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話其實和打網球來來回回有點兒像。
剛剛學打球的時候,覺得對方來的球速度特別快,像子彈一樣,我所能做的就是勉強把球掄回去,慢慢熟練之後,預判、走位有了提高,就覺得球運動得慢了,是晃晃悠悠飛過來的,在找準位置站定與擊球之間,甚至有一秒鐘的喘息之機。
對不善於對話的人,很難掌握話題的主動權,日常說話裡總是別人找準位置把球擊過來,然後他們想方設法把球掄回去而已。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或者自己),可能會發現,所謂“對話”,對一些人來說就是“回答別人的一系列問題”而已,尤其是對不善於社交的人,能回答問題已經消耗了極大的能量,喘不過氣來了。這樣的人每天被套話的感覺就會特別明顯。我怎麼知道的?我剛剛工作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具體來說,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1)和另一(多)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永遠不是忍不住沉默先發起對話的人,倒不是真得忍得了沉默,而是不會small talk,不知道怎麼開始
2)回答別人的問題像應試,把考點答完了以後半句廢話也沒有了。“你們家住哪兒啊?” 回答A:“回龍觀。” 回答B:“回龍觀,唉坐地鐵過來好遠啊,路上特別擠,我今天六點就起來了,你一般早上都幾點起啊,來得及吃早飯嗎?” A是一個好的考試題答案,B是一個典型的日常對話,如果你老答考試題答案,當然反過來會覺得別人老在考你。
3)臉皮薄,為了“完成對話”會說過多不應該說的事情。對於不善言辭的人來說,“完成對話”是他們心目中一個重要的目標,他們往往能意識到自己不太會說話,所以一旦一個對話進行得不好,他們會很緊張,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會填更多的“料”來讓它進行下去。對於會說話、能控場的人,如果對方問了越界的或者不好回答的問題,他們會容許對話裡出現一定的冷場、一定的尷尬、一定的和稀泥,而保證自己不多說。這個問題不好舉例,說一個側面的印證,華人麼,說英語肯定沒有說中文腦子轉得快,你如果想問一個人什麼事兒,拿英文問,讓他拿英文答,他給你的資訊肯定多於中文對話(前提是你們英文也沒那麼差,不然啥也說不出來……),因為拿英文說的時候,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英文可不能掉鏈子,一定得流利回答啊”,為了流利,他甚至會犧牲內容,回答一些本來用話術可以擋回去的問題。這是我喜歡英文面試的原因。對於不會說話的人,其實說中文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為了流利完成對話,他們願意告訴你任何事情。
第二部分。如果鑑定自己有上面的一些特質,問題來了,為什麼你更容易感到被套話?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人家問你家住哪兒,你就答仨字兒,人家沒話說當然要接著問你。第二,你如果長期有這樣不會說話的表現,別人也會感覺到。可能是主動算計出來的,也可能是下意識裡覺得:從你這兒獲取資訊是沒有成本的,這小子問什麼說什麼,任何問題都不會得罪他,而且問他問題不需要我回饋任何資訊作為交換。
第三部分,如何防止被套話。
第一,一定要學會small talk,閒聊不要變成人家一問你一答。絕大多數所謂套話,不過是沒話找話,等你會閒聊了,就會發現殺機四伏的網球賽其實不過是社群夕陽紅網球友誼賽而已,享受它就好。怎麼學?多和半生不熟的人(而不是好朋友)說話,主動發起話題,話少的人有意識地話多一點,剽竊別人的閒談話題然後用在別處,總之,這事兒有救,別自暴自棄。
