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
從歐洲人進入青銅時代開始,盔甲就已經和戰爭掛上了勾。根據邁錫尼文明出土的陶器繪畫來看,基本和中國商代同一時期的歐洲人也開始使用皮甲作為戰爭時的防禦手段,但是相關出土文物比較少,因此在這裡不做多說。
歐洲鎧甲的第一個繁盛期是在希臘城邦時代,雖然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但是歐洲人的甲冑仍然是以青銅為主要材質。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是斯巴達和雅典的青銅胸甲,其特點是有較為清晰的人體胸腹部紋路,防禦力極高。不過這種盔甲雖好,卻是造價昂貴,也只有貴族和高等公民才能裝備得起。希波戰爭中,希臘憑藉精良的裝備,在和裝備低劣的波斯軍戰鬥時佔據了一定的單兵優勢。
到了馬其頓王朝時期,希臘的青銅板甲發展到了最高峰,不過當帝國的大軍橫掃到內亞時,一種新式的盔甲來到了歐洲,並一舉取代了青銅甲的地位,這就是鐵札甲。
在古典時代中期,整個歐洲、西亞就如同中國的春秋戰國,各方勢力混戰不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來自中亞的鐵札甲就成了備受歐洲人推崇的新防具。在諸多甲冑中,防禦力最佳的便是羅馬人的札甲。羅馬人的札甲為板條札甲,用鉚釘將甲條連線,一套完整的羅馬札甲質量大概在24斤左右,要比之前板甲輕便的多,還不失靈活性和防禦力。當然鐵札甲也不只羅馬人有,周邊的日耳曼和斯拉夫蠻族同樣也有裝備,而且樣式大不相同。日耳曼札甲的甲片多為樹葉狀,甲片橫向四孔固定;斯拉夫人則是魚鱗狀的札甲,採用中亞的雙孔固定。
與札甲同時進入歐洲的,還有防禦力更高且價格更為便宜的鎖子甲。從公元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鎖子甲以降低軍需消耗,同時在配以皮甲,既保證了羅馬人的防禦力,也使得帝國經濟得以維持。在帝國分裂後,東帝國的甲冑路線走向了獨立的西亞風格,而西帝國則是堅持以鎖子甲為主西歐路線。
西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取代了帝國地位的蠻族們開始大肆瓜分著帝國的遺產。在公元600年以前,不管是法蘭克還是哥特人都可以發現羅馬甲冑的影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耳曼各個分支最終是演化出了自己的特色。西歐中歐地區的王國因為技術落後,已經不能在製造魚鱗狀的札甲,而此前的葉狀札甲防禦力低下,已經被淘汰,所以整個600-1000年期間,以法國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出去,大多數西歐鐵甲都是鎖子甲。西班牙的確因為柏柏爾人的入侵,盔甲融入了北非穆斯林特色,即簡易的胸部札甲和鎖子甲相結合,防禦力相對於純鎖子甲來說,要高出不少。頭盔方面,歐洲人學習斯基泰人風格的鐵盔,在公元1000年左右逐漸像後來的騎士風格頭盔靠攏。
與西歐不同,東歐地區的斯拉夫人同時受到北歐維京人和近東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同時擁有鐵質札甲和鎖子甲,一些貴族武士會十分豪氣的將兩種甲冑同時裝備,以追求最大的防禦力。另外,東歐地區的頭盔風格也是獨樹一幟,帶有濃濃的斯拉夫和東歐遊牧風格。
十字軍東征之後,大型的弩炮和穿透力更強的弓弩以及中東地區鋒利的刀劍的廣泛應用使得此前盛行的鎖子甲已經不能有效的防禦利器帶來的傷害,因此東征歸來的騎士們開始改進自己的盔甲,用過在鎖子甲上增添鐵片來提高防禦力,逐漸的從鱗甲胸甲到板狀胸甲再到鉚釘手甲,終於在1200s末期歐洲人發明出了全身板甲。全套的冷鍛鋼板甲把騎士們包裹的密不透風,使得一般的刀槍根本傷不了騎士們半根汗毛。所以為了破甲,巨大的雙手劍、砍刀、戰錘、枷鐮等重型兵器出現了。
隨後蒙古東征帶來的東方軍事科技進一步強化了歐洲盔甲的防禦力,隨著火器的發展和運用,普通計程車兵也開始裝備上了單個板甲胸甲和甲裙,替換掉了原來防禦力低下的布甲。在14世紀末期,西歐軍隊板甲胸甲普及率已經高達了32%,而鎖子甲的普及率已經高達60%。一些特別精銳的部隊,則由國家或是僱傭兵團長提供資金,去裝備價格高昂的全身板甲。
