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殺三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比喻借刀殺人。
有一天,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不起來,對晏子非常失禮。對此,晏子極為生氣,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的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讚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奉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與他們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鬥,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於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道:“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子果真是位聰明人。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像我這樣功勞,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拿起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已單吃一個桃子,用不著與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我不能在水面遊,只有潛到水裡,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將它殺死了。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河神出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獨吃一個桃子。而不能與別人共吃一個!你們兩個人為什麼不快把桃子拿出來!”說罷,便抽出寶劍,站了起來。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勇敢趕不上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然而還活著不死,那還有什麼勇敢可言?”於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頸自殺了。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自已活著,這是不仁;用話語去羞恥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的;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該的。”他感到很羞慚,放下桃子,刎頸自殺了。景公的使者回復說:“他們三個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三士冢,相傳為春秋時齊國的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位於齊都鎮南關村東。一墳三墓,東西並列,墓高12米,東西111米,南北55米。四周有圍牆保護,南設圓門、影壁。墓前有“三士冢”石碑,影壁刻有諸葛亮的《梁父吟》,詩曰:“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還摹刻漢畫像“二桃殺三士”。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記載了“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時,有三個勇士,名叫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他們都為齊國立有很大的功勞。但後來卻勇而無禮,連晏子也不放在眼裡。晏子怕他們將來危及國家,便去見齊景公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收養有勇力的武士,對上講究君臣的禮儀,對下講究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可以防止強暴,對外可以威懾敵國,君主得益於他的功勞,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們地位尊貴,奉祿優厚。現在君主所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的禮儀,對下不講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不能夠禁止強暴,對外不能夠威服敵國,這三個人是危害國家的禍害啊,不如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武藝高強,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說:“這三個人都是憑自己的力量攻擊強敵的,不懂長幼的禮儀。”於是請求景公派人給他們三人送去兩隻桃子,讓他們論功而食。景公使人饋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說:“三位為什麼不計算各自的功勞而吃桃子呢?”公孫捷仰天長嘆道:“晏子,真是個聰明的人!他讓景公用這種辦法來比量我們的功勞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沒有勇氣,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說說自己的功勞來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擊殺一隻大野豬,一次徒手打死一隻母老虎,像我這樣的功勞,完全可以獨吃一隻桃子了。”說完拿過桃子站了起來。田開疆說:“我手持武器曾兩次打敗敵人三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隻桃子。”說完也拿過桃子站了起來。古冶子說:“我曾隨從國君渡黃河,一頭大黿叼走左驂潛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頭潛入水底,逆水潛行百步,又順流而行九里,終於捉住大黿,把它殺死了。我左手握住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頭,像鶴一樣躍出水面,船伕們都說:這是河神!像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隻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還回來。”抽出寶劍就站立起來。公孫捷、四開疆齊道:“我們的功勞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謙讓,這是貪心;既然這樣而又不敢一死,這是沒有勇氣。”二人都還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說:“二位都死了,我獨自活著,這是不仁;拿話羞辱別人,而誇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不義,行為違背了仁義,不死,就是怕死鬼。”說完也把桃子交了回來,自刎而死。
三士死後,景公按武士的葬禮安葬了他們,葬于都城南,墓稱“三士冢”。
對晏子“二桃殺三士”歷來評價有異。如諸葛亮的《梁父吟》表現了對三士的同情,而對晏子進行了譏諷和譴責。清代詩人趙執信《三士墓詩》曰:“石父當年脫網羅,留將三士竟如何。孟嘗坐食三千客,拼盡桃園殺幾多。”該詩表現的觀點和感情與諸葛亮《梁父吟》是一致的。而清代詩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詩曰:“勇士雖優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儀延並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嬰。”這首詩表現了否定三士的觀點,與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二桃殺三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比喻借刀殺人。
有一天,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不起來,對晏子非常失禮。對此,晏子極為生氣,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的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讚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奉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與他們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鬥,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於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道:“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子果真是位聰明人。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像我這樣功勞,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拿起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已單吃一個桃子,用不著與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我不能在水面遊,只有潛到水裡,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將它殺死了。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河神出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獨吃一個桃子。而不能與別人共吃一個!你們兩個人為什麼不快把桃子拿出來!”說罷,便抽出寶劍,站了起來。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勇敢趕不上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然而還活著不死,那還有什麼勇敢可言?”於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頸自殺了。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自已活著,這是不仁;用話語去羞恥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的;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該的。”他感到很羞慚,放下桃子,刎頸自殺了。景公的使者回復說:“他們三個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三士冢,相傳為春秋時齊國的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位於齊都鎮南關村東。一墳三墓,東西並列,墓高12米,東西111米,南北55米。四周有圍牆保護,南設圓門、影壁。墓前有“三士冢”石碑,影壁刻有諸葛亮的《梁父吟》,詩曰:“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還摹刻漢畫像“二桃殺三士”。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記載了“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時,有三個勇士,名叫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他們都為齊國立有很大的功勞。但後來卻勇而無禮,連晏子也不放在眼裡。晏子怕他們將來危及國家,便去見齊景公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收養有勇力的武士,對上講究君臣的禮儀,對下講究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可以防止強暴,對外可以威懾敵國,君主得益於他的功勞,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們地位尊貴,奉祿優厚。現在君主所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的禮儀,對下不講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不能夠禁止強暴,對外不能夠威服敵國,這三個人是危害國家的禍害啊,不如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武藝高強,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說:“這三個人都是憑自己的力量攻擊強敵的,不懂長幼的禮儀。”於是請求景公派人給他們三人送去兩隻桃子,讓他們論功而食。景公使人饋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說:“三位為什麼不計算各自的功勞而吃桃子呢?”公孫捷仰天長嘆道:“晏子,真是個聰明的人!他讓景公用這種辦法來比量我們的功勞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沒有勇氣,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說說自己的功勞來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擊殺一隻大野豬,一次徒手打死一隻母老虎,像我這樣的功勞,完全可以獨吃一隻桃子了。”說完拿過桃子站了起來。田開疆說:“我手持武器曾兩次打敗敵人三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隻桃子。”說完也拿過桃子站了起來。古冶子說:“我曾隨從國君渡黃河,一頭大黿叼走左驂潛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頭潛入水底,逆水潛行百步,又順流而行九里,終於捉住大黿,把它殺死了。我左手握住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頭,像鶴一樣躍出水面,船伕們都說:這是河神!像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隻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還回來。”抽出寶劍就站立起來。公孫捷、四開疆齊道:“我們的功勞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謙讓,這是貪心;既然這樣而又不敢一死,這是沒有勇氣。”二人都還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說:“二位都死了,我獨自活著,這是不仁;拿話羞辱別人,而誇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不義,行為違背了仁義,不死,就是怕死鬼。”說完也把桃子交了回來,自刎而死。
三士死後,景公按武士的葬禮安葬了他們,葬于都城南,墓稱“三士冢”。
對晏子“二桃殺三士”歷來評價有異。如諸葛亮的《梁父吟》表現了對三士的同情,而對晏子進行了譏諷和譴責。清代詩人趙執信《三士墓詩》曰:“石父當年脫網羅,留將三士竟如何。孟嘗坐食三千客,拼盡桃園殺幾多。”該詩表現的觀點和感情與諸葛亮《梁父吟》是一致的。而清代詩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詩曰:“勇士雖優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儀延並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嬰。”這首詩表現了否定三士的觀點,與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