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坐有坐樣,站有站相。”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勢”也都皆有禮儀規範。
1坐姿禮
在宋代以前,無椅凳,人皆席地而坐。坐姿也與現在不同,是以兩膝著地,兩股貼於兩腳根上,類似於今日的跪,但跪是兩股不貼兩腳。根據《禮記·曲禮》等古籍記載,坐的禮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坐如屍
屍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屍居神位,坐必端正嚴肅。要求一般人在公眾場合,或會見客人時,必須要腰直胸挺,雙目正視,容貌端莊,即所謂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箕坐又稱為箕踞,其姿勢是兩腿叉開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這是一種隨意輕慢的坐式,古人認為不合禮節。
(南朝畫像磚中箕坐不羈的魏晉名士)
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編織而成的薄墊,多是長方形,鋪於地上,可坐可臥。一張席可坐四人,共坐時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間,坐在中間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行為。同時也不能橫著膀子坐,擠凌別人。尊者可以獨坐一席,居中而坐。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坐不中席的弟子,獨坐一席的孔子)
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須放正。席的四邊必須與四面牆平行,位置適當。因此,《論語》記載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時候,從席的後邊或旁邊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從席上踩踏而過。
(東漢壁畫《夫婦宴飲圖》中偏席不坐的夫婦)
虛坐盡後
除吃飯以外,坐席要儘量靠後,以表示謙敬。吃飯要儘量靠前,這是因為古時用小几放盤吃飯,只有靠前才便於吃飯,不失禮。在席上拿東西交給站著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變成跪式,因為那樣會顯得自己低賤。如果是拿東西給坐著的人,則不能站起來,那樣會使接者仰視而自感低下。
(打虎亭漢墓壁畫中靠前而坐的宴飲賓客)
座次尊卑
在坐的禮儀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長幼之別的體現。場所不同,所會會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區別。這種區別主要是透過方向體現出來的。古代貴族的房屋是堂室結構的,堂與室只是一牆之隔,前(南)為堂,後為室。堂多是舉行慶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室與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內座次以居西面向東之位為尊。
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後是居東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為最尊。所以皇帝是“南面稱孤”,眾官是“面北稱臣”。居西面向東或東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異。史家考證,夏商周三代,以左為尊;春秋、戰國時期以右為尊;漢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後尊左;清朝尊左。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南面稱孤的君主)
2立姿禮
站立
站立要“立如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前齋戒時那樣端莊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腳踏地,另一腳虛點地,像瘸子一樣身體傾斜。要體現出謙恭有禮,明辨尊卑上下。也不能站在門的中央,妨礙他人的出入。當已經有兩個人並立時,更不能插在他們中間站立。
拱
亦稱拱手。其儀姿是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內、另一手在外地疊合。拱手禮有吉凶之分。行吉禮,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則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男為陽,尚左;女子為陰,尚右。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故兩手疊合有別。拱禮常用於見面或答謝時致敬。既可以用於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於禮敬長上,尊長者也可以用拱禮作答。
(唐閻立本《步輦圖》中拱手而立的大臣與吐蕃使者)
揖
與拱禮相似,也是身體站立,左右兩手在胸前一裡一外疊合。行拱禮是身體不動,手也不動,即所謂“垂拱”“立拱”。揖禮則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揖禮是表示輕微敬意之禮。因此,根據施禮的物件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區別。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稱為“時揖”;揖身份低於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稱為“土揖”;揖身份尊於自己者,行“長揖”之禮,即行禮時站立俯身,拱手高舉,從上移至最下面。單獨對一個人行揖禮,叫做“特揖”;向群眾行揖禮,叫“旅揖”;向左右兩側的人行揖禮,叫做“還揖”。揖禮與拱禮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禮。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對君主行揖禮)
唱喏
為男子相見禮。是對揖禮的一種發展。古代行揖禮只是舉手而無聲,東晉時期,人們在行揖禮的同時又口頌敬詞,如“久仰久仰”“敬請光臨”之類,稱為“唱喏”。後來又有問候起居寒暖之類的客套話,稱為“寒暄”。據宋人陸游說,唱喏是始於東晉王子猷。由於唱喏是邊揖邊頌,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於被人們所接受。唐、宋時期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禮儀。唱喏不僅與揖禮相配合,也常與鞠躬、拱、叉手等禮相配合。
(元張渥《雪夜訪戴圖》中的王子猷)
道萬福
女子行禮時,口稱“萬福”,表示禮敬祝賀。女子的道萬福與男子的唱喏是屬於同一性質的禮儀。流行於唐、宋時期。王涯《宮詞》雲:“新睡起來思舊夢,見人忘卻道勝常。”勝常,就是萬福。道萬福的儀姿是: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紅樓夢》中道萬福禮的林黛玉)
鞠躬
鞠躬為敬懼恭謹之容。鞠躬的儀姿是身體曲斂,形如彎弓。但先秦時期的鞠躬與後世不同,可以是走路時的儀姿,嚴格地說它還不是一種致禮之儀。大約魏、晉以後,鞠躬始成為一種致敬的禮儀。金、元、明、清時期,鞠躬禮為拜天地鬼神、君主、長上的重要禮儀之一。其儀姿是身體直立,腳跟靠攏,兩臂下垂於兩腿側,五指合掌,目視受禮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為一禮。
