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iubiubiu131248685
-
2 # 天香雲外飄
這個就比較地多了。就介紹四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
一,指鹿為馬。
據說秦二世胡亥當政的時候,丞相趙高把持了朝中的大權。某次,趙高就想測一測自己在朝中大臣的人氣指數到底有多高了。於是,趙高就讓人把一隻梅花鹿遷到了朝堂上,讓群臣來辨認這是一隻鹿呢還是一匹馬。朝中不少人害怕趙高的權力,都紛紛附和趙高說那是一匹馬……這就是“指鹿為馬”成語的典故的來歷了。
二,撲朔迷離。
這個成語的由來和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有關聯。據說花木蘭喬裝打扮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一十二年,在同行儕輩當中居然沒有人知道花木蘭是其實一個“女兒身”。一直到花木蘭重現女兒裝了,夥伴們才都恍然大悟了!然後,《木蘭詩》在結尾部分就說了:“……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
這兩個成語的誕生,都是和前秦王苻堅有關係的。因此就放在一塊兒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了。約公元4世紀中期的時候,前秦王苻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而且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了。於是,苻堅就想一鼓作氣滅亡了東晉統一了全國了。熟料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當中,東晉方面僅以3萬人就大敗了前秦約10萬人的部隊了。苻堅帶領著前秦的殘兵敗將路過雞公山的時候,聽到風吹草動以及野鶴的鳴叫聲,都誤以為是東晉的伏兵……這也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故事的來歷了!
-
3 # 歷史守望者
分享一個誕生在西晉時期的成語“狗尾續貂”,與這個成語相關的歷史事件是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是司馬懿的第九子司馬倫,司馬倫在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被封為趙王,司馬倫是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其子司馬衷即位,司馬衷此人對朝政一竅不通,導致皇權旁落到皇后賈南風的手裡。由於賈南風兇狠狡詐、弄權干政,結果司馬倫就聯合朝中的大臣以此為藉口帶兵入宮殺死了皇后賈南風,事後司馬倫還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知道自己透過這種手段當上相國是難以服眾的,為了籠絡朝臣,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司馬倫開始大封文武百官,甚至連奴役都給予爵位,嚴重超出了當時宮廷的人員編制。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操縱後,司馬倫自立為皇帝。
西晉時期高階官員的帽子上都有貂尾作為裝飾,由於司馬倫大肆分封文武百官,導致沒有那麼多貂尾用於作為官員帽子的裝飾物,最後只好用狗尾代替。當時的人們為了諷刺朝廷的這一舉措,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狗尾續貂的成語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回覆列表
1、望梅止渴是一個成語,讀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當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想到梅子酸而產生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 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謔》:“ 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2、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3、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4、臥薪嚐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5、圍魏救趙(成語、歷史故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6、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意思:負:揹著;荊:荊條。揹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