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古代的長生術、煉丹術,再到現代人渴望延年益壽的各種求醫問藥,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找尋長生不死的方法,但現在或許終於有一種方式能讓生命實現永生。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未來幾代人將能夠使用移動裝置或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計算平臺與他“互動”,向他提問,聽他講述故事;即使在他的肉身去世很久之後,仍能得到他一生經驗的寶貴建議。
全球首個數字人類誕生 生命將在雲端實現永生
對於成為“AndyBot”這件事,卡普蘭開玩笑地稱自己為“小白鼠”——他可能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數字人類”而被人們記住。
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悄然迭代以及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將人類從物質生命週期中解放出來的方法,實現“讓死亡不再是真的逝去”的創舉。
現在已然有不少新興公司正兜售某種“在數字世界實現永生”的機會——將顧客的記憶、想法、創作和故事轉變成他們智慧的數字化化身,然後讓這些化身延續他們的生命從而實現“長生不死”。
去年大火的軟體Dadbot就是其中一員。
兩年前,Wired 作者 James Vlahos得知他的父親即將死於癌症,“Dadbot”的想法在他腦海裡萌生,他想利用 AI,讓父親“永生”。Vlahos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將與父親就各種話題的談話、講述用攝像機錄下,最後,他記錄了 91970 個單詞,訓練出一個對話 AI“Dadbot”。透過“Dadbot”,他可以與逝去父親的計算機化身交換文字和音訊資訊,談論他的生活、進行閒聊和說笑。
自從 Dadbot 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之後,Vlahos 收到了許多為他人建立紀念親人的 AI 的請求,他決定開闢一個尚未開發的「數字人」市場。後來,Vlahos推出了“數字親人”產品,採用訂閱模式,使用者每月付費便可與逝去的親人“互動”。
而在“數字人類”之前,我們更熟悉的一個概念可能是“記憶儲存”。
從公元前一萬五千年的巖洞壁畫開始,人們就開始試圖儲存自己的記憶。經過上萬年的發展,從紙張、印刷術到磁、光、半導體儲存裝置,儲存密度變得越來越高,儲存裝置也越來越複雜。今天只需要一個2TB容量的儲存器就足以記錄一個人畢生的所學所想,並可以很容易地傳諸後世。
更有甚者,為了能夠實現“記憶永生”,有的公司居然做起了“人體冷凍技術”的生意。
據報道,一間名為Nectome的美國公司去年提供了一項新服務,聲稱可以將人的大腦冷凍,待日後將其記憶重新提取,把死者的意識和記憶上傳到雲端裝置儲存起來。據說用這種方式冷凍大腦,腦內的神經突觸都能在電子顯微鏡下一覽無遺。不過前提是,顧客需要先“安樂死”。
顧客在接受安樂死的時候,一種防腐作用的化學混合物會透過頸動脈注入體內,讓身體儲存數百年或千年不腐壞,死者大腦仍活躍運轉。該公司認為在未來100年內,科學技術發展能夠重建人類意識,到時就可以為顧客解凍大腦,提取記憶。
不過相對於“記憶儲存”,“數字人類”的優勢可能不言而喻。因為隨著虛擬助理裝置越來越普及,使用率也在不斷上升,它們能讓我們與已故親人進行那種令人渴望的隨意互動;而被儲存裝置儲存起來的記憶則僅僅是一種靜止狀態。
但如果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記憶儲存”和“數字人類”都不能令人類實現真正的永生,因為它們沒有人類的肉體真身作為載體。
從這個角度出發,不久前,科學家成功驗證的一個設想或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這一設想被稱作“記憶轉移”。
簡單來說,就是將人本身的思維和意識轉移到另一生物體內,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主角一樣。這個在以前被稱為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經讓科學家在海蛞蝓身上成功地驗證了這一設想。
在實施實驗前,科學家首先對一隻海蝸牛進行了電擊訓練。科學家間斷地用微弱電流刺激蝸牛尾部,教會它們在遇到微弱電擊時縮回尾巴來保護自己。
之後,科學家將這隻蝸牛腦部神經系統內的核糖核酸抽取出來,並將這部分核糖核酸注入另一隻未接受過任何訓練的蝸牛的體內。
實驗結果顯示,這隻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蝸牛在接受了受訓蝸牛的核糖核酸後,自身也具有了面對輕微電擊時以縮尾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意識。
由此,科學家初步斷定,蝸牛的記憶與意識是可被複制,也是可被轉移的。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記憶轉移技術不僅可用在記憶轉移方面,還可幫助減輕腦退化症狀以及受創後的壓力症。
雖然動物記憶轉移已經成功,但到目前為止,人體記憶轉移則進展緩慢,困難重重,似乎看起來還遙遙無期。不過動物移轉移的成功則為人體轉移奠定了基礎,在未來,人類或可透過記憶轉移技術,實現精神與意志的永生。
說到這,小編就想起了最近大火的“中國首隻商業克隆貓”:透過克隆技術,一隻寵物貓的主人讓他的愛寵實現了“重生”。實際上,從1997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國誕生,到2017年中國科學家克隆猴子“中中”“華華”,人類對哺乳動物的克隆研究從未停止。毫無疑問,克隆技術敲開了其他生命的未知之門,也打破了亙古以來“死亡就是生命終結”的說法。
但動物克隆的倫理困境從未得到根本解決,克隆這一無性繁殖技術,如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是否會有失控的可能,甚至損害生物界歷經億萬年形成的生命演化規律?這不得而知!這也成為克隆技術在商業推廣方面飽受阻攔的原因。
而相比起克隆技術或者記憶轉移,讓人類在數字世界實現永生,則更有可能實現,這一方式也容易得多,成本也更加低廉。
