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一種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其本意為“忠,忠心也。”就是要忠於自己的本性,忠於自己的本心,忠於自己的良知,這才是被社會所共認的忠誠。介子推追隨重耳從亡十九年割股奉君的至忠壯舉,柱上所刻他對臣民忠於君王,君王忠於臣民的精闢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介休大地忠臣賢哲輩出,曾有漢代孤膽探險擁立代王為帝,被封為壯武侯的宋昌;東漢時為民請命,抨擊朝政的太子生領袖郭泰;宋代更有為仕四朝,一心為國,出將入相五十年的文彥博等,被傳為千古佳話。
時至今日,黨中央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堅持傳承和發揚忠誠的傳統道德信念,仍有積極的意義。在全社會倡導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拼搏奉獻,認真負責地做好每項工作,政府就會取信於民,效率倍增,企業就會興旺發達,學校就會英才輩出。在生活中人人堅持忠誠老實,忠厚待人,忠心交友,忠懇謙和,社會正氣就必然大興,民族精神必然弘揚,公民良知必然堅守,這樣就會形成介之推畢生追求的政治清明的理想社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將指日可待。
孝:介子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地養,以人成之。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食,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親者,當盡心竭力以養之,謂之孝”。
介子曰:“雖聖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況乎民哉?故孝始於事親,立身之本也”。
或問孝有類乎,介子曰:“居處莊重,孝也;事君忠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戰陣勇猛,孝也”。
簡介:崇尚孝道,最早始於夏代。到春秋時期,其義逐漸完備,才產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經》,成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隱不違親的孝道行為以及他對孝的闡述,必然對《孝經》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介之推就成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範,寒食清明節祭祖掃墓緬懷先德是展現孝心的具體表現。綿山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早已被舉世公認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處。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華人共同的奮鬥目標。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遵老盡孝是家庭和睦的基本要求,緬懷先德是增強親情的重要內容。因此,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人人養成敬老愛老,養老孝老的良好品行。日常生活中,對老人問寒問暖,關心愛護。老人疾病時,及時送醫治病,陪護療理。老人困難時,主動敬送財物,排難解憂。遠離家鄉時,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在外遇到老人時,禮讓三分,主動幫扶。總之,心中常存孝道,孝行才能堅持不懈。
孝道不僅是個人美德,也是社會的共同財富。一個人孝道修養高尚,在社會上必然忠於職守,與人為善,謙虛禮讓,誠實敦厚,成為和諧社會中的和諧一員。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滿孝心,中華大地就會變成美好的家園。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先之以博愛,教之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之以義也。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謂仁?仁者,恆愛人。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道行。故平易和理,為之仁”。
介子曰:“吾聞王霸之道,皆本乎仁。高其位以為尊,下其施,所以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安樂之,謂之聖仁也。上知天用時,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謂之智仁也。寬而容眾,道所以至,弗辱以時,謂之德仁也”。
簡介:仁,是中國古代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原本是指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親愛,故謂“仁者愛人”。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對仁的講述,以及他功不言祿,隱居綿山捨身成仁的高風亮節,對孔子將仁作為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必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孔子才有了“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在這種傳統道德的教化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捨身成仁的英烈賢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脊樑。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仁者“愛人”“博愛”的基本內涵一直不變。到現代,已經演變為現代人文精神,成為“以人為本”的理性動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內在源淵。傳承仁的傳統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尊老敬長,兄弟相愛;在鄰里互敬互讓,和睦相處;在單位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在社會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使整個社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社會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特別要求每個人都有一種寬容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博愛的理念才能變為現實,就會做到既尊重上級,又愛護下屬;既熱愛志同道合者,又能容納持不同意見者;既能使用優點特長者,又能熱情幫助錯而能改者;既能學習先進模範者,又能接濟貧窮落伍者等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
信:介子曰:“信,國之寶也;誠,民之所憑也。天地為大也,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也,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也,不誠則疏。君上為尊也,不誠則卑。故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將返國,問以王道。介子曰:“信”。問曰:“安信”?曰:“信於君心,信於名,信於令,信於事”,問曰:“然則曷?”曰:“信於君心,則美惡不逾;信於名,則上下不幹;信於令,則時無廢功;信於事,則民從事有業。於是乎,民知君心,貧而不懼,藏出好入,何匱之有”。
介子曰:“明主賢君必取於其信,信則得民,得民則國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則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何事不濟”。
