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離科普

    體溫升高確實能促進免疫系統進入戰鬥狀態

    當機體被病原體感染後,身體裡的免疫細胞要經過血液迴圈運動到感染部位的小血管,在那裡停留下來並爬行穿出血管到達感染部位和淋巴結,最終將侵入機體的病原體清除掉。這一過程對於生物體的存活非常重要。發熱會開啟人體“對抗”病原體感染和身體損傷的“高級別”保護機制,發熱後免疫系統進入“戰鬥”狀態,“掃除”感染。

    細胞層面的機制

    當機體溫度達到高熱(38.5℃)及以上水平時,會促進免疫細胞中的一種名為熱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質的表達。而在免疫細胞表面,有一類名為整合素的細胞黏附分子,它負責免疫細胞在血管表面的停留(黏附)、爬行(遷移)和滲出血管等過程。在熱刺激後的免疫細胞中,Hsp90會被招募到細胞膜上與α4整合素“結合”。這一過程會大大加速免疫細胞“運動”(黏附和遷移),使其可以快速趕往感染部位的淋巴結和組織。

    為什麼需要發熱

    值得一提的是,Hsp90的表達只能在體溫達到38.5℃以上才能被誘導表達,說明發熱對感染清除的促進作用要達到高熱才能被啟動;另外,一旦Hsp90被成功誘導,即便體溫迴歸正常水平,Hsp90的表達也可維持大約48小時。因此,在發熱一段時間後再用退熱藥降溫,不會影響發熱對免疫細胞黏附與遷移的促進作用。

  • 2 # 身體的語言

    還有人去河裡游泳,還有很多人沖涼水澡,大多數人幾乎整個夏天最熱的時候,喝的全是冰鎮的飲料,這個階段也是吃冷飲最多的時候。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行為,請你認真看完這篇文章的內容,讓你躲過一場大病,或者救你一命,你可能會說大家都這麼做,而且不止一年、兩年了有這麼誇張嗎?

    等你聽完這堂課,你不再認為是誇張,而是可怕,因為這些習慣,與猝死、癌症、腫瘤、肥胖、腦梗等大病都有關係,而且大家發現沒有,有這些風險的人,已經沒有年齡界限了,年輕人反而偏多,那是因為現在這些年輕人的壞習慣從小就有,與體溫有很大的關係。

    我先普及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你一定聽過“冬吃蘿蔔夏吃薑”這句話這句話的重點不在姜,而是姜是熱性的,與提升臟腑的溫度有關係。

    大家一定聽過“冬病夏治”不難理解冬天的病夏天治,也跟溫度有關係。

    還有一個詞兒就是“冬暖夏涼”,這個一般說的是山洞或者窯洞。

    我為什麼一併放到這裡舉例子呢?大家可以把我們的五臟六腑,理解成陰,他就像很多山洞窯洞一樣,一年四季見不著太陽,我們吃過的食物都是被太陽照射過的,我們把他理解成陽,所以陰陽平衡。

    一個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我們的食物和臟腑的消化、吸收、利用達成平衡,所以我們五臟六腑也有像山洞、窯洞一樣的特點,那就是冬暖夏涼,夏天經常聽很多人說,吃了涼的食物鬧肚子不舒服,大家也會發現夏天因為吃涼鬧肚子的人比冬天還多。

    其實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有的全身哪都難受,醫院裡查不出來,有的人吃了很多產品,也沒有見效,有的人做完切除臟器手術,反反覆覆好幾次,有的人做健康行業幾年,調理好無數別的病,就是調理不好自己的病,最後都是用提高溫度的這個方向解決的,沒想到見到了奇效。

    人身體的溫度是三十七度,你如果吃了低於這個溫度的食物,就得用身體的陽氣把它的溫度提升到很體溫一樣高,這就損耗陽氣,因為你排出來的大小便都是身體的溫度,人活著為陽,死了為陰,這就是陰陽決生死,溫度解百病,希望你能明白體溫升高一度免疫力也在跟著提高的原理。

  • 3 # 肝膽病頻道葉醫生

    人體發熱是由於內源性和外源性制熱源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中樞介質釋放,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具體機制如下:

    一:致熱源傳入中樞的機制

    1、透過終板血管網今入下丘腦

    終板血管網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大,對大分子物質通透性高,內生性致熱源(EP)可由此進入位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

    2、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下丘腦

    這是一種較直接的訊號傳導方式,損失,感染和炎症都會導致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大,EP即可透過此路徑進入下丘腦,此外,EP也可進脈絡叢易化擴散進入下丘腦,並透過腦積液迴圈分部到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

    二:發熱時的中樞調節介質

    EP進入體溫調節中樞後,會引起調節介質的釋放,從而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其調節介質包括有:

    1、正調節介質

    (1)前列腺素E2(PGE2):是重要的中樞發熱介質,其制熱敏感點在POAH。 (2)環磷酸腺苷(cAMP):重要發熱介質。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能提高腦內cAMP的濃度,同時增加PGE2和內毒素導致的發熱反應;磷酸二酯酶啟用劑可引起相反作用;當內生性致熱原性發熱出現熱限時,也會限制腦內cAMP濃度升高。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主要分佈在室旁核和杏仁核。白細胞介素-6能使下丘腦釋放CRH, CRH可能是透過c AMP調控發熱反應。 (4)Na+/Ca2+比值:給動物側腦室內灌注Na+可使體溫升高,灌注Ca2+可引起體溫下降,降鈣劑灌注入腦室也可引起體溫上升,所以Na+/Ca2+比值增大能上移調定點引起發熱反應。

     2、負調節介質 (1)精氨酸血管加壓素(AVP):即抗利尿激素。動物實驗表明,在腦內注射微量AVP,可降低EP、PGE2誘導的發熱反應;用AVP拮抗劑或受體阻斷劑可以阻斷AVP的解熱作用。 (2)黑素細胞刺激素(α-MSH):是腺垂體分泌的多肽激素。它可以減弱EP引起的發熱反應。 (3)膜蛋白A1:是一種鈣依賴性磷脂結合蛋白,主要存在於腦、肺中。糖皮質激素髮揮解熱作用依賴於腦內膜蛋白A1的釋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要下架雷尼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