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月相,下面介紹一種巧記月相變化規律的方法,如圖:圖中心是地球,以北極點為中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陰影部分為夜半球。內圈為月球所處的位置,外圈為月相,右邊為太Sunny照射的位置。首先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出地球上A、B、C、D四點時間,A點即將進入白天,為清晨,B點為正午,C點即將進入黑夜,為黃昏,D點為半夜。 一、判斷月出月落時間對新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右半邊才能看到,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A—C的範圍,A點正是新月月出時間—清晨,C點正是新月月落時間—黃昏,與太陽出沒時間相比是同升同落;依此類推,對上弦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上半部才能看到,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B—D得出上弦月月出時間是B點—正午,月落時間是D點—半夜,與太陽出沒相比是遲升後落;對滿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左半邊才能看見,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C—A得出滿月月出時間為C點—黃昏,月落時間是A點—清晨,與太陽出沒相比是此升彼落;對下弦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下半邊才能看見,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D—B得出下弦月月出時間為D點—半夜,月落時間為B點—正午,與太陽出沒相比是早升先落。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月出清晨正午黃昏半夜月落黃昏半夜清晨正午與太陽出沒相比同升同落遲升後落此升彼落早升先落 二、判斷夜晚見月時間白天由於太Sunny強烈,月相一般是看不見的,只有等到太陽下山之後才能看見月相,再根據月相出落時間判斷出夜晚見月時間。1、新月是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在白天出現,所以徹夜不見;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從正午—黃昏由於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只有從黃昏—半夜才能看見,所以上弦月是上半夜可見;3、滿月是黃昏月出,清晨月落,出現時間全部在夜晚,所以滿月是通宵可見;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從半夜—清晨可以看見,而從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所以下弦月是下半夜可見。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夜晚見月時間徹夜不見上半夜可見通宵可見下半夜可見 三、判斷夜晚月相出現的方位從地球上看,月相也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前一半時間月相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月相出現在西半天,根據月相出落時間及夜晚見月時間即可判斷出月相出現的方位。1、新月是徹夜不見,不存在月相存在方位;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前一半時間從正午—黃昏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後一半時間從黃昏—半夜(上半夜)上弦月出現在西半天,黃昏時正好在上中天;3、滿月是黃昏月出,清晨月落,前一半時間從黃昏—半夜(上半夜)滿月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從半夜—清晨(下半夜)滿月出現在西半天,半夜時正好在上中天;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前一半時間從半夜—清晨(下半夜)下弦月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從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清晨時正好在上中天。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出現方位/上半夜在西半天黃昏在上中天上半夜在東半天下半夜在西半天半夜在上中天下半夜在東半天清晨在上中天 四、判斷上弦月、下弦月亮面朝向由於月球本身不透明、不發光,只能反射太Sunny,所以月相亮面應該朝向太陽,太陽黃昏從西邊落下,清晨從東邊升起,上半夜時太陽在西邊,下半夜時太陽在東邊,只要根據月相出現時太陽所處的方位,就可以判斷亮面朝向。1、上弦月出現在上半夜,此時太陽在西邊,所以上弦月亮面朝西;2、下弦月出現在下半夜,此時太陽在東邊,所以下弦月亮面朝東;3、新月夜晚看不見,不存在亮面朝向問題;4、滿月在夜晚是一圓盤,也不存在亮面朝向問題。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亮面朝向/朝西/朝東最後,還可以透過“上上西西”、“下下東東”來記憶,即“上弦月出現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現在下半夜的東半天,亮面朝東”。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Sunny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執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執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執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週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曆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由於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月相,下面介紹一種巧記月相變化規律的方法,如圖:圖中心是地球,以北極點為中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陰影部分為夜半球。內圈為月球所處的位置,外圈為月相,右邊為太Sunny照射的位置。首先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出地球上A、B、C、D四點時間,A點即將進入白天,為清晨,B點為正午,C點即將進入黑夜,為黃昏,D點為半夜。 一、判斷月出月落時間對新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右半邊才能看到,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A—C的範圍,A點正是新月月出時間—清晨,C點正是新月月落時間—黃昏,與太陽出沒時間相比是同升同落;依此類推,對上弦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上半部才能看到,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B—D得出上弦月月出時間是B點—正午,月落時間是D點—半夜,與太陽出沒相比是遲升後落;對滿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左半邊才能看見,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C—A得出滿月月出時間為C點—黃昏,月落時間是A點—清晨,與太陽出沒相比是此升彼落;對下弦月而言,圖中地球只有下半邊才能看見,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即由D—B得出下弦月月出時間為D點—半夜,月落時間為B點—正午,與太陽出沒相比是早升先落。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月出清晨正午黃昏半夜月落黃昏半夜清晨正午與太陽出沒相比同升同落遲升後落此升彼落早升先落 二、判斷夜晚見月時間白天由於太Sunny強烈,月相一般是看不見的,只有等到太陽下山之後才能看見月相,再根據月相出落時間判斷出夜晚見月時間。1、新月是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在白天出現,所以徹夜不見;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從正午—黃昏由於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只有從黃昏—半夜才能看見,所以上弦月是上半夜可見;3、滿月是黃昏月出,清晨月落,出現時間全部在夜晚,所以滿月是通宵可見;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從半夜—清晨可以看見,而從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所以下弦月是下半夜可見。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夜晚見月時間徹夜不見上半夜可見通宵可見下半夜可見 三、判斷夜晚月相出現的方位從地球上看,月相也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前一半時間月相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月相出現在西半天,根據月相出落時間及夜晚見月時間即可判斷出月相出現的方位。1、新月是徹夜不見,不存在月相存在方位;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前一半時間從正午—黃昏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後一半時間從黃昏—半夜(上半夜)上弦月出現在西半天,黃昏時正好在上中天;3、滿月是黃昏月出,清晨月落,前一半時間從黃昏—半夜(上半夜)滿月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從半夜—清晨(下半夜)滿月出現在西半天,半夜時正好在上中天;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前一半時間從半夜—清晨(下半夜)下弦月出現在東半天,後一半時間從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清晨時正好在上中天。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出現方位/上半夜在西半天黃昏在上中天上半夜在東半天下半夜在西半天半夜在上中天下半夜在東半天清晨在上中天 四、判斷上弦月、下弦月亮面朝向由於月球本身不透明、不發光,只能反射太Sunny,所以月相亮面應該朝向太陽,太陽黃昏從西邊落下,清晨從東邊升起,上半夜時太陽在西邊,下半夜時太陽在東邊,只要根據月相出現時太陽所處的方位,就可以判斷亮面朝向。1、上弦月出現在上半夜,此時太陽在西邊,所以上弦月亮面朝西;2、下弦月出現在下半夜,此時太陽在東邊,所以下弦月亮面朝東;3、新月夜晚看不見,不存在亮面朝向問題;4、滿月在夜晚是一圓盤,也不存在亮面朝向問題。月相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亮面朝向/朝西/朝東最後,還可以透過“上上西西”、“下下東東”來記憶,即“上弦月出現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現在下半夜的東半天,亮面朝東”。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Sunny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執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執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執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週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曆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