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清朝初年,批評理學和提倡經世致用是當時進步思潮的特徵。在這方面,除了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外,顏李學派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在學術上的貢獻雖然不及顧、黃、王三大家,但其對社會思潮特徵的反映卻較為鮮明。在批評理學時,三大家在形式上還對理學持保留態度,王、顧之於程朱,黃宗羲之於王守仁皆是如此,顏李學派則不然,他們不僅反對程朱之學與陸王心學,而且直接批評周、張、程、邵等理學的開創者,並且沒有任何的迴避與袒護。在學風上,顧、黃、王反對空談心性和不務實際,放棄了對理學空洞性體的體認,主張“通經致用”。顏李學派則“以用為體,以用為學”,主張用力於具體的學問本身,而沒有必要尋找“性理”或者“六經”的根據,完全擺脫了理學教條的束縛。第二部分顏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顏元和他的弟子李塨,其學說由顏元創始,經李塨等人而推廣天下,故稱“顏李學派”。顏元曾說:“今何時哉?普地昏夢,不歸程朱則歸陸王,而敢別出一派,與之抗衡翻案乎?”這可以理解為顏李學派經過長期的理論準備後正式樹立旗幟的宣言。這個學派大力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主張“以事物為教”,研究實際問題。他們認為應當恢復“周孔正學”,儼然以孔孟傳人自居,批程朱,黜陸王。其學說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間影響很大。所以,時儒聲稱:“顏李之學數十年來,海內之士靡然從風”,“四方響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第三部分顏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隸博野(今屬河北)人。青少年時代,由於家國多故,顏元的生活經歷十分坎坷,“自幼及壯,孤苦備嘗”。開始,他寄養在朱家,為人義子。這時期,由於生活多艱,精神空虛,他漸漸接受了神怪荒誕思想的影響,行為上也遊談無根,放蕩不羈。這時,幸虧遇上了教授生徒十分嚴格的老師賈端惠,對顏元的一生帶來了重要轉機。賈端惠作了兩幅對聯,令顏元書寫後懸掛堂中,其一曰:“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願學經經小人。”其二曰:“內不欺心,外不欺人,學那勿欺君子;說些實話,行些實事,做個老實頭兒。”另外,賈老師為人樸實,重視氣節的風範,也使顏元受益匪淺。第四部分在賈老師的教導下,顏元戒除了一切惡習和放蕩行為。顏元先喜陸、王之學,但沒多久,又學程、朱,他篤志苦學,儼然以道學家自居。然而,有一件事導致了顏元思想的轉變。康熙七年(1668),顏元的養祖母病故。居喪期間,他一切都以朱子《家禮》行事,連吃飯也不苟且。《家禮》規定,早晚吃飯時,如果因事耽誤了,就不能再吃。而當時弔喪的客人很多,顏元對養祖母極為孝敬,當然相陪答禮。這樣,他疏食少飲,哀毀過甚,幾乎病死。由此,他感到朱子《家禮》不合情理,對理學也產生了懷疑。他從此走上了提倡“周孔正學”,批判程朱理學的道路。然而,顏元57歲之前對程朱的批判還打一些折扣,尚有“將就程朱”之意。而當他57歲南遊中州(今河南一帶)時,對於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耳聞目睹了許多地方“人人禪子,家家虛文”的現象,於是下定決心,“必破”程朱,認為程朱“直與孔門敵對,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公然舉起反對理學的旗幟。第五部分針對宋明理學“誤人才,敗天下事”的“虛學”弊病,顏元極力提倡實用之學,他“將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在提倡“周孔正學”的過程中,顏元體會到“思不如學,而學不如習”的道理,他於是將自己的書齋由“思古齋”改稱“習齋”。在他看來,“人之為學,心中思想,口中談論,盡有千百義理,不如身行一理之為實也”。顏元一生十分重視教育,他收授門徒,希望藉以傳播自己的學說,實現個人的抱負。他45歲時,蠡縣李塨問學,成為他的得意門生,以後對於宣揚顏元的學說創立顏李學派貢獻很大。