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後是光亮。——劉同初識劉同,是兩年前讀的第一本《誰的青春不迷茫》,正值大二。很多內容都忘了,只記得當時的印象是挺佩服這個作家,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作,難能可貴的是在30歲的反思對比20歲的迷茫時,除了成熟,初心依舊。直到最近讀的迷茫系列第三部《向著光亮那方》,跳過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劉同二字再次映入眼簾。不過不太喜歡現在這個文風,過於閒適,也許是因為第一部是青春期,第三部是中年,第二部才是現在處於不前不後尷尬期的我的寫照吧。世上感情無非兩種關係,一種是有血緣關係的,那叫親情,我叫“同情”,此同情非彼同情。另外一種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如友情、恩情或者愛情……我叫“異情”。好像在胡亂起名……1.同情血濃於水,愛重於山。福田是劉同的遠方表叔,大他兩歲,因為父母是堂兄妹近親結婚,成了先天血友病的“傻子”。其實我不太想用這個詞,因為感覺很侮辱人,但這就是眼前事實無法改變的無奈,正如福田無法選擇是否投胎到這個家庭。“福田不傻,只是有些事情憑他自己一個人想不明白”。劉同寫的是他的傻子堂叔,我想說下我的看法:當看到福田摔死的時候,首先是驚詫,然後是難受,其次是痛恨。驚詫在於老天爺不但剝奪了福田作為正常人的權利,還要剝奪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難受在於身體殘疾還可以身殘志堅,精神殘疾卻無可奈何;痛恨在於他的父母,即使他們不知道近親結婚的危害,至少身邊人可以提醒或者透過領養,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所以當看到方老太去世的訊息扼腕嘆息,看到她“死而復生”的時候又驚又喜。“方老太不是賣臭豆腐的老太太,她是替我們保管記憶的人”。全書兩個淚目之處之一在於:因為道路改建,所有商販都被禁止擺攤,唯獨她例外,只因連轄區城管都是吃著方老太賣的臭豆腐長大的。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二十年如一日地擺攤,就像是自己不計回報地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哪怕一個人前行,終點處回頭,一群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支持者,他們一直都在。心頭一暖,熱淚盈眶。看到爸媽那兩節,感覺他很幸福,一家人一直吵吵鬧鬧但心底裡都是對彼此的關心和理解,尤其是他只有一百萬時的第一想法是想要滿足父母的三百萬別墅而努力奮鬥並實現的行為讓人動容。父母呵護兒女,兒女反哺父母,天經地義,但卻並非人皆有之。相比之下,葉歡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小父母離婚,長大後母親已經胰臟癌晚期,買盒煙的片刻不辭而別。“也許早就知道自己並沒有選擇的權利,那又何必進行無畏的抗爭”。意外不一定比明天來得快,但一定比明天更讓人痛徹心扉。之前網上流傳生日應為母親而過,那如果是那些失去父母的人呢?“風箏是因為束縛,才能飛得高。人也是因為有了親情的羈絆和約束,才變得幸福。”2. 異情從小到大,小學的繼承、小土和小黃,中學的豆芽,大學的小白和娘娘,初入職場的肖水、卓君和小曦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職場,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一些難以忘懷的摯友,或許不敢輕易告別,“好的告別是因為還能再見。不能或不想再見的,都來不及或不願意多說一句再見”;或許久別重逢,“很多事,與多少人懂沒關係,有人懂就行”;或許再也不見,但“有些朋友你多年未見,你以為你只是失去了一個朋友,其實你是失去了很多的自己,他們帶著很多對你的回憶、你的生活軌跡,聽他們說說過去,你才更清楚,為何你成為今天的你”。老賀,高中班主任,可以如此無私地帶領劉同,從“學習都是為了別人學”到“學習的能力比學習更重要”的觀念轉變,雖然是劉同勇敢地主動請纓,但不是每個老師都願意給差學生一個機會,幸好劉同懂得滴水之恩定湧泉相報。“看著一個人變得更好,那種感覺比自己好起來,還要好。”還有小蔡媽媽,為了照顧窮學生,自費讓大家賒賬卻不會當面拆穿,為的是年輕人的尊嚴。讓劉同在閉關考研的時候能夠不為生活過於苦惱,僅僅是一碗加了善意謊言“放水太多所以才給你”的普通西紅柿雞蛋湯,也能聞出飄的是人情味。“這樣的善意讓我們帶著感恩前進,讓我們比別人更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的小幸福”。