15世紀,歐洲的戰爭頻繁高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法軍隊中裝備有多種鐵甲,從法蘭西騎士和英格蘭騎士的全身板甲,到弩兵戟兵的鉚釘板條札甲,再到重步兵的複合鎖子甲,可以說就是把歐洲斤三百的盔甲歷程用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給演繹了出來。
同時期的東歐地區,斯拉夫人的盔甲則融合了蒙古和突厥的風格,比如帽盔是土耳其風格的,鎖子甲是蒙古特色的,札甲也是突厥風格的。
文藝復興初期,因為火槍火炮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一般的盔甲根本不能抵擋子彈的穿透力,所以各國紛紛開始強化鎧甲的厚度,尤其是步兵板甲胸甲和重騎兵板甲。在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中,前排的長矛兵是一定會有板甲胸甲和鐵甲裙的,目的就是減少長矛對刺帶來的傷亡。一直到古斯塔夫二世時期,歐洲的近戰陸軍依然是鐵甲護體,直到比利時的“番腸鳥槍”(中國叫法,西式名稱我忘了)問事,步兵盔甲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
但是騎兵甲卻仍然在持續發展,既15世紀的德國黑騎士之後,法蘭西也推出了板甲憲兵騎士,同時期瑞典和西班牙的破陣騎兵同樣全身鐵甲。不過騎兵板甲最為華麗的還是要屬義大利,雖然軍隊愈發的菜雞,但是不得不說義大利的板甲質量和美觀程度都屬於頂配的。
俄羅斯自文藝復興初期崛起之後,在之後的100多年裡仍然是札甲風暢行。彼得改革之後,俄羅斯引進板甲技術,從此東歐騎兵也進入了板甲騎士時代,如今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一套套華麗的具有東歐特色的全身板甲,其閃耀的光芒也似乎實在向遊客訴說帝國當年的輝煌。
不過隨著線列陣的進步以及燧發槍的大量裝備,盔甲終究是退出了歐洲的軍事舞臺,最後除了用來衝陣的胸甲騎兵還裝備有華麗的胸甲外,盔甲基本已經進入了博物館。拿破崙戰爭之後,除了法國愛慕虛榮,別的國家出於現實考慮都拋棄了胸甲的裝備。
古典時代
從歐洲人進入青銅時代開始,盔甲就已經和戰爭掛上了勾。根據邁錫尼文明出土的陶器繪畫來看,基本和中國商代同一時期的歐洲人也開始使用皮甲作為戰爭時的防禦手段,但是相關出土文物比較少,因此在這裡不做多說。
歐洲鎧甲的第一個繁盛期是在希臘城邦時代,雖然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但是歐洲人的甲冑仍然是以青銅為主要材質。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是斯巴達和雅典的青銅胸甲,其特點是有較為清晰的人體胸腹部紋路,防禦力極高。不過這種盔甲雖好,卻是造價昂貴,也只有貴族和高等公民才能裝備得起。希波戰爭中,希臘憑藉精良的裝備,在和裝備低劣的波斯軍戰鬥時佔據了一定的單兵優勢。
到了馬其頓王朝時期,希臘的青銅板甲發展到了最高峰,不過當帝國的大軍橫掃到內亞時,一種新式的盔甲來到了歐洲,並一舉取代了青銅甲的地位,這就是鐵札甲。
在古典時代中期,整個歐洲、西亞就如同中國的春秋戰國,各方勢力混戰不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來自中亞的鐵札甲就成了備受歐洲人推崇的新防具。在諸多甲冑中,防禦力最佳的便是羅馬人的札甲。羅馬人的札甲為板條札甲,用鉚釘將甲條連線,一套完整的羅馬札甲質量大概在24斤左右,要比之前板甲輕便的多,還不失靈活性和防禦力。當然鐵札甲也不只羅馬人有,周邊的日耳曼和斯拉夫蠻族同樣也有裝備,而且樣式大不相同。日耳曼札甲的甲片多為樹葉狀,甲片橫向四孔固定;斯拉夫人則是魚鱗狀的札甲,採用中亞的雙孔固定。
與札甲同時進入歐洲的,還有防禦力更高且價格更為便宜的鎖子甲。從公元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鎖子甲以降低軍需消耗,同時在配以皮甲,既保證了羅馬人的防禦力,也使得帝國經濟得以維持。在帝國分裂後,東帝國的甲冑路線走向了獨立的西亞風格,而西帝國則是堅持以鎖子甲為主西歐路線。
