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時模樣影紫秋水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中醫奠基之作——《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髒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靈樞經》共12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該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的有關問題,全面闡述了五臟六腑、精神氣血津液、人體氣質型別等內容,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特別是對經絡腧穴理論和針刺方法的記載更為翔實,例如對針法的論述,不僅強調了守神、候氣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數十種針刺方法,還詳細介紹了針具使用、針刺部位、針刺深淺、針刺禁忌、針刺與四時的關係等內容,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醫理論名著--《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三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此書為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難經》是中國經典的中醫理論著作,“難”含有“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難經”即“問難《內經》”。

    此書的著者把自己認為的《內經》中的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並且對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分別對人體的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衝門(消化道的七個衝要部位)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此外,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疾,洩痢等病多有闡發,對後世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診斷學、針灸學的論述也一直被後世醫家所遵循。

    外感鉅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範;所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複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傷寒論》全書共10卷,22篇。內容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主要論述了傷寒六經病的脈證治法,是《傷寒論》的主體組成部分;尚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分別論述了傷寒、雜病的脈證預後以及傷寒的病因、病機、傳變等;還有痙溼暍、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等病的證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範圍和禁忌證。後世多數學者認為,“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及“痙溼暍、“汗、吐、下可與不可”等條文非仲景筆,系王叔和編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後多刪而不錄。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理論聯絡實踐、理法方藥齊備的臨床醫學巨著,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間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藥少而精,故被歷代醫家尊為“經典”,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準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後世廣泛應用;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可見。《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存最早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不詳,“神農”為託名,《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書中以簡練古樸的文字闡述了中藥理論的精髓,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之間如何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出概述。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透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常山可以治療瘧疾、大黃可以瀉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神農本草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與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對應,進行類比,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溼、燥等不同性質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溼病配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此外還參考五行生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瞭解,這樣選藥組方、配伍用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神農本草經》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好聽的美國大片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