全書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同的經歷,因為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至今仍忘不了高三畢業相簿班級留言裡的一句話:我離你咫尺之近,卻像是隔了銀河之遠。——來自於坐在我左邊的女孩,中間只隔了一條過道。“中學的時候,我屬於極其靦腆的性格,任何事情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個人在同一種環境待久了,很容易說服自己就是這樣一種人。稍微想變的不一樣,先不提自己的感受,光是周圍人的敏感與不適應,足以讓縮回十幾年不變的藏身處。”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是竟然可以在傳媒行業如魚得水,因為我理解的傳媒是那種性格外向精力爆棚的人才撐得住這種工作,作為與人溝通,資訊傳播的中心,靦腆如何能適應呢?但是他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從班裡倒數十名到高考比一模成績高出一百多分;大學畢業一年後辭職考研,生活費都成問題,每天十幾小時地連續複習三個月,哪怕最後英文還差一分;35歲請三個月假期去美國重學英文……很多情況下我可能是做不到的…不過在看到他的奮鬥歷程,突然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慢慢接受了大學畢業的事實和社會人的身份。3.小結都是回憶錄,劉同跟大冰不太一樣,一個如文柔和,一個如武剛強。其實我挺佩服劉同能記得這麼多生活的細節,或許是他內心敏感而柔軟吧,文字的美恰到好處,“四個人,變成了三個人,雖然只是少了一個人,但好像缺了四分之三”連標點符號都是武器,就像飛鏢扎進心裡;或許即使我們的生活絢麗多彩卻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文筆或習慣所以沒辦法寫出來,畢竟天道酬勤。如就是不喜歡以文字分享,聊天或照片皆可,各得其樂,如此安好。不是什麼大起大落,但是這樣平凡到出眾的經歷卻是我們大部分平凡人可以借鑑思考的,還是不要覺得自己是平凡人為好,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生物都有趨光性,人也一樣。向著光亮那方,就像人生路上的燈塔,在黑夜沉寂的時刻,指引著各自緩緩前行的方向。
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後是光亮。——劉同初識劉同,是兩年前讀的第一本《誰的青春不迷茫》,正值大二。很多內容都忘了,只記得當時的印象是挺佩服這個作家,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作,難能可貴的是在30歲的反思對比20歲的迷茫時,除了成熟,初心依舊。直到最近讀的迷茫系列第三部《向著光亮那方》,跳過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劉同二字再次映入眼簾。不過不太喜歡現在這個文風,過於閒適,也許是因為第一部是青春期,第三部是中年,第二部才是現在處於不前不後尷尬期的我的寫照吧。世上感情無非兩種關係,一種是有血緣關係的,那叫親情,我叫“同情”,此同情非彼同情。另外一種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如友情、恩情或者愛情……我叫“異情”。好像在胡亂起名……1.同情血濃於水,愛重於山。福田是劉同的遠方表叔,大他兩歲,因為父母是堂兄妹近親結婚,成了先天血友病的“傻子”。其實我不太想用這個詞,因為感覺很侮辱人,但這就是眼前事實無法改變的無奈,正如福田無法選擇是否投胎到這個家庭。“福田不傻,只是有些事情憑他自己一個人想不明白”。劉同寫的是他的傻子堂叔,我想說下我的看法:當看到福田摔死的時候,首先是驚詫,然後是難受,其次是痛恨。驚詫在於老天爺不但剝奪了福田作為正常人的權利,還要剝奪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難受在於身體殘疾還可以身殘志堅,精神殘疾卻無可奈何;痛恨在於他的父母,即使他們不知道近親結婚的危害,至少身邊人可以提醒或者透過領養,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所以當看到方老太去世的訊息扼腕嘆息,看到她“死而復生”的時候又驚又喜。“方老太不是賣臭豆腐的老太太,她是替我們保管記憶的人”。全書兩個淚目之處之一在於:因為道路改建,所有商販都被禁止擺攤,唯獨她例外,只因連轄區城管都是吃著方老太賣的臭豆腐長大的。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二十年如一日地擺攤,就像是自己不計回報地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哪怕一個人前行,終點處回頭,一群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支持者,他們一直都在。