中世紀西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取代了帝國地位的蠻族們開始大肆瓜分著帝國的遺產。在公元600年以前,不管是法蘭克還是哥特人都可以發現羅馬甲冑的影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耳曼各個分支最終是演化出了自己的特色。西歐中歐地區的王國因為技術落後,已經不能在製造魚鱗狀的札甲,而此前的葉狀札甲防禦力低下,已經被淘汰,所以整個600-1000年期間,以法國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出去,大多數西歐鐵甲都是鎖子甲。西班牙的確因為柏柏爾人的入侵,盔甲融入了北非穆斯林特色,即簡易的胸部札甲和鎖子甲相結合,防禦力相對於純鎖子甲來說,要高出不少。頭盔方面,歐洲人學習斯基泰人風格的鐵盔,在公元1000年左右逐漸像後來的騎士風格頭盔靠攏。
與西歐不同,東歐地區的斯拉夫人同時受到北歐維京人和近東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同時擁有鐵質札甲和鎖子甲,一些貴族武士會十分豪氣的將兩種甲冑同時裝備,以追求最大的防禦力。另外,東歐地區的頭盔風格也是獨樹一幟,帶有濃濃的斯拉夫和東歐遊牧風格。
十字軍東征之後,大型的弩炮和穿透力更強的弓弩以及中東地區鋒利的刀劍的廣泛應用使得此前盛行的鎖子甲已經不能有效的防禦利器帶來的傷害,因此東征歸來的騎士們開始改進自己的盔甲,用過在鎖子甲上增添鐵片來提高防禦力,逐漸的從鱗甲胸甲到板狀胸甲再到鉚釘手甲,終於在1200s末期歐洲人發明出了全身板甲。全套的冷鍛鋼板甲把騎士們包裹的密不透風,使得一般的刀槍根本傷不了騎士們半根汗毛。所以為了破甲,巨大的雙手劍、砍刀、戰錘、枷鐮等重型兵器出現了。
隨後蒙古東征帶來的東方軍事科技進一步強化了歐洲盔甲的防禦力,隨著火器的發展和運用,普通計程車兵也開始裝備上了單個板甲胸甲和甲裙,替換掉了原來防禦力低下的布甲。在14世紀末期,西歐軍隊板甲胸甲普及率已經高達了32%,而鎖子甲的普及率已經高達60%。一些特別精銳的部隊,則由國家或是僱傭兵團長提供資金,去裝備價格高昂的全身板甲。
15世紀,歐洲的戰爭頻繁高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法軍隊中裝備有多種鐵甲,從法蘭西騎士和英格蘭騎士的全身板甲,到弩兵戟兵的鉚釘板條札甲,再到重步兵的複合鎖子甲,可以說就是把歐洲斤三百的盔甲歷程用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給演繹了出來。
同時期的東歐地區,斯拉夫人的盔甲則融合了蒙古和突厥的風格,比如帽盔是土耳其風格的,鎖子甲是蒙古特色的,札甲也是突厥風格的。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初期,因為火槍火炮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一般的盔甲根本不能抵擋子彈的穿透力,所以各國紛紛開始強化鎧甲的厚度,尤其是步兵板甲胸甲和重騎兵板甲。在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中,前排的長矛兵是一定會有板甲胸甲和鐵甲裙的,目的就是減少長矛對刺帶來的傷亡。一直到古斯塔夫二世時期,歐洲的近戰陸軍依然是鐵甲護體,直到比利時的“番腸鳥槍”(中國叫法,西式名稱我忘了)問事,步兵盔甲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
但是騎兵甲卻仍然在持續發展,既15世紀的德國黑騎士之後,法蘭西也推出了板甲憲兵騎士,同時期瑞典和西班牙的破陣騎兵同樣全身鐵甲。不過騎兵板甲最為華麗的還是要屬義大利,雖然軍隊愈發的菜雞,但是不得不說義大利的板甲質量和美觀程度都屬於頂配的。
俄羅斯自文藝復興初期崛起之後,在之後的100多年裡仍然是札甲風暢行。彼得改革之後,俄羅斯引進板甲技術,從此東歐騎兵也進入了板甲騎士時代,如今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一套套華麗的具有東歐特色的全身板甲,其閃耀的光芒也似乎實在向遊客訴說帝國當年的輝煌。
不過隨著線列陣的進步以及燧發槍的大量裝備,盔甲終究是退出了歐洲的軍事舞臺,最後除了用來衝陣的胸甲騎兵還裝備有華麗的胸甲外,盔甲基本已經進入了博物館。拿破崙戰爭之後,除了法國愛慕虛榮,別的國家出於現實考慮都拋棄了胸甲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