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調張炎十二調之一
宮調與曲牌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近人吳梅曾解釋說:“宮調者,所以限定樂器管色之高低也。”中國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但俗樂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宮(仙呂、南呂、中呂、黃鐘、正宮)四調(大石、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調。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元曲中一套宮調須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據此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與詞牌名相同的。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近人吳梅曾解釋說:“宮調者,所以限定樂器管色之高低也。”中國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 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但俗樂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宮(仙呂、南呂、中呂、黃鐘、正宮)四調(大石、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調。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元曲中一套宮調須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宮調
先說一下概念,宮調是“樂律”的概念。我們這裡不必瞭解那麼多,只要知道我們古代老祖宗沒引進老外的1(do)、2(re)、3(mi)、4(fa)、5(sol)、6(la)、7(ti)前,把這七個音分別表示成:宮、商、角、變徵、徵(zhi)、羽、變宮。這七個音只有音高,沒有絕對音高,但相鄰兩音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我們確定了第一級的音高,其他各級的音高也就都確定下來了。這個絕對音高的標準古人用“律”來確定。古人有“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太簇、姑洗、蕤(rui2)賓、夷則、無射(以上為陽六律,簡稱律)、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鍾、中呂(以上為陰六律,簡稱呂),就和我們現代人用的C大調、D大調、E大調等等完全類比(至於哪個對照哪個,是否完全對照,這是音樂界一直爭論的問題)。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每一律都有七音,就叫摴(chu1)瑪,宮音分別乘十二律,得到十二宮(黃鐘宮、大呂宮、太簇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這六音分別乘十二律,得到七十二調(黃鐘商、大呂商……黃鐘變徵、大呂變徵……),十二宮加七十二調得到八十四宮調。這就是宮調律呂的基本概念。當然八十四這個數字太恐怖了,古人實際根本沒用到這麼多的宮調。燕樂只用了二十八調,這是因為燕樂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個律),
凌廷堪《燕樂考原》記載這二十八調分別是:宮聲七調、商聲七調、角聲七調、羽聲七調。事實上這二十八調大家也遠沒有完全使用,南宋時,張炎《詞源》所列的只有七宮十二調,即:“七宮者:黃鐘宮、仙呂宮、正宮、高宮、南呂宮、中呂宮、道宮也。十二調者: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歇指調、越調、仙呂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雙調、黃鐘羽調、商調也。”(這裡宮調名字和前面講的八十四宮調名字有 些不同,這是傳統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學名)
宮調一般表達的感情
仙呂宮——清新綿邈, 南呂宮——感嘆傷悲, 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悵雄壯, 道宮——飄逸清幽 大石調——風流蘊藉, 小石調——旖旎嫵媚, 高平調——條拗滉漾 般涉調——拾掇抗塹, 歇指調——急並虛歇, 商角調——悲傷婉轉 雙調——健捷激嫋, 商調——悽愴怨慕, 角調——嗚咽悠揚 宮調——典雅沉重, 越調——陶寫冷笑
“諸宮調”在形式上的特點:
一是唱白相間;
二是集合若干不同宮調的不同曲子說唱一個故事,可長可短,機動靈活;
三是說唱時還有樂器伴奏,給後世的戲劇音樂開闢了道路。“諸宮調”的曲本流傳至今的已經極少。僅存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或名《絃索西廂》、《西廂彈調》)、無名氏的《劉知遠諸宮調》(殘本)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殘曲)三種。此外,還有南宋時代的南戲《張協狀元》前面的一段諸宮調。以《西廂記諸宮調》儲存最完整,思想藝術價值也最高。
小結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中國的戲劇起源很早,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開始萌芽。但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十分緩慢,頭緒也很紛繁。直到唐代才有了一個比較長足的發展。從唐代的“參軍戲”發展到宋雜劇、金院本,才把滑稽、歌舞、說唱、角抵等綜合在一起,為演出一個故事服務。這樣,中國的戲劇藝術基本上形成了。而這時已經是十二世紀的末期,中國的宋、金時代了。
般涉調張炎十二調之一
