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食禹人
-
2 # 半個南山人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民間臘八這天家家都要熬臘八粥喝,以防凍掉下巴。
後來,弟子們為紀念釋迦牟尼成佛,也為了感謝救助佛祖的牧牛女,便就將臘八這天定為佛教日。所以,在每年臘月初八前幾天,龍口南山禪寺都要準備紅棗、小豆、桂圓、核桃仁等乾果和五穀雜米,連夜溫火熬製臘八粥,供遊人免費喝粥。因為包含了佛象寓意,人們又稱臘八粥為佛粥。
臘八節,民間除了喝臘八粥外,還要在這一天用醋來淹制臘八蒜。為啥要叫臘八蒜?據說過去各家商號都要在臘月初八這天,對一年的來往賬目進行結算,欠債的要開始還錢。為了避忌“算”字,商家便就在臘八這天派人給欠債人家送蒜,因為“蒜”和“算”同音,意思就是提醒人家該還錢了。後來,臘月初八淹蒜便就成了民間的種習俗。
-
3 # XGC上善若水
臘八節是跟佛教有關。
每年農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裡有個臘八節,也叫臘日節,臘八節的來歷是這樣的。
先秦時,臘月臘日是不固定的。漢代開始以臘月的第一個戍日為臘日。南朝梁代將臘日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日,主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所以也叫“臘祭”。它來源於豐收之後的祭神活動,《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也"。鄭玄註解:“臘祭是用狩獵得來的禽類做祭品,祭祀先祖以及另外五種物件;門、戶、中留(天窗)、灶、行(門外之地)。先秦時,臘祭是“一歲大祀”。漢代,蔡邕《獨斷》(《太平御覽》卷三十引):“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民間的祭祀活動往往夾雜狂歡,所以,當時臘日走一很盛大的節日。
南朝時,人們在臘日驅疫行儺。南北朝梁代的宗懍(500一563),《荊楚歲時記》記載,村民在臘日敲起細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剛力士從逐疫"。透過鼓聲和麵具表演驅逐疫病和邪氣。現代河南濮陽、汝州等地農村依然儲存著在臘月初八晚上擂大鼓的風俗,有些地方甚至每天傍晚擊鼓,直到除夕。在安徽、福建一些地方還儲存有發未表演儺舞、儺戲的風俗。
臘八節又是佛教紀念日。宋代臘月初八的民俗活動中引入佛教因素,傳說佛祖因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終於臘月初八成道。為紀念此事,人們於此日煮粥獻佛。宋吳自牧《夢梁記》:“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利等寺俱設五味粥”。其原料是五種豆子。宋祝穆《事文類聚前集》:“皇朝東京十二月初八,部城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南宋時代臘八粥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粟子等。明清時代,連皇宮也煮臘八粥,而且賜百官。
當代最普遍的臘八風俗就是喝臘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豆子、蜜棗等。由於佛教的影響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臘八粥當做一種富於營養的特殊食物。
回覆列表
臘八節除了吃粥外還有的地方吃冰。中國傳統的佛成道節是在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
佛成道日,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到伽耶城南優婁頻羅村的苦行林,修習苦行。經過六年苦修,經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釋迦牟尼認識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決定放棄苦行,另闢蹊徑。於是,他來到尼連禪河,洗了一個澡,因體力極度虛弱,洗完後竟無力上岸幸得天神放樹枝相助,才拉著樹枝上了岸。上岸後又得到一位牧牛女供獻的乳糜,他吃了之後,體力有所恢復,來到岸邊一棵畢波羅標下,靜坐沉思,發誓“今若不證無上菩提道,寧可碎此身而終不起座”!經過七天七夜的思考,釋迦牟尼終於豁然大悟,認識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滅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諦,得到對宇宙人生真實的徹底覺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佛”或“成道”。後世把釋迦牟尼成佛的這一天,稱為“佛成道日”,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舉行慶祝活動,就稱為“成道節”、“成道會”。
關於這一天的具體日期,說法不一,有說二月初八的,有說三月初八的,有說三月十五的,有說二月初八的,這些差別主要由於不同的傳說、記載,和不同地區間曆法換算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佛成道節是在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宋代時有的地方以臘月初八日作為佛誕節,如〈大宋僧史略》記載:“今東京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也”。有的地方則以臘月初八作為佛成道日,如《丹霞子淳禪師語錄》載,丹霞子淳師臘八上堂,曰:“屈指欣逢臘月八,釋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師,重把香湯浴佛身。”宋代北方多以臘月八日作浴佛節,南方以四月八日作浴佛節。元代《幻住庵清規》及《敕修百丈清規制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辰日,其後南北統一以四月八日過浴佛節這樣臘月八日便專屬佛成道節。
因為宋代時臘月八日被同時當成佛誕節和佛成道節,所以有浴佛的儀式,又有煮臘八粥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卷十記載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元代時佛誕節與成道節分開後,浴佛成為佛誕節的內容,煮臘八粥而食則成為成道節的內容,民間尤其如此。
臘八粥通常是用五穀雜糧加上棗、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放在一起,用微火慢慢煮熟熬爛,別具風味。在佛成道日煮臘八粥供佛,取法於牧女向佛獻乳糜的傳說。在民間則有慶賀五穀豐登、驅逐鬼邪瘟疫的意義。《析津志》記載,京師諸寺在節煮紅糟粥”供僧,宮廷中及民間作“硃砂粥”食用。《日下歸聞考卷一百四十八記載,明清時期,朝廷向百官賜用臘八粥,“民間亦作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時至今日,中國許多地區如京江浙、皖中、膠東、東北、西北等地,仍然保留著喝臘八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