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古代的長生術、煉丹術,再到現代人渴望延年益壽的各種求醫問藥,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找尋長生不死的方法,但現在或許終於有一種方式能讓生命實現永生。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未來幾代人將能夠使用移動裝置或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計算平臺與他“互動”,向他提問,聽他講述故事;即使在他的肉身去世很久之後,仍能得到他一生經驗的寶貴建議。
全球首個數字人類誕生 生命將在雲端實現永生
對於成為“AndyBot”這件事,卡普蘭開玩笑地稱自己為“小白鼠”——他可能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數字人類”而被人們記住。
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悄然迭代以及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將人類從物質生命週期中解放出來的方法,實現“讓死亡不再是真的逝去”的創舉。
現在已然有不少新興公司正兜售某種“在數字世界實現永生”的機會——將顧客的記憶、想法、創作和故事轉變成他們智慧的數字化化身,然後讓這些化身延續他們的生命從而實現“長生不死”。
去年大火的軟體Dadbot就是其中一員。
兩年前,Wired 作者 James Vlahos得知他的父親即將死於癌症,“Dadbot”的想法在他腦海裡萌生,他想利用 AI,讓父親“永生”。Vlahos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將與父親就各種話題的談話、講述用攝像機錄下,最後,他記錄了 91970 個單詞,訓練出一個對話 AI“Dadbot”。透過“Dadbot”,他可以與逝去父親的計算機化身交換文字和音訊資訊,談論他的生活、進行閒聊和說笑。
自從 Dadbot 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之後,Vlahos 收到了許多為他人建立紀念親人的 AI 的請求,他決定開闢一個尚未開發的「數字人」市場。後來,Vlahos推出了“數字親人”產品,採用訂閱模式,使用者每月付費便可與逝去的親人“互動”。
而在“數字人類”之前,我們更熟悉的一個概念可能是“記憶儲存”。
從公元前一萬五千年的巖洞壁畫開始,人們就開始試圖儲存自己的記憶。經過上萬年的發展,從紙張、印刷術到磁、光、半導體儲存裝置,儲存密度變得越來越高,儲存裝置也越來越複雜。今天只需要一個2TB容量的儲存器就足以記錄一個人畢生的所學所想,並可以很容易地傳諸後世。
更有甚者,為了能夠實現“記憶永生”,有的公司居然做起了“人體冷凍技術”的生意。
據報道,一間名為Nectome的美國公司去年提供了一項新服務,聲稱可以將人的大腦冷凍,待日後將其記憶重新提取,把死者的意識和記憶上傳到雲端裝置儲存起來。據說用這種方式冷凍大腦,腦內的神經突觸都能在電子顯微鏡下一覽無遺。不過前提是,顧客需要先“安樂死”。
顧客在接受安樂死的時候,一種防腐作用的化學混合物會透過頸動脈注入體內,讓身體儲存數百年或千年不腐壞,死者大腦仍活躍運轉。該公司認為在未來100年內,科學技術發展能夠重建人類意識,到時就可以為顧客解凍大腦,提取記憶。
不過相對於“記憶儲存”,“數字人類”的優勢可能不言而喻。因為隨著虛擬助理裝置越來越普及,使用率也在不斷上升,它們能讓我們與已故親人進行那種令人渴望的隨意互動;而被儲存裝置儲存起來的記憶則僅僅是一種靜止狀態。
但如果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記憶儲存”和“數字人類”都不能令人類實現真正的永生,因為它們沒有人類的肉體真身作為載體。
從這個角度出發,不久前,科學家成功驗證的一個設想或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這一設想被稱作“記憶轉移”。
簡單來說,就是將人本身的思維和意識轉移到另一生物體內,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主角一樣。這個在以前被稱為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經讓科學家在海蛞蝓身上成功地驗證了這一設想。
在實施實驗前,科學家首先對一隻海蝸牛進行了電擊訓練。科學家間斷地用微弱電流刺激蝸牛尾部,教會它們在遇到微弱電擊時縮回尾巴來保護自己。
之後,科學家將這隻蝸牛腦部神經系統內的核糖核酸抽取出來,並將這部分核糖核酸注入另一隻未接受過任何訓練的蝸牛的體內。
實驗結果顯示,這隻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蝸牛在接受了受訓蝸牛的核糖核酸後,自身也具有了面對輕微電擊時以縮尾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意識。
由此,科學家初步斷定,蝸牛的記憶與意識是可被複制,也是可被轉移的。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記憶轉移技術不僅可用在記憶轉移方面,還可幫助減輕腦退化症狀以及受創後的壓力症。
雖然動物記憶轉移已經成功,但到目前為止,人體記憶轉移則進展緩慢,困難重重,似乎看起來還遙遙無期。不過動物移轉移的成功則為人體轉移奠定了基礎,在未來,人類或可透過記憶轉移技術,實現精神與意志的永生。
說到這,小編就想起了最近大火的“中國首隻商業克隆貓”:透過克隆技術,一隻寵物貓的主人讓他的愛寵實現了“重生”。實際上,從1997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國誕生,到2017年中國科學家克隆猴子“中中”“華華”,人類對哺乳動物的克隆研究從未停止。毫無疑問,克隆技術敲開了其他生命的未知之門,也打破了亙古以來“死亡就是生命終結”的說法。
但動物克隆的倫理困境從未得到根本解決,克隆這一無性繁殖技術,如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是否會有失控的可能,甚至損害生物界歷經億萬年形成的生命演化規律?這不得而知!這也成為克隆技術在商業推廣方面飽受阻攔的原因。
而相比起克隆技術或者記憶轉移,讓人類在數字世界實現永生,則更有可能實現,這一方式也容易得多,成本也更加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