顏元57歲南遊中州時,沿途不懈地宣揚自己的主張,並訪友論學,明辯婉引,使不少人傾心於他的觀點。62歲時,應邀到河北肥鄉縣主持漳南書院,在這裡,他仍然強調“實學”與“實習”,大張旗鼓地批判程、朱理學,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改變這個書院修心養性和專門學習八股文的學風。在他主教期間,入學者有幾十人。第六部分顏元的學說後經李塨的宣傳,從而“發揚震動於時”。李塨繼承師說之精華,頻繁出遊,廣交學侶,不遺餘力地光大顏元學說。李塨所輯的《小學稽業》《大學辨業》《聖經學規纂》《論學》《學禮錄》《學樂錄》《學射錄》等,都是他為補顏元所未及以及闡揚師說而作。李塨對於其師之說加以繼承卻不死守,而是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例如,他們都主張研求切近社會的學問,而對於遠離現實的宋儒性理之學則加以摒棄。在這方面,顏元有《存性篇》,專門批評宋儒的心性理論。而李塨卻很少談論性理問題,在對經書傳注中直接汰除其說。如果將李塨與顏元進行比較,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發現,顏元的思想性較強,而李塨的學術性較強。另一方面,在傳習和“昌明”師說時,李塨實際採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顏元強調信古,而不論古書之真偽;李塨則主張“考古準今”,甚至可以“參以近日西洋諸法”。顏元反對考證論述,李塨晚年卻“流連三古經成癖”,致力於考證著述,以闡明顏元之說。在李塨的著作中,不少文字都是用以論證和發揮顏元學說的,而在一些問題上的認識深度又超過了顏元。除李塨外,顏元的弟子中較為著名的還有王源。王源是因李塨的介紹而成為顏元的門人的,其所著《平書》頗受顏門學者重視。根據該書的《自序》,此書所以命名為“平書”,是因為它是“平天下之書”。後來,李塨對此書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附上自己的意見,成《平書訂》,使顏李學派的政治、經濟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和深刻化。
第一部分清朝初年,批評理學和提倡經世致用是當時進步思潮的特徵。在這方面,除了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外,顏李學派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在學術上的貢獻雖然不及顧、黃、王三大家,但其對社會思潮特徵的反映卻較為鮮明。在批評理學時,三大家在形式上還對理學持保留態度,王、顧之於程朱,黃宗羲之於王守仁皆是如此,顏李學派則不然,他們不僅反對程朱之學與陸王心學,而且直接批評周、張、程、邵等理學的開創者,並且沒有任何的迴避與袒護。在學風上,顧、黃、王反對空談心性和不務實際,放棄了對理學空洞性體的體認,主張“通經致用”。顏李學派則“以用為體,以用為學”,主張用力於具體的學問本身,而沒有必要尋找“性理”或者“六經”的根據,完全擺脫了理學教條的束縛。第二部分顏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顏元和他的弟子李塨,其學說由顏元創始,經李塨等人而推廣天下,故稱“顏李學派”。顏元曾說:“今何時哉?普地昏夢,不歸程朱則歸陸王,而敢別出一派,與之抗衡翻案乎?”這可以理解為顏李學派經過長期的理論準備後正式樹立旗幟的宣言。這個學派大力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主張“以事物為教”,研究實際問題。他們認為應當恢復“周孔正學”,儼然以孔孟傳人自居,批程朱,黜陸王。其學說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間影響很大。所以,時儒聲稱:“顏李之學數十年來,海內之士靡然從風”,“四方響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第三部分顏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隸博野(今屬河北)人。青少年時代,由於家國多故,顏元的生活經歷十分坎坷,“自幼及壯,孤苦備嘗”。開始,他寄養在朱家,為人義子。這時期,由於生活多艱,精神空虛,他漸漸接受了神怪荒誕思想的影響,行為上也遊談無根,放蕩不羈。