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豔粉17140
-
2 # 使用者6098811281777
看《中醫基礎理論》,裡面講解非常清楚。中醫的哲學基礎主要有三大內容: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分別詳細講述了精氣、陰陽和五行的概念以及內容。
看《中醫基礎理論》,裡面講解非常清楚。中醫的哲學基礎主要有三大內容: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分別詳細講述了精氣、陰陽和五行的概念以及內容。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了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幹變萬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家運用這種思想。藉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成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裡,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法則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衰亡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根本方法和準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根據陰陽矛盾法則,結合當時中國天文、曆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領域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論述,比如: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髒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樣複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總之,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了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瞭解人體各方面的情況,然後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裡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法則。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後加以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導人們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代的五行學說主要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絡,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係。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由於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後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於一類。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髮、柔和。春季草木萌生,顯現了一種生髮條暢的氣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屬木行。同樣,由於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徵著春和木的特性,於是肝在五行中也屬於木湖天春色行。又由於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裡關係。而肝又開竅於目,所以膽和目在五行中也屬於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徵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裡。這樣擴充套件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裡只是舉出了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可以舉出許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複雜的內在聯絡。
其次還要懂得五行生剋關係。“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思。以五臟為例,按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係: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剋的關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剋,同時相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了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係遭到破壞,一髒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家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對於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係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剋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五臟疾病轉變的理論,對後來中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根據這種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的意思)的重要觀點,他說:“肝臟有了病變,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後世的許多醫家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剋的道理,創造了許多治療經驗。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Sunny”、“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疑難病症。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用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並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絡,這正是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僅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得深刻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