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酒作抗爭之前我們還是先了解下酒的秉性。
酒是水谷的精氣,集結了多種性味,在五味中佔了三樣:辛、甘、苦,可以入心、肝、肺、胃經;酒是熱情奔放的,性熱,少量飲酒可以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解興;但同時它也是彪悍的,以水為載體又自帶熱性的酒一旦飲用過量,就成為了溼熱有毒的壞東西。所以通常解酒的方子都是從清熱祛溼入手的。
喝酒有過程,在使用清熱祛溼的方法之前,其實還可以做點小動作,挫挫它的銳氣。在武俠小說裡,段譽一邊喝酒,一邊透過六面神劍的功夫,把酒順著手流出體外。是不是很羨慕這種功夫?醒醒啦,對於平常人,酒的出路只有三條,一條從汗液排出,一條從消化道而出,一條從小便而出。
我們可以邊喝酒邊高談闊論,或者猜拳甚至做些運動之類的,幫助酒精隨著人的呼吸和汗液排出體外,這也是中醫說的溼邪隨汗而出,不要嫌棄人家渾身酒味、滿嘴酒氣跟你說話,在排毒呢!
喝多了想吐,不要壓抑自己,盡情吐出來,這是人的自我保護,邪氣自己在找出路,發現頭頂上方有光,就奔向光明。如果不想吐就不要強行催吐了,這樣反而會傷身哦。
喝酒前、喝酒時,多喝水,有利尿的作用,幫助酒從尿道排出,不給它們更多時間在身體裡作祟。
這些小動作如果還不能幫你抵擋住酒精的侵襲,那麼各種清熱祛溼的小方子就可以上場了。中醫在解酒方面最出名的就是李東垣所創的解酲法,代表方劑為葛花解酲湯,其方藥組成為青皮、白朮、橘紅、人參、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藥物雖多,只有葛花是解酒藥,透過配伍綜合用行氣、利水、補虛、和胃、醒脾等方法,調節臟腑機能,而起到解酲的作用。
一般人家裡不太會備用中藥方劑,廚房裡有些食物也能起到一定的解酒作用。根據它們的效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2、 生津止渴類(味甘酸性平和,具有解酒消食生津及強壯作用),如橙子、柑、橘、柚子、金桔、楊梅、橄欖、柿子、山楂等。
3、 芳香化溼類(性味多辛溫,具有健胃止嘔,化溼醒脾等作用),如丁香、草果、扁豆等。
此外食醋加糖也可以中和酒精濃度,減輕酒精毒性,喝酒時多吃豆腐也能幫助代謝酒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食用。
除了吃喝,還有穴位可以幫助緩解各種喝多了過後的不適。
頭痛:百會穴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等。
位置:頭部正中線和兩耳聯機的交匯點,用拇指輕輕刺激即可。
胃部不適:內關穴
對胃、心、胸的症狀包括脹滿不適、心煩意亂、胸悶都有緩解作用。
位置:前臂正中,腕橫紋上兩寸
酒後疲乏:足三里
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溼,扶正祛邪
位置: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
護肝:太沖穴
疏肝解鬱、清熱利溼、解酒醒神
位置: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調理脾胃:中脘穴
疏肝理氣、調理脾胃,從而達到解酒的效果。
位置: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
以上幾個穴可以配合著來,按摩足三里,如果感覺腹中舒服,腸胃蠕動的感覺,說明酒已經進入小腸,可以同時按揉腳底小腸的反射區,通常十分鐘就可以緩解症狀;而如果點揉足三里噁心的感覺反而加重,說明酒仍然在胃中,此時最好催吐,吐乾淨,喝些淡鹽水幫助清洗胃粘膜,然後再按揉中脘、足三里,加揉足底胃反射區、太沖穴,可以增強肝的解毒解酒功能。
雖然介紹了很多方法,但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只能做到部分緩解作用,而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卻是不可逆的。
大量的酒灌進身體,先來到我們的脾胃,也成為了它作亂的主要戰場。酒入胃,過多的滋膩或辛烈,還會耗傷胃的津液,導致脾胃受損,津液不足;脾土一旦弱了,體內平衡破壞,肝木就會趁機來奪權去克脾胃,加重脾胃受損。肝氣過盛,膽汁泛溢又會造成肝的各種問題;脾胃受損,痰溼滋生,而酒又喜歡向上升,順便就帶著這些痰溼還有熱來到了肺,傷耗肺氣;火熱的毒不斷增強心火,傷神志;過量的酒需要大規模地透過腎排出體外,溺澀傷精,消胎氣。
五臟六腑全部都遭殃,一個都不放過,太慘烈了!好了,話說到這,接下來就自己看著辦吧~
與酒作抗爭之前我們還是先了解下酒的秉性。
酒是水谷的精氣,集結了多種性味,在五味中佔了三樣:辛、甘、苦,可以入心、肝、肺、胃經;酒是熱情奔放的,性熱,少量飲酒可以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解興;但同時它也是彪悍的,以水為載體又自帶熱性的酒一旦飲用過量,就成為了溼熱有毒的壞東西。所以通常解酒的方子都是從清熱祛溼入手的。
喝酒有過程,在使用清熱祛溼的方法之前,其實還可以做點小動作,挫挫它的銳氣。在武俠小說裡,段譽一邊喝酒,一邊透過六面神劍的功夫,把酒順著手流出體外。是不是很羨慕這種功夫?醒醒啦,對於平常人,酒的出路只有三條,一條從汗液排出,一條從消化道而出,一條從小便而出。
我們可以邊喝酒邊高談闊論,或者猜拳甚至做些運動之類的,幫助酒精隨著人的呼吸和汗液排出體外,這也是中醫說的溼邪隨汗而出,不要嫌棄人家渾身酒味、滿嘴酒氣跟你說話,在排毒呢!
