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李森

    我認為“山丘不是嶽”做為對聯出句是合律的。

    上聯:山丘不是嶽,平平平仄仄,根據出句的句意結構可對出,

    下聯:白水難成泉,仄仄平平平

    這就成了一個符合聯律,對仗工整的聯對。

    對仗是指對聯中,上下聯首先要求詞性相對,就是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而且要求上下句字數,語句意境相近或相反。

    對仗與對偶在詩詞聯對中是有一定區別的。對仗對句子結構略有寬鬆對偶則要求十分嚴格,在對仗符合格律的基礎上還要做到上下句結構相同,字數相同,句意相近,上下句緊密聯絡成為一體。例如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中,“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對仗與對偶相當完美的詩句。

  • 2 # 閒雲野鶴聽春秋

    我來回答:山丘不是嶽,這一上聯出句是不合律的。它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不是嶽”這三個字,因為這三個字在聯律中都屬於仄聲字,就是平時最忌諱的“三仄尾”在聯律中,三仄尾和三平尾都算出律!其它的拆字聯中也有這種情況,就不一一而論了。

  • 3 # 羊角

    回答: 我認為“山丘不是嶽"這個出句如果按中華新韻可以算不出律,因為不字發音很多特別,當它後面的字是第四聲的時候,不字發音為第二聲即屬於平聲,當不字後邊的字為第一、二聲時,不字發音第四聲,即仄聲,如"不行",“不該",不字發第四聲。而“不是"的是字是第四聲,“不"發第二聲,屬於陽平,所以“山丘不是嶽"的實際發音應該是“平平平仄仄",所以是不出律的。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山丘不是嶽”出句合律嗎?

    對聯必須滿足對仗要求,什麼是對仗,對仗和對偶有區別否?

    前言

    山丘不是嶽,是格律詩中常見的變格:三仄尾,我們在唐詩中經常可以看到到。這種句式,不算出律。

    格律詩中有四聯,中間二聯要求對仗,對仗和對偶有一點小區別。

    一、山丘不是嶽”出句合律,三仄尾是律詩常見句式

    律詩有四種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平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都被認為是律句,不算出律。第一種是平平仄平仄,第二種就是平平仄仄仄:山丘不是嶽。

    老街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題破山寺後禪院》說起 唐詩中竟然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列舉了初盛中晚唐時期,各位名家使用三仄尾的律詩:

    1、初唐時期,王勃《秋日別薛昇華》尾聯: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2、盛唐時期,杜甫的《初月》頷聯: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

    3、中唐時期,劉禹錫《歲夜詠懷》首聯: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

    4、晚唐時期,杜牧七律《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尾聯: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另外,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在唐朝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中,也有人用三仄尾。

    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徐牧,有《省試臨淵羨魚》:

    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盛唐時的詩人敬括 ,在他的《省試七月流火》也有三仄尾:

    前庭一葉下,言念忽悲秋。

    可以看出,三仄尾是合律的。山丘不是嶽,沒有問題。

    二、對仗和對偶的區別

    1、對仗就是對偶的一種。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

    但是,對偶沒有平仄的要求,甚至允許上下聯同字。對仗則嚴格得多。

    我們不談文章,僅僅從作詩方面來比較。

    2、重要的時間分界線

    在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等用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八病,於是詩人作詩注意了平上去入四聲的協調。

    以此為界,之前詩人作詩對仗,大多不注意平仄的相對,之後的詩人,則越來越重視平仄的相對。

    3、對偶的詩

    例如生活在東晉和南朝宋的詩人謝靈運,這是一個對仗的狂魔,幾乎整首詩全都對仗,但是他的對仗並不是格律詩的對仗,因為平仄並不注意相對。

    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這種對仗,大多是平仄不相對的對偶。

    例如謝靈運的《登江中孤嶼》前六句: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對仗: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對偶: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對偶:則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有相同字:孤嶼

    前兩句符合格律詩的對仗,第一句正是三仄尾。

    後四句,都不符合格律詩的對仗了,第四句和第五句都出律,這種現象,叫做失對。

    4、對仗的詩

    齊梁以後,雖然格律詩的規則還沒有健全,但是詩人們對於平仄相對的對仗,卻越來越規範。例如陰鏗的《雪裡梅花詩》前四句: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從風還共落,照日不俱銷。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句完全是格律詩的對仗了。

    結束語

    南北朝後期的詩人,創作了大量的注重平仄相對的對仗句,這種對仗句組成了早期的“格律詩”。只是,這些詩,大多數都有失粘的現象。

    到了唐朝,平仄、押韻、粘連、對仗,這四種規則漸漸成熟,並被納入了科舉考試的詩體規則中。格律詩成為了詩人們必須掌握的技能。

    平仄相對,是律詩中,對仗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和對偶最大的區別。

  • 5 # 陳永金

    `山丘不是嶽⺀出句符合五字對一、三不論,二丶四分明格律要求。不過要儘量闢開三仄尾,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字也只能這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宮內膜異位症飲食療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