第二,別人覺得和你套話沒成本,那你就要給他們增加成本,要敢於讓對話變得不順利。而且,別覺得這是你的鍋,他問了你不想答的問題,對話變尷尬了,這是他的錯,不是你的,不要把你不想填的料填進對話裡化解尷尬。“你一個月掙多少啊?” “還行,你呢?”從語文的角度來講,“還行”就是一個錯誤答案,但是你們的對話也不是為了寫進漢語會話教科書啊,你答一個明顯尷尬的錯誤的答案,就讓他感覺到你不舒服了,讓他覺得這段兒說不下去了,只好換別的。再比如,早年有一個公司搬到另一個寫字樓了,老總說租金變得很貴,我當時沒過腦子,問:“一年得多少錢啊?”,問完我就後悔了,我又不是真的關心,逼問人家幹啥?你們猜老總怎麼答的?他沒回答,整整沉默了有一分鐘(當時我們在車上),假裝四處看風景,一會兒又重新開啟了一個別的話題。大家可能還沒混到公司老總這個級別,最好不要這樣打同事上司的臉,但給對話稍微增加一點難度,還是可以的。最不濟,“你家住哪兒?“北邊兒。”“北邊兒哪兒?”“回龍觀。” 你可能因為地位比對方低,最後還是交底了,但你人為增加一點點和你溝通的成本,會在對方潛意識裡輕輕壓制他一下的(nudge)。
第三,讓你放學以後在操場等著的人,自己也得去操場。在某個話題上,你進了他的射程,那他也就進了你的射程,可以適度有禮貌回擊。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拘泥於問題本身怎麼回答,不要進入他的節奏,而是質疑對方問題的出發點。
“你二舅還在村委會上班?” #可能你二舅是個領導,對方想打聽一下,甚至是確認一下坊間傳言——你確實有一個權傾朝野的二舅
“你認識我二舅?” #質疑出發點,你怎麼知道的?你憑什麼問?你和我二舅很熟嗎?
“你們程式設計師掙得不少吧?” #想打聽收入
“您對計算機這行很有了解啊,有業務往來?” #恭維一下不失禮貌,質疑出發點:你為什麼知道掙得不少?
“你家孩子早教一個月多少錢?” #有可能在摸你家底
“你孩子多大了?也想找早教?看你想找什麼型別的了……” #質疑出發點:你打聽這幹啥?你有孩子麼?禮貌,熱情提供一些幫助,比如市面上爛大街的早教資訊。
總之,一個問題朝你飛過來,先別急著掄回去,退一步,質疑一下,這個問題憑什麼是從這個角度、以這個速度飛過來的?
這問題答完了,又覺得不是很有意思,都是一些小小的無用細節而已,其實做人大度一點,有些事兒告訴別人也無妨,別太計較了。
人對話其實和打網球來來回回有點兒像。
剛剛學打球的時候,覺得對方來的球速度特別快,像子彈一樣,我所能做的就是勉強把球掄回去,慢慢熟練之後,預判、走位有了提高,就覺得球運動得慢了,是晃晃悠悠飛過來的,在找準位置站定與擊球之間,甚至有一秒鐘的喘息之機。
對不善於對話的人,很難掌握話題的主動權,日常說話裡總是別人找準位置把球擊過來,然後他們想方設法把球掄回去而已。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或者自己),可能會發現,所謂“對話”,對一些人來說就是“回答別人的一系列問題”而已,尤其是對不善於社交的人,能回答問題已經消耗了極大的能量,喘不過氣來了。這樣的人每天被套話的感覺就會特別明顯。我怎麼知道的?我剛剛工作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具體來說,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1)和另一(多)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永遠不是忍不住沉默先發起對話的人,倒不是真得忍得了沉默,而是不會small talk,不知道怎麼開始
2)回答別人的問題像應試,把考點答完了以後半句廢話也沒有了。“你們家住哪兒啊?” 回答A:“回龍觀。” 回答B:“回龍觀,唉坐地鐵過來好遠啊,路上特別擠,我今天六點就起來了,你一般早上都幾點起啊,來得及吃早飯嗎?” A是一個好的考試題答案,B是一個典型的日常對話,如果你老答考試題答案,當然反過來會覺得別人老在考你。
