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童希瑞
-
2 # 社會生活博覽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小時候,他在農村生活了十四年,艱苦生活培養了刻苦奮鬥的精神。
據說,從五六歲開始,年幼的李四光不但要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裡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這樣一直到十幾歲時,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爆發之後, 湖北省辦起了許多標新立異的新學堂,年輕氣盛的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裡,李四光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便被省裡選作官費學生而送到日本留學深造。留學期間,李四光學到了大量的專業知識,還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七年之後,他回國了。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李四光作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參加了漢口保衛戰,並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伕,往前線運送軍火,隨著又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但沒多久,辛亥革命就失敗了。
李四光又走上“科學救國”之路,發憤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為了研究地質學,他又到英國留學。在這段留學期間,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他不得不抽時間到礦山去做工,生活非常艱辛。
後來,在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與支援之下,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地質力學研究室”。從此,他貢獻了自己一生的所學,才有了今天的專門地質力學研究所。
後來,在邢臺地震之後,透過多年的研究經驗,他提出了四大地震帶: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李四光先生愛好廣泛,一生積極向上,在地質學界從古生物化石起家,找到了地質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地質變化的動力、石油的形成、地震的原因是有一定關聯的;隕落地質學認為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石油是白堊紀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光速流動的物質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烴降解了古生物屍體形成的,地震是上地幔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反應形成的爆炸。由於核子地質學理論沒有受到重視,李四光先生的地質力學沒有考慮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地臺活化,石油的成因沒有考慮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烴降解了古生物屍體,地震也沒有考慮熱核反應形成的爆炸。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李四光先生對陳國達先生的“地窪說”(地臺活化理論)進行過批判,對黃汲清的學術研究也有過不應有的干涉,至於用“冰川運動”解釋中國東部地區地貌的變化,是完全錯誤的!顯然,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連結形成了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太平洋西岸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的多旋迴構造和島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