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的臺詞有點像話劇(大家都知道話劇的臺詞都很不錯的),再加上時代背景就很繁榮(出了李白這樣的浪漫主義詩人~),唐朝的服飾啊~女孩子啊~都很好看(這是視覺上的美……);古代樂器也很好聽,配音也很好(聽覺上的美……)不要小看視覺和聽覺哦,可以輔助理解語言上的美~ 時下許多電視劇的語言完全生活化,從中我們得不到更多的智慧,或更多的美學上的享受,《大明宮詞》的語言讓我們想起了莎士比亞。
這部戲的臺詞有點像話劇(大家都知道話劇的臺詞都很不錯的),再加上時代背景就很繁榮(出了李白這樣的浪漫主義詩人~),唐朝的服飾啊~女孩子啊~都很好看(這是視覺上的美……);古代樂器也很好聽,配音也很好(聽覺上的美……)不要小看視覺和聽覺哦,可以輔助理解語言上的美~ 時下許多電視劇的語言完全生活化,從中我們得不到更多的智慧,或更多的美學上的享受,《大明宮詞》的語言讓我們想起了莎士比亞。
我們過去看莎士比亞,覺得語言很有味道,不僅華麗,而且充滿了智慧。我對這樣一種語言表現形式是持肯定態度的。另外就是形式。這部戲在藝術形式上有創新,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戲有詩意,抒情性強,可以說是一個詩化的歷史題材戲,這當然和它的語言有關係。《大明宮詞》的語言吸收了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語言華美,修辭講究,這種語言風格和唯美主義的追求,應該說給人帶來一種新意,多一種風格總比少一種風格要好,多一點不同,少一點單一,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對《大明宮詞》在語言形式上的這種追求和特點是持肯定態度的。有些電視劇的語言,比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聽馬上就能接受,但不能給你留下思考;《大明宮詞》則能留給人思考,它的語言有詩意的成份,思辨的內涵,你可以說它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但它深入了,讓你思考了。不是像吃糖讓你馬上感到甜,而是像吃橄欖,要慢慢體會,味道才可能出來,而不是看過、聽過就過去了。當然,這部戲的語言,並不是每段都寫得很好,有些段落修飾的句子太多,排比句也用得太多,稍嫌生硬,讓人從中看到的是作者,而不是人物。另外,這個戲總的風格是詩意的,但也有些不協調的東西。比如說主體風格和人物個性怎麼處理好,象武攸嗣的語言,就一下改成山西土語了。因為一個農民大老粗說那種華麗的語言不合適,但感覺上和整個戲的風格又不太協調,總讓人感到有些彆扭,感到不完整,作者在處理這個人物時是不是也感到了同樣的問題?我看了武攸嗣的飾演者傅彪的一篇文章,他說戴上頭盔就感到頭暈,如果讓他說土話就覺得很舒服。看來這種太詩化、華美的語言對演員的表演有影響,演員往往不太好把握。但一部戲還是應該有一個總體一致的風格,不能因演員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