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多則惑——欲求過多,必無所成;有情眾生,莫外乎此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多則惑”,是說欲求過多,必然難以兼顧,所成者小。於自然之道,草木枝杈太多,必然營養分散,長勢矮小;於社會之道,君子欲求太多,必然精力分散,難成事功。此理為通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論是對自然,還是有情眾生,作為有情眾生之一的人類,自然不能例外。於自然之道,王者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行事之道,處世之道,莫不如此。

    欲求過多,事功難成也。

    【版本】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多則惑”,故無疑義。

    【釋義】

    “多”:欲求過多,貪圖過多。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多”字原是並放著兩塊肉的樣子(而不是小篆到隸書由兩個“夕”構成),這種用兩三個同樣的事物以表示“眾多”義的構字法,還可以在“品”、“林”、“森”等字看到;本義是數量大,與“少”、“寡”相對。《說文》:“多,重也。從重夕,會意。重夕為多,重日為疊。”《爾雅˙釋詁》:“多,眾也。”《詩經˙邶風˙旄丘》:“何多日也。”《荀子˙致仕》:“寬裕而多容。”

    “惑”:迷惑,這裡指因欲求過多而力不從心。形聲字,心表意,古文字形體像心臟,表示心中疑惑;或表聲,有也許、或者之義,惑取其無定之義,表示心中疑惑不定;本義是疑惑。本作“或”,後加心以別之。《說文》:“亂也。從心,或聲。”《廣韻》:“迷也。”《增韻》:“疑也。”《諡法》:“滿志多窮曰惑。”《荀子˙不苟篇》:“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此處,潐潐,音叫叫,清白,潔白;掝掝,音或或,惛惛然。《諡法》:“滿志多窮曰惑。”《呂氏春秋˙察今》:“不亦惑乎。”《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枝枝蔓蔓,樹難參天也。

    【簡評】

    “多則惑”,是說欲求太多,必然難以兼顧,所成者小。於自然之道,草木枝杈太多,必然營養分散,長勢矮小;於社會之道,君子欲求太多,必然精力分散,難成事功。此理,於自然之草木,於天下之王者,“道”皆同一也。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有云:“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力不達。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

    欲多心散,心散志衰,志衰乏力也。

    王者之道,在乎循道而行,選賢與能,知人善任,而不是事必躬親,苛求完滿,否則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絕非王者之正道。《三國演義》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講求事必躬親,大將魏延難展奇才,最終只能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六出祁山,七出祁山,無果而終,耗盡了蜀漢的國庫,最終鬱郁身亡。雖則鞠躬盡瘁,卻也不合王道,深可痛惜,不可效法。《封神演義》中文王被囚羑里,卻恰好“閒居無事,把伏羲八卦,反覆推明,變成六十四卦,中分三百六十爻象,守分安居,全無怨主之心”,從而參透先天玄機,稱為萬古敬仰的大聖人。羑里囚居,恰恰使得文王心無旁騖,不得分身,正好可以心無旁騖地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這也恰巧說明“少則得”。監獄的生活,砥礪了心智,能挺下來的,都是強者,所以出來的,都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所以很多大才,是在監獄裡培養出來的。

    羑里囚禁,適足演《易》也。

    商業之要,更是如此。一個企業的董事長、Quattroporte、CEO這類要職,關鍵是“三要”:一是抓好戰略,把握好方向,統一好思想;二是用好人,把何時的人用在合適的地方,使得各展其才,人盡其才;三是作保障,解決好人、財、物、關係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為部下順利開展工作做好後勤保障。一個領導,所管理的範圍,一般在其下兩層,不要超過三層;超過三層,便是行違於道,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事無鉅細的董事長,會搞得下屬無所措手足,自己也會勞形傷神,疲憊不堪。就產品專注度而言,德國中小企業的“隱形冠軍”,大都是家族式經營,代代相傳,專精某一類產品,因此在該細分領域佔據份額接近百分之百,便是“少則得”;而國內部分中小企業的隨波逐流,紛紛倒閉,便是“多則惑”。

    隕落丈原,雖非其時,行不合道也。

    修行之要,在於清心寡慾,打通經脈,除了吃喝拉撒這些人之為物的基本需要之外,不能追求太多的身外之物,否則便沒有什麼實際效果。這類修行,大致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初級階段,要假於物,唸經要有經書,拜神佛要有神佛像,“文以載道,像偶神佛”,都是重要的載體;第二重是中級階段,心中有物,經書熟諳於心,心中自有神佛,並不再需要什麼載體,“眼前無神佛,心中有神佛”,便是這種境界;第三重,是高階階段,神佛的理念已與我和合而一,天地已與我和合唯一,昔我本自具足,今我全然覺悟,我即是神佛,神佛便是我,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便是這種境界。如果慾念如織,潮漲潮落,縈繞於心,難以割捨,那就是“多則惑”,更談不上修行的登堂入室了。

    隱忍不發,終成鴻業也。

    “多則惑”,是自然通理,更是有情世界的通理,作為有情眾生的人,更是不能例外。所以說,“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所謂“執一”,便是循道而行,“少則得,多則惑”,便是自然之道,也是有情眾生務必遵循之道。無論是學習、勞動、行事、處世,還是從政、行商、育人、修煉,都要清心寡慾,凝神聚力,專心致志,慎終若始,方可久久為功,終成事功。人生苦短,是一場身心的修煉,“少則得,多則惑”,敢不深思、明辨、篤行也哉?

    太清之氣,好修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京飛辛伯青演過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