3)臉皮薄,為了“完成對話”會說過多不應該說的事情。對於不善言辭的人來說,“完成對話”是他們心目中一個重要的目標,他們往往能意識到自己不太會說話,所以一旦一個對話進行得不好,他們會很緊張,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會填更多的“料”來讓它進行下去。對於會說話、能控場的人,如果對方問了越界的或者不好回答的問題,他們會容許對話裡出現一定的冷場、一定的尷尬、一定的和稀泥,而保證自己不多說。這個問題不好舉例,說一個側面的印證,華人麼,說英語肯定沒有說中文腦子轉得快,你如果想問一個人什麼事兒,拿英文問,讓他拿英文答,他給你的資訊肯定多於中文對話(前提是你們英文也沒那麼差,不然啥也說不出來……),因為拿英文說的時候,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英文可不能掉鏈子,一定得流利回答啊”,為了流利,他甚至會犧牲內容,回答一些本來用話術可以擋回去的問題。這是我喜歡英文面試的原因。對於不會說話的人,其實說中文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為了流利完成對話,他們願意告訴你任何事情。
第二部分。如果鑑定自己有上面的一些特質,問題來了,為什麼你更容易感到被套話?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人家問你家住哪兒,你就答仨字兒,人家沒話說當然要接著問你。第二,你如果長期有這樣不會說話的表現,別人也會感覺到。可能是主動算計出來的,也可能是下意識裡覺得:從你這兒獲取資訊是沒有成本的,這小子問什麼說什麼,任何問題都不會得罪他,而且問他問題不需要我回饋任何資訊作為交換。
第三部分,如何防止被套話。
第一,一定要學會small talk,閒聊不要變成人家一問你一答。絕大多數所謂套話,不過是沒話找話,等你會閒聊了,就會發現殺機四伏的網球賽其實不過是社群夕陽紅網球友誼賽而已,享受它就好。怎麼學?多和半生不熟的人(而不是好朋友)說話,主動發起話題,話少的人有意識地話多一點,剽竊別人的閒談話題然後用在別處,總之,這事兒有救,別自暴自棄。
第二,別人覺得和你套話沒成本,那你就要給他們增加成本,要敢於讓對話變得不順利。而且,別覺得這是你的鍋,他問了你不想答的問題,對話變尷尬了,這是他的錯,不是你的,不要把你不想填的料填進對話裡化解尷尬。“你一個月掙多少啊?” “還行,你呢?”從語文的角度來講,“還行”就是一個錯誤答案,但是你們的對話也不是為了寫進漢語會話教科書啊,你答一個明顯尷尬的錯誤的答案,就讓他感覺到你不舒服了,讓他覺得這段兒說不下去了,只好換別的。再比如,早年有一個公司搬到另一個寫字樓了,老總說租金變得很貴,我當時沒過腦子,問:“一年得多少錢啊?”,問完我就後悔了,我又不是真的關心,逼問人家幹啥?你們猜老總怎麼答的?他沒回答,整整沉默了有一分鐘(當時我們在車上),假裝四處看風景,一會兒又重新開啟了一個別的話題。大家可能還沒混到公司老總這個級別,最好不要這樣打同事上司的臉,但給對話稍微增加一點難度,還是可以的。最不濟,“你家住哪兒?“北邊兒。”“北邊兒哪兒?”“回龍觀。” 你可能因為地位比對方低,最後還是交底了,但你人為增加一點點和你溝通的成本,會在對方潛意識裡輕輕壓制他一下的(nudge)。
第三,讓你放學以後在操場等著的人,自己也得去操場。在某個話題上,你進了他的射程,那他也就進了你的射程,可以適度有禮貌回擊。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拘泥於問題本身怎麼回答,不要進入他的節奏,而是質疑對方問題的出發點。
“你二舅還在村委會上班?” #可能你二舅是個領導,對方想打聽一下,甚至是確認一下坊間傳言——你確實有一個權傾朝野的二舅
“你認識我二舅?” #質疑出發點,你怎麼知道的?你憑什麼問?你和我二舅很熟嗎?
“你們程式設計師掙得不少吧?” #想打聽收入
“您對計算機這行很有了解啊,有業務往來?” #恭維一下不失禮貌,質疑出發點:你為什麼知道掙得不少?
“你家孩子早教一個月多少錢?” #有可能在摸你家底
“你孩子多大了?也想找早教?看你想找什麼型別的了……” #質疑出發點:你打聽這幹啥?你有孩子麼?禮貌,熱情提供一些幫助,比如市面上爛大街的早教資訊。
總之,一個問題朝你飛過來,先別急著掄回去,退一步,質疑一下,這個問題憑什麼是從這個角度、以這個速度飛過來的?
這問題答完了,又覺得不是很有意思,都是一些小小的無用細節而已,其實做人大度一點,有些事兒告訴別人也無妨,別太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