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李中華

    烤制的叫燒餅;烙制的或先烙後烤的叫火燒。

    燒餅可以有餡,但火燒可以夾肉。

    饢與燒餅之間的過渡形式是鍋盔,儘管有人編造說鍋盔是關中人民在勞動中發明的。鍋盔是在饢的基礎上,為更方便軍旅行途而改進的,相當於壓縮餅乾的作用。

  • 2 # 美食達人王二小

    雖然都是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口味不同,做法有區別的,燒餅一般是發麵的,有地方有餡。有些地方沒有餡,基本燒餅是沒有餡的,火燒也是發麵,和燒餅差不多。形狀不同,據我知道是驢肉火燒很有名的,鍋盔是四川那邊的,做法是肉餡現做的,口感真的不錯,沒有做過鍋盔,不能妄加評論。做法不同,口味也有些不同,謝謝

  • 3 # 小圖美食世界

    燒餅、火燒和鍋盔很多人都是經常吃或者是經常見到,但是他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的,最不同的就是它們的外形,很好區分那除了外觀外還有什麼不同那,其實這幾種常見的餅它們的加工製作方式都是經過爐火烘烤,最終加工出來的,但是他們的製作工藝確實不同的,咱們先來說下這幾種餅製作有什麼不同之處。

    第一個:燒餅

    燒餅在很多傳統手工食品已被放到工業化流水線上複製的今天,它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工藝和最初的味道,每一道工序都體現著一種嚴謹、細緻、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麵粉必須是經過篩選的優質小麥製作成的,發麵必須用傳統手工酵母,20多種作料至今仍是採用石磨研磨,然後選配手工製作的石磨香油搭配調製,芝麻則粒粒去皮。和麵尤其關鍵,除了掌控好水溫外,速度一定要快,面與手的接觸時間不宜過長,揉劑子、搓條、揪團、抹餡、包團、刀花、捏沿、提花、抹水、沾芝麻、上爐,一氣呵成。這樣製作出來的燒餅個個體型圓潤,花型美觀,上部弧狀隆起,通體橙黃油光,外焦裡嫩,香酥可口,食之唇齒留香,口舌生津,回味久長。

    第二個:火燒

    火燒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名吃,肉火燒要經歷煎、烙、烤、烘、蒸五道程式。須一人制坯,一人燒製。坯制好後,放在鏊子上煎和烙,使兩面定型。然後轉入爐內,沿爐膛擺放十幾個火燒。根據火的大小、生熟程度不斷用鐵叉子掏出,用手變換角度,然後重新送入爐內來進行烤、烘、燒。火的輻射將水分在短時間內急劇蒸發,澱粉變成了糊精,糖分焦化形成了光亮韌脆的外殼。溼煤燃燒中產生的水汽及火燒本身所產生的水汽在高溫的條件下將內部的餡芯全部烘熟,肉餡膨脹,火燒呈鼓形,顏色由黃白色變為火紅色,該出爐了!整個過程約在十分鐘內完成,時間短了,不熟;時間長了,易幹這樣製作出來的火燒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軟韌,鹹香鮮美。

    第三種:鍋盔

    鍋盔製作一般是兩個人,一人稱白案,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著;另一個則可叫成紅案,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鹽,甚至還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輕,悉聽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將醒好的麵糰三下兩下,抻寬拉長,有時成海棠葉狀,有時成鞋底樣,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這一切在三兩分鐘完成,紅案師傅便將麵食迅速貼進了爐膛裡。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一把專用鉗子,輕輕從爐膛裡將體積增大近一倍的鍋盔取了出來,然後根據客戶要求或許會刷上辣椒醬,紅紅的油辣子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然後再將鍋盔對摺一下,用一張紙包著遞給食客。這時候的鍋盔,外焦裡嫩,鬆軟適宜,趁著熱的時候一口咬下去,滿嘴溢香,讚不絕口。

    我們從這三種餅的製作方法既可以看出來這三種餅的區別, 這三種餅不只是各地叫法不一樣,這幾種餅的製作方式也是不同。所以說我們不要在傻傻的分不清楚這幾種餅了。

  • 4 # 玉米媽媽愛廚房

    首先說一下燒餅,屬大眾化的烤烙麵食,品種頗多,有大餅、烤餅、縉雲燒餅、湖溝燒餅、芝麻燒餅、油酥燒餅、起酥燒餅、發麵堆、掉渣燒餅、糖麻醬燒餅、爐乾燒餅、缸爐燒餅、羅絲轉燒餅、油酥肉火燒、什錦燒餅、爐粽子、杜稱奇火燒、牛舌餅等100多個花樣。

    燒餅品種有:長涇燒餅、縉雲燒餅、千層燒餅、湖溝燒餅、魯南地區燒餅、掉渣燒餅、建德燒餅、油酥燒餅、吊爐燒餅、黃橋燒餅、肉末小燒餅、淄博燒餅、井陘燒餅、曹縣燒餅、東北燒餅。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鍋盔。

    老陝愛吃鍋盔。什麼叫“鍋盔”?簡單說,就是一種燒烤出來的餅子。北京人叫火燒。新疆人叫饢。還有叫餑餑的。但鍋盔又不等同於火燒之類的烤餅子。陝西人對鍋盔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定義,概括說,一般用硬麵,多淡味型,不中空,非餡餅,燒烤時鍋內不著油,並且只用燒烤方法,不用煎、炸、蒸等方法。湖北荊州有一“乾麵鍋盔”,雖然也叫“鍋盔”,在陝西人看來,其實是芝麻燒餅。鍋盔是老陝的四季家常食品。並且可以與多種食品配合了吃。譬如吃釀皮子,關中人多半是要伴之以鍋盔的。再喝著麥仁稀飯,就著點酸辣菜,真是極美好的佳餚。也許因為吃慣了,吃上了癮,有的人,無論什麼樣的飯,都要吃幾口鍋盔才算飽,說這樣才“實在”。

    最後講一下火燒

    火燒之名出現較晚,因為詞中沒有“餅”的名分,使用並不像燒餅那樣的廣泛。據《辭源》稱,最早見於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明代《墨娥小錄》才將其解釋為餅。按北京人的理解,火燒多是夾東西吃的,很少是有餡的,卻也有糖火燒,如通州的大順齋,就是用芝麻醬與紅糖和麵做的。

    要說還是胡餅的名稱在北方叫得時間最長,《後漢書》就有“靈帝好胡餅”的記載,可見當時從西域傳入的胡餅不僅流行於民間,連皇帝也愛吃。到了唐代依然盛行於長安,也仍叫胡餅。長安有家擅做胡餅的名店在輔興坊,非常知名。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和楊貴妃逃到咸陽集賢宮,一時無以充飢,楊國忠臨時從街上買來胡餅為玄宗貴妃果腹。後來白居易有詩諷喻此事:“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輔興”即指長安輔興坊的胡餅店。後來僖宗避黃巢長安之亂也在路上吃過胡餅,可見胡餅是當時最為簡易的食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狐狸毛內膽怎麼辨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