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與梁啟超一起被視作“新史學”的奠基者。

    章炳麟家世極好,出生於富有的書香門第,從小在父母家人的教育培養下成長,在良好的文化薰陶中成長,先後跟隨愈樾、孫詒讓等人學習,研究經學和小學以及佛學和子書。。在祖父和外祖父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他有意識的閱讀了很多明清顧炎武、黃宗羲等愛國主義思想家的書籍,最終他將春秋》中提到的夷狄觀與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念相結合,形成了極具個人色彩且對於滿清的外族統治抱著消極態度的民族主義觀念,這一觀念也伴隨了他一生,是他在之後的人生中積極參與民族革命運動,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思想基礎。

    章炳麟的一生經歷了自清末公車上書以來一系列影響中國發展的大事件,是晚清民國時期極其有名望的一位社會人士,而實際上他是一個在多個領域都非出眾的人,在歷史學、文字學,語言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文學學方面,他熱愛寫作,透過撰寫詩文宣揚自己的社會態度和革命思想,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儒學積累頗深,閱讀了大量研究撰寫了《儒術新論》、《訂孔》等。他是一個極其多產的學者,一生著述約有400萬字。

    章炳麟對哲學問題也頗有心得,其早期的哲學觀念受到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影響,傾向於唯物主義,認為“清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反對天命論的說教。但是1906年以後,他受早期佛學學習的影響,將佛教哲學與中西方的學說雜糅,形成了傾向主觀唯心的哲學理論。

    章炳麟不僅精通文學,歷史和哲學,他還致力於醫學研究,寫了關於醫學醫理方面的書,比如《霍亂論》,以及《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

    語言文字學方面,他曾經還寫作了《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深入探究語言變化與發展模式。由於反對在中國採用所謂的“萬國新語”(世界語),他提出依託小篆創造記音字母,將其作為漢字初學的注音手段,以更好的儲存漢字。在1914年,經弟子許壽裳、周樹人等人的努力被認可作為國語注音符號。

    參考文獻:

    [1]李子君.章炳麟的《成均圖》及“音轉理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51-54.

    [2]胡繩武,金衝及.辛亥革命時期章炳麟的政治思想[J].歷史研究,1961(04):1-20.

    [3]顏澤鏗.辛亥革命前的章炳麟[J].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1(04):30-32.

  • 2 # 青年史學家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以從事政治活動而出名的,有以學術主張而暴得大名的,而二者兼之的則是非常少的,章太炎就是其中一位。章太炎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章師”,是因為章太炎培養出了很多傑出的徒弟,包括黃侃、錢玄同等著名學者都是章太炎的學生。

    章太炎在學術上師從俞樾(清末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因而也被視為中國傳統學術(清代古文經學的殿軍),或者說是近代中國最後一位完全從事傳統學術研究的人。

    章太炎不僅學問做得好,搞政治也是一把好手,因而在晚清民初的政壇上面,章太炎也是有一席之地的。章太炎在遊學日本期間,加入了同盟會,並且與孫中山結為盟兄盟弟,在同盟會中章太炎也是資格非常老的,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就是章太炎一手主筆的。在《民報》上面,章太炎發表過一系列著名的言論,因而名聲大噪。

    辛亥革命後,章太炎反對政黨內閣,主張賢能內閣,一度與袁世凱走得非常近,也因而被同盟會所拋棄。不過章太炎的政治影響力卻在與日俱增。二次革命爆發後,章太炎與袁世凱鬧翻。

    此後,章太炎與政治開始保持距離,矢志學術,一度章門弟子掌握了北京、上海的眾多著名高校的文史講席。

  • 3 # 濠梁魚

    章太炎生當清末,漢學興起的時代。他本人是小學大師,治學嚴謹,還是一個為反滿革命而坐牢的革命黨。所以他在清末民初是人人知曉的革命家。這是就時代潮流的革命一方面。另一方面,章氏以學者身份,培養了一批以小學為根基的學者,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吳承仕,周氏兄弟,這些都是。因為章氏學問淵深,言有所出,到民國晚期,乃有章氏學派之說。現在的章門大昌也不是很奇怪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農曆七月十五日鬼節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