心頭一暖,熱淚盈眶。看到爸媽那兩節,感覺他很幸福,一家人一直吵吵鬧鬧但心底裡都是對彼此的關心和理解,尤其是他只有一百萬時的第一想法是想要滿足父母的三百萬別墅而努力奮鬥並實現的行為讓人動容。父母呵護兒女,兒女反哺父母,天經地義,但卻並非人皆有之。相比之下,葉歡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小父母離婚,長大後母親已經胰臟癌晚期,買盒煙的片刻不辭而別。“也許早就知道自己並沒有選擇的權利,那又何必進行無畏的抗爭”。意外不一定比明天來得快,但一定比明天更讓人痛徹心扉。之前網上流傳生日應為母親而過,那如果是那些失去父母的人呢?“風箏是因為束縛,才能飛得高。人也是因為有了親情的羈絆和約束,才變得幸福。”2. 異情從小到大,小學的繼承、小土和小黃,中學的豆芽,大學的小白和娘娘,初入職場的肖水、卓君和小曦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職場,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一些難以忘懷的摯友,或許不敢輕易告別,“好的告別是因為還能再見。不能或不想再見的,都來不及或不願意多說一句再見”;或許久別重逢,“很多事,與多少人懂沒關係,有人懂就行”;或許再也不見,但“有些朋友你多年未見,你以為你只是失去了一個朋友,其實你是失去了很多的自己,他們帶著很多對你的回憶、你的生活軌跡,聽他們說說過去,你才更清楚,為何你成為今天的你”。老賀,高中班主任,可以如此無私地帶領劉同,從“學習都是為了別人學”到“學習的能力比學習更重要”的觀念轉變,雖然是劉同勇敢地主動請纓,但不是每個老師都願意給差學生一個機會,幸好劉同懂得滴水之恩定湧泉相報。“看著一個人變得更好,那種感覺比自己好起來,還要好。”還有小蔡媽媽,為了照顧窮學生,自費讓大家賒賬卻不會當面拆穿,為的是年輕人的尊嚴。讓劉同在閉關考研的時候能夠不為生活過於苦惱,僅僅是一碗加了善意謊言“放水太多所以才給你”的普通西紅柿雞蛋湯,也能聞出飄的是人情味。“這樣的善意讓我們帶著感恩前進,讓我們比別人更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的小幸福”。全書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同的經歷,因為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至今仍忘不了高三畢業相簿班級留言裡的一句話:我離你咫尺之近,卻像是隔了銀河之遠。——來自於坐在我左邊的女孩,中間只隔了一條過道。“中學的時候,我屬於極其靦腆的性格,任何事情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個人在同一種環境待久了,很容易說服自己就是這樣一種人。稍微想變的不一樣,先不提自己的感受,光是周圍人的敏感與不適應,足以讓縮回十幾年不變的藏身處。”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是竟然可以在傳媒行業如魚得水,因為我理解的傳媒是那種性格外向精力爆棚的人才撐得住這種工作,作為與人溝通,資訊傳播的中心,靦腆如何能適應呢?但是他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從班裡倒數十名到高考比一模成績高出一百多分;大學畢業一年後辭職考研,生活費都成問題,每天十幾小時地連續複習三個月,哪怕最後英文還差一分;35歲請三個月假期去美國重學英文……很多情況下我可能是做不到的…不過在看到他的奮鬥歷程,突然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慢慢接受了大學畢業的事實和社會人的身份。3.小結都是回憶錄,劉同跟大冰不太一樣,一個如文柔和,一個如武剛強。其實我挺佩服劉同能記得這麼多生活的細節,或許是他內心敏感而柔軟吧,文字的美恰到好處,“四個人,變成了三個人,雖然只是少了一個人,但好像缺了四分之三”連標點符號都是武器,就像飛鏢扎進心裡;或許即使我們的生活絢麗多彩卻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文筆或習慣所以沒辦法寫出來,畢竟天道酬勤。如就是不喜歡以文字分享,聊天或照片皆可,各得其樂,如此安好。不是什麼大起大落,但是這樣平凡到出眾的經歷卻是我們大部分平凡人可以借鑑思考的,還是不要覺得自己是平凡人為好,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生物都有趨光性,人也一樣。向著光亮那方,就像人生路上的燈塔,在黑夜沉寂的時刻,指引著各自緩緩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