宮調與曲牌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近人吳梅曾解釋說:“宮調者,所以限定樂器管色之高低也。”中國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但俗樂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宮(仙呂、南呂、中呂、黃鐘、正宮)四調(大石、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調。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元曲中一套宮調須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據此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與詞牌名相同的。
宮調與曲牌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近人吳梅曾解釋說:“宮調者,所以限定樂器管色之高低也。”中國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 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但俗樂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宮(仙呂、南呂、中呂、黃鐘、正宮)四調(大石、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調。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元曲中一套宮調須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據此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與詞牌名相同的。
宮調
先說一下概念,宮調是“樂律”的概念。我們這裡不必瞭解那麼多,只要知道我們古代老祖宗沒引進老外的1(do)、2(re)、3(mi)、4(fa)、5(sol)、6(la)、7(ti)前,把這七個音分別表示成:宮、商、角、變徵、徵(zhi)、羽、變宮。這七個音只有音高,沒有絕對音高,但相鄰兩音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我們確定了第一級的音高,其他各級的音高也就都確定下來了。這個絕對音高的標準古人用“律”來確定。古人有“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太簇、姑洗、蕤(rui2)賓、夷則、無射(以上為陽六律,簡稱律)、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鍾、中呂(以上為陰六律,簡稱呂),就和我們現代人用的C大調、D大調、E大調等等完全類比(至於哪個對照哪個,是否完全對照,這是音樂界一直爭論的問題)。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每一律都有七音,就叫摴(chu1)瑪,宮音分別乘十二律,得到十二宮(黃鐘宮、大呂宮、太簇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這六音分別乘十二律,得到七十二調(黃鐘商、大呂商……黃鐘變徵、大呂變徵……),十二宮加七十二調得到八十四宮調。這就是宮調律呂的基本概念。當然八十四這個數字太恐怖了,古人實際根本沒用到這麼多的宮調。燕樂只用了二十八調,這是因為燕樂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個律),
凌廷堪《燕樂考原》記載這二十八調分別是:宮聲七調、商聲七調、角聲七調、羽聲七調。事實上這二十八調大家也遠沒有完全使用,南宋時,張炎《詞源》所列的只有七宮十二調,即:“七宮者:黃鐘宮、仙呂宮、正宮、高宮、南呂宮、中呂宮、道宮也。十二調者: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歇指調、越調、仙呂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雙調、黃鐘羽調、商調也。”(這裡宮調名字和前面講的八十四宮調名字有 些不同,這是傳統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學名)
宮調一般表達的感情
仙呂宮——清新綿邈, 南呂宮——感嘆傷悲, 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悵雄壯, 道宮——飄逸清幽 大石調——風流蘊藉, 小石調——旖旎嫵媚, 高平調——條拗滉漾 般涉調——拾掇抗塹, 歇指調——急並虛歇, 商角調——悲傷婉轉 雙調——健捷激嫋, 商調——悽愴怨慕, 角調——嗚咽悠揚 宮調——典雅沉重, 越調——陶寫冷笑
“諸宮調”在形式上的特點:
一是唱白相間;
二是集合若干不同宮調的不同曲子說唱一個故事,可長可短,機動靈活;
三是說唱時還有樂器伴奏,給後世的戲劇音樂開闢了道路。“諸宮調”的曲本流傳至今的已經極少。僅存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或名《絃索西廂》、《西廂彈調》)、無名氏的《劉知遠諸宮調》(殘本)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殘曲)三種。此外,還有南宋時代的南戲《張協狀元》前面的一段諸宮調。以《西廂記諸宮調》儲存最完整,思想藝術價值也最高。
小結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中國的戲劇起源很早,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開始萌芽。但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十分緩慢,頭緒也很紛繁。直到唐代才有了一個比較長足的發展。從唐代的“參軍戲”發展到宋雜劇、金院本,才把滑稽、歌舞、說唱、角抵等綜合在一起,為演出一個故事服務。這樣,中國的戲劇藝術基本上形成了。而這時已經是十二世紀的末期,中國的宋、金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