回覆列表
  • 1 # 曾哥的長夏茶館

    陶淵明向來被尊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這首《歸去來辭》則綜合展現了作者真實的人生體驗。歐陽修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李清照她爹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另一位北宋文學家宋庠也評價:“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可見這首辭讚譽頗豐。

    這首辭賦作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這一年,陶淵明看透厭棄了官場生活,正式解印辭官、迴歸田園,《歸去來兮辭》也就成了陶淵明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

    (陶淵明像·清·《晚笑堂畫傳》)

    陶淵明作為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這首詞更是其心志的寄託,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體現歸隱意識的代表之作。這篇辭體抒情詩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陶淵明由此暢想了往後閒適自得的田園生活,也是其由“入世”到“出世”的心態轉換之體現,經歷了“入世”的洞察體驗,對官場仕途、朝政階層都有了直觀的體會,陶淵明也明瞭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這其中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之體現。畢竟所有“退而避世”的做法都只是個人在時代大潮之下的被動選擇。

    不過,與其去違心地迎合官場仕途,倒不如曠達灑脫地遊離於紛爭之外,自享一方天地,這多多少少也透露著幾分豁達與不羈之意。《歸去來兮辭》也正表達了作者以上諸多思想感情。細細探究如下:

    表達了作者對仕途官場的厭棄之意,這首辭賦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政治抱負不得志的體現,因而作者也才選擇了避世歸隱。

    當時的魏晉時期,官場極為黑暗腐敗,陶淵明自恃清高,不願與權貴結交、沆瀣一氣。後世更是有流傳其“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正是十三載的官場生涯,讓陶淵明認清了社會現實,陶淵明自知“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而在當時的官場風氣下,即使自己滿心宏圖偉業,終究難有施展之機。要費心費力去立足本與自己內心不相容的仕途,也非陶淵明心之所願。既然社會現實並不清明,也就失去了熱心從政的土壤,再違心立於朝堂上也沒有多大意思了。“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正體現了陶淵明悟得內心追求的心境開闊之意。

    人終究不能自欺欺人,陶淵明是何等心思開闊之人,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陶淵明也過了“不惑”的年紀、往“知天命”的年紀靠近,內心自然更深知自己真正的追求與寄託。於是,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序言中寫道:“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若要喪失自我去求取功名,自然是愧對自己的人格與品性。而作為一個剛正不阿、一身浩然之氣的清廉之官,官場百態,於陶淵明也只能是過眼浮雲了。

    (清·金史·陶淵明畫像)

    這首辭賦也表達了作者歸隱田園的欣喜之情與嚮往之心。

    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心,從這首辭賦中可見一斑。“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這四句讀來韻律自然、輕鬆暢快,可見作者內心喜悅,對田園生活內心早已迫不及待,這大概也是放下官場後的如釋重負之感,要奔向自由快樂的新生活了,如何叫人不向往。再無束縛自我的官場規則,也不再有強人所難的人情瑣事,想想便內心暢快,怡然自得。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些詞句,我們讀來便腦海中自成畫面了,這也正是作者為他自己描繪的即將展開的美好生活之畫卷。作者已經想好了歸隱田園的實際的生活景況,而這些畫面不知在他腦海中閃現了多少回,近在眼前的理想時日,這也催著作者加快了歸隱的腳步,陶淵明的心靈與精神也早已插上了翅膀,飛去了世俗之外的田園自然之中,在那些仕途摸爬的日子裡,田園自然恍若夢中生活,如今即將擁抱這夢中景象了,如何叫人不欣喜。

    (明·沈周作品)

    當然,這首辭賦也表現了作者對現世生活的“看透”之意,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悟到了“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的思想。

    這也是其老來看淡世俗、功名與利祿,追求平淡、自然、天命的哲學意味。全文讀下來,讀者感受到的以摒棄官場、嚮往田園與自由生活的心意為主,但也能透過輕鬆暢快的表意之下,感受到作者略微的心酸無奈與憂愁之意。若是事事順意,那也不用避入田園。若是官場順達,自然也不必隱入自然。看似逍遙自在的詞句,卻並非如字面般恣意曠達。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呢?經歷過不順、不快,方知內心真正的所思、所想、所追求。我們知道,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單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裡是想有益於社會的,不然也不會早年邁入仕途了。

    ((傳)元人作耕種圖)

    只是經歷過仕途的無奈與不快之後,才更知山水之樂,也沉醉其中。這也讓我想起其著名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草盛豆苗稀”可見陶淵明這田園生活雖逸趣橫生,倒也非專業農人的作為了。畢竟,陶淵明選擇歸入田園,既是世俗逼迫,倒也是當下不二之選。“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也正是陶淵明看透了世事、捂得了樂安天命的終極意味。

    總之,《歸去來兮辭》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並非陶淵明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熱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