喝多了想吐,不要壓抑自己,盡情吐出來,這是人的自我保護,邪氣自己在找出路,發現頭頂上方有光,就奔向光明。如果不想吐就不要強行催吐了,這樣反而會傷身哦。
喝酒前、喝酒時,多喝水,有利尿的作用,幫助酒從尿道排出,不給它們更多時間在身體裡作祟。
這些小動作如果還不能幫你抵擋住酒精的侵襲,那麼各種清熱祛溼的小方子就可以上場了。中醫在解酒方面最出名的就是李東垣所創的解酲法,代表方劑為葛花解酲湯,其方藥組成為青皮、白朮、橘紅、人參、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藥物雖多,只有葛花是解酒藥,透過配伍綜合用行氣、利水、補虛、和胃、醒脾等方法,調節臟腑機能,而起到解酲的作用。
一般人家裡不太會備用中藥方劑,廚房裡有些食物也能起到一定的解酒作用。根據它們的效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2、 生津止渴類(味甘酸性平和,具有解酒消食生津及強壯作用),如橙子、柑、橘、柚子、金桔、楊梅、橄欖、柿子、山楂等。
3、 芳香化溼類(性味多辛溫,具有健胃止嘔,化溼醒脾等作用),如丁香、草果、扁豆等。
此外食醋加糖也可以中和酒精濃度,減輕酒精毒性,喝酒時多吃豆腐也能幫助代謝酒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食用。
除了吃喝,還有穴位可以幫助緩解各種喝多了過後的不適。
頭痛:百會穴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等。
位置:頭部正中線和兩耳聯機的交匯點,用拇指輕輕刺激即可。
胃部不適:內關穴
對胃、心、胸的症狀包括脹滿不適、心煩意亂、胸悶都有緩解作用。
位置:前臂正中,腕橫紋上兩寸
酒後疲乏:足三里
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溼,扶正祛邪
位置: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
護肝:太沖穴
疏肝解鬱、清熱利溼、解酒醒神
位置: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調理脾胃:中脘穴
疏肝理氣、調理脾胃,從而達到解酒的效果。
位置: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
以上幾個穴可以配合著來,按摩足三里,如果感覺腹中舒服,腸胃蠕動的感覺,說明酒已經進入小腸,可以同時按揉腳底小腸的反射區,通常十分鐘就可以緩解症狀;而如果點揉足三里噁心的感覺反而加重,說明酒仍然在胃中,此時最好催吐,吐乾淨,喝些淡鹽水幫助清洗胃粘膜,然後再按揉中脘、足三里,加揉足底胃反射區、太沖穴,可以增強肝的解毒解酒功能。
雖然介紹了很多方法,但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只能做到部分緩解作用,而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卻是不可逆的。
大量的酒灌進身體,先來到我們的脾胃,也成為了它作亂的主要戰場。酒入胃,過多的滋膩或辛烈,還會耗傷胃的津液,導致脾胃受損,津液不足;脾土一旦弱了,體內平衡破壞,肝木就會趁機來奪權去克脾胃,加重脾胃受損。肝氣過盛,膽汁泛溢又會造成肝的各種問題;脾胃受損,痰溼滋生,而酒又喜歡向上升,順便就帶著這些痰溼還有熱來到了肺,傷耗肺氣;火熱的毒不斷增強心火,傷神志;過量的酒需要大規模地透過腎排出體外,溺澀傷精,消胎氣。
五臟六腑全部都遭殃,一個都不放過,太慘烈了!好了,話說到這,接下來就自己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