俗語有云:“坐有坐樣,站有站相。”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勢”也都皆有禮儀規範。
1坐姿禮
在宋代以前,無椅凳,人皆席地而坐。坐姿也與現在不同,是以兩膝著地,兩股貼於兩腳根上,類似於今日的跪,但跪是兩股不貼兩腳。根據《禮記·曲禮》等古籍記載,坐的禮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坐如屍
屍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屍居神位,坐必端正嚴肅。要求一般人在公眾場合,或會見客人時,必須要腰直胸挺,雙目正視,容貌端莊,即所謂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箕坐又稱為箕踞,其姿勢是兩腿叉開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這是一種隨意輕慢的坐式,古人認為不合禮節。
(南朝畫像磚中箕坐不羈的魏晉名士)
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編織而成的薄墊,多是長方形,鋪於地上,可坐可臥。一張席可坐四人,共坐時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間,坐在中間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行為。同時也不能橫著膀子坐,擠凌別人。尊者可以獨坐一席,居中而坐。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坐不中席的弟子,獨坐一席的孔子)
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須放正。席的四邊必須與四面牆平行,位置適當。因此,《論語》記載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時候,從席的後邊或旁邊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從席上踩踏而過。
(東漢壁畫《夫婦宴飲圖》中偏席不坐的夫婦)
虛坐盡後
除吃飯以外,坐席要儘量靠後,以表示謙敬。吃飯要儘量靠前,這是因為古時用小几放盤吃飯,只有靠前才便於吃飯,不失禮。在席上拿東西交給站著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變成跪式,因為那樣會顯得自己低賤。如果是拿東西給坐著的人,則不能站起來,那樣會使接者仰視而自感低下。
(打虎亭漢墓壁畫中靠前而坐的宴飲賓客)
座次尊卑
在坐的禮儀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長幼之別的體現。場所不同,所會會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區別。這種區別主要是透過方向體現出來的。古代貴族的房屋是堂室結構的,堂與室只是一牆之隔,前(南)為堂,後為室。堂多是舉行慶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室與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內座次以居西面向東之位為尊。
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後是居東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為最尊。所以皇帝是“南面稱孤”,眾官是“面北稱臣”。居西面向東或東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異。史家考證,夏商周三代,以左為尊;春秋、戰國時期以右為尊;漢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後尊左;清朝尊左。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南面稱孤的君主)
2立姿禮
站立
站立要“立如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前齋戒時那樣端莊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腳踏地,另一腳虛點地,像瘸子一樣身體傾斜。要體現出謙恭有禮,明辨尊卑上下。也不能站在門的中央,妨礙他人的出入。當已經有兩個人並立時,更不能插在他們中間站立。
拱
亦稱拱手。其儀姿是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內、另一手在外地疊合。拱手禮有吉凶之分。行吉禮,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則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男為陽,尚左;女子為陰,尚右。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故兩手疊合有別。拱禮常用於見面或答謝時致敬。既可以用於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於禮敬長上,尊長者也可以用拱禮作答。
(唐閻立本《步輦圖》中拱手而立的大臣與吐蕃使者)
揖
與拱禮相似,也是身體站立,左右兩手在胸前一裡一外疊合。行拱禮是身體不動,手也不動,即所謂“垂拱”“立拱”。揖禮則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揖禮是表示輕微敬意之禮。因此,根據施禮的物件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區別。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稱為“時揖”;揖身份低於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稱為“土揖”;揖身份尊於自己者,行“長揖”之禮,即行禮時站立俯身,拱手高舉,從上移至最下面。單獨對一個人行揖禮,叫做“特揖”;向群眾行揖禮,叫“旅揖”;向左右兩側的人行揖禮,叫做“還揖”。揖禮與拱禮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禮。
(唐閻立本《孝經圖卷》中對君主行揖禮)
唱喏
為男子相見禮。是對揖禮的一種發展。古代行揖禮只是舉手而無聲,東晉時期,人們在行揖禮的同時又口頌敬詞,如“久仰久仰”“敬請光臨”之類,稱為“唱喏”。後來又有問候起居寒暖之類的客套話,稱為“寒暄”。據宋人陸游說,唱喏是始於東晉王子猷。由於唱喏是邊揖邊頌,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於被人們所接受。唐、宋時期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禮儀。唱喏不僅與揖禮相配合,也常與鞠躬、拱、叉手等禮相配合。
(元張渥《雪夜訪戴圖》中的王子猷)
道萬福
女子行禮時,口稱“萬福”,表示禮敬祝賀。女子的道萬福與男子的唱喏是屬於同一性質的禮儀。流行於唐、宋時期。王涯《宮詞》雲:“新睡起來思舊夢,見人忘卻道勝常。”勝常,就是萬福。道萬福的儀姿是: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紅樓夢》中道萬福禮的林黛玉)
鞠躬
鞠躬為敬懼恭謹之容。鞠躬的儀姿是身體曲斂,形如彎弓。但先秦時期的鞠躬與後世不同,可以是走路時的儀姿,嚴格地說它還不是一種致禮之儀。大約魏、晉以後,鞠躬始成為一種致敬的禮儀。金、元、明、清時期,鞠躬禮為拜天地鬼神、君主、長上的重要禮儀之一。其儀姿是身體直立,腳跟靠攏,兩臂下垂於兩腿側,五指合掌,目視受禮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為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