這時,幸虧遇上了教授生徒十分嚴格的老師賈端惠,對顏元的一生帶來了重要轉機。賈端惠作了兩幅對聯,令顏元書寫後懸掛堂中,其一曰:“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願學經經小人。”其二曰:“內不欺心,外不欺人,學那勿欺君子;說些實話,行些實事,做個老實頭兒。”另外,賈老師為人樸實,重視氣節的風範,也使顏元受益匪淺。第四部分在賈老師的教導下,顏元戒除了一切惡習和放蕩行為。顏元先喜陸、王之學,但沒多久,又學程、朱,他篤志苦學,儼然以道學家自居。然而,有一件事導致了顏元思想的轉變。康熙七年(1668),顏元的養祖母病故。居喪期間,他一切都以朱子《家禮》行事,連吃飯也不苟且。《家禮》規定,早晚吃飯時,如果因事耽誤了,就不能再吃。而當時弔喪的客人很多,顏元對養祖母極為孝敬,當然相陪答禮。這樣,他疏食少飲,哀毀過甚,幾乎病死。由此,他感到朱子《家禮》不合情理,對理學也產生了懷疑。他從此走上了提倡“周孔正學”,批判程朱理學的道路。然而,顏元57歲之前對程朱的批判還打一些折扣,尚有“將就程朱”之意。而當他57歲南遊中州(今河南一帶)時,對於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耳聞目睹了許多地方“人人禪子,家家虛文”的現象,於是下定決心,“必破”程朱,認為程朱“直與孔門敵對,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公然舉起反對理學的旗幟。第五部分針對宋明理學“誤人才,敗天下事”的“虛學”弊病,顏元極力提倡實用之學,他“將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在提倡“周孔正學”的過程中,顏元體會到“思不如學,而學不如習”的道理,他於是將自己的書齋由“思古齋”改稱“習齋”。在他看來,“人之為學,心中思想,口中談論,盡有千百義理,不如身行一理之為實也”。顏元一生十分重視教育,他收授門徒,希望藉以傳播自己的學說,實現個人的抱負。他45歲時,蠡縣李塨問學,成為他的得意門生,以後對於宣揚顏元的學說創立顏李學派貢獻很大。顏元57歲南遊中州時,沿途不懈地宣揚自己的主張,並訪友論學,明辯婉引,使不少人傾心於他的觀點。62歲時,應邀到河北肥鄉縣主持漳南書院,在這裡,他仍然強調“實學”與“實習”,大張旗鼓地批判程、朱理學,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改變這個書院修心養性和專門學習八股文的學風。在他主教期間,入學者有幾十人。第六部分顏元的學說後經李塨的宣傳,從而“發揚震動於時”。李塨繼承師說之精華,頻繁出遊,廣交學侶,不遺餘力地光大顏元學說。李塨所輯的《小學稽業》《大學辨業》《聖經學規纂》《論學》《學禮錄》《學樂錄》《學射錄》等,都是他為補顏元所未及以及闡揚師說而作。李塨對於其師之說加以繼承卻不死守,而是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例如,他們都主張研求切近社會的學問,而對於遠離現實的宋儒性理之學則加以摒棄。在這方面,顏元有《存性篇》,專門批評宋儒的心性理論。而李塨卻很少談論性理問題,在對經書傳注中直接汰除其說。如果將李塨與顏元進行比較,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發現,顏元的思想性較強,而李塨的學術性較強。另一方面,在傳習和“昌明”師說時,李塨實際採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顏元強調信古,而不論古書之真偽;李塨則主張“考古準今”,甚至可以“參以近日西洋諸法”。顏元反對考證論述,李塨晚年卻“流連三古經成癖”,致力於考證著述,以闡明顏元之說。在李塨的著作中,不少文字都是用以論證和發揮顏元學說的,而在一些問題上的認識深度又超過了顏元。除李塨外,顏元的弟子中較為著名的還有王源。王源是因李塨的介紹而成為顏元的門人的,其所著《平書》頗受顏門學者重視。根據該書的《自序》,此書所以命名為“平書”,是因為它是“平天下之書”。後來,李塨對此書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附上自己的意見,成《平書訂》,使顏李學派的政治、經濟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和深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