忠,是一種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其本意為“忠,忠心也。”就是要忠於自己的本性,忠於自己的本心,忠於自己的良知,這才是被社會所共認的忠誠。介子推追隨重耳從亡十九年割股奉君的至忠壯舉,柱上所刻他對臣民忠於君王,君王忠於臣民的精闢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介休大地忠臣賢哲輩出,曾有漢代孤膽探險擁立代王為帝,被封為壯武侯的宋昌;東漢時為民請命,抨擊朝政的太子生領袖郭泰;宋代更有為仕四朝,一心為國,出將入相五十年的文彥博等,被傳為千古佳話。
時至今日,黨中央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堅持傳承和發揚忠誠的傳統道德信念,仍有積極的意義。在全社會倡導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拼搏奉獻,認真負責地做好每項工作,政府就會取信於民,效率倍增,企業就會興旺發達,學校就會英才輩出。在生活中人人堅持忠誠老實,忠厚待人,忠心交友,忠懇謙和,社會正氣就必然大興,民族精神必然弘揚,公民良知必然堅守,這樣就會形成介之推畢生追求的政治清明的理想社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將指日可待。
孝:介子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地養,以人成之。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食,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親者,當盡心竭力以養之,謂之孝”。
介子曰:“雖聖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況乎民哉?故孝始於事親,立身之本也”。
或問孝有類乎,介子曰:“居處莊重,孝也;事君忠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戰陣勇猛,孝也”。
簡介:崇尚孝道,最早始於夏代。到春秋時期,其義逐漸完備,才產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經》,成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隱不違親的孝道行為以及他對孝的闡述,必然對《孝經》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介之推就成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範,寒食清明節祭祖掃墓緬懷先德是展現孝心的具體表現。綿山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早已被舉世公認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處。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華人共同的奮鬥目標。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遵老盡孝是家庭和睦的基本要求,緬懷先德是增強親情的重要內容。因此,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人人養成敬老愛老,養老孝老的良好品行。日常生活中,對老人問寒問暖,關心愛護。老人疾病時,及時送醫治病,陪護療理。老人困難時,主動敬送財物,排難解憂。遠離家鄉時,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在外遇到老人時,禮讓三分,主動幫扶。總之,心中常存孝道,孝行才能堅持不懈。
孝道不僅是個人美德,也是社會的共同財富。一個人孝道修養高尚,在社會上必然忠於職守,與人為善,謙虛禮讓,誠實敦厚,成為和諧社會中的和諧一員。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滿孝心,中華大地就會變成美好的家園。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先之以博愛,教之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之以義也。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謂仁?仁者,恆愛人。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道行。故平易和理,為之仁”。
介子曰:“吾聞王霸之道,皆本乎仁。高其位以為尊,下其施,所以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安樂之,謂之聖仁也。上知天用時,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謂之智仁也。寬而容眾,道所以至,弗辱以時,謂之德仁也”。
簡介:仁,是中國古代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原本是指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親愛,故謂“仁者愛人”。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對仁的講述,以及他功不言祿,隱居綿山捨身成仁的高風亮節,對孔子將仁作為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必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孔子才有了“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在這種傳統道德的教化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捨身成仁的英烈賢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脊樑。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仁者“愛人”“博愛”的基本內涵一直不變。到現代,已經演變為現代人文精神,成為“以人為本”的理性動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內在源淵。傳承仁的傳統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尊老敬長,兄弟相愛;在鄰里互敬互讓,和睦相處;在單位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在社會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使整個社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社會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特別要求每個人都有一種寬容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博愛的理念才能變為現實,就會做到既尊重上級,又愛護下屬;既熱愛志同道合者,又能容納持不同意見者;既能使用優點特長者,又能熱情幫助錯而能改者;既能學習先進模範者,又能接濟貧窮落伍者等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
信:介子曰:“信,國之寶也;誠,民之所憑也。天地為大也,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也,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也,不誠則疏。君上為尊也,不誠則卑。故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將返國,問以王道。介子曰:“信”。問曰:“安信”?曰:“信於君心,信於名,信於令,信於事”,問曰:“然則曷?”曰:“信於君心,則美惡不逾;信於名,則上下不幹;信於令,則時無廢功;信於事,則民從事有業。於是乎,民知君心,貧而不懼,藏出好入,何匱之有”。
介子曰:“明主賢君必取於其信,信則得民,得民則國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則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何事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