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學的是高層次的道德規範,實際行為上卻往往達不到基礎道德的水平,這與禮儀教育的缺乏是分不開的[1]。透過禮儀教育,直接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大學生與人溝通的實際能力,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 一、禮儀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禮儀教育(Etiquette Education)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為教育,禮儀是大學生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的約束。大學生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心理願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禮儀讓人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著裝、怎樣待客、得體地對待讚美與批評;還懂得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斷變化的場所遊刃有餘,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並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獨立能力。 (二)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禮儀具有道德功能,禮儀道德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行為的發生、發展和修正,從而將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符合禮儀道德要求的範圍內。禮儀本身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引導著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去做符合禮儀規範的事情;禮儀還能透過對人們行為的評價以及評價資訊的反饋,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範。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言行一致”,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大學生[2]。 (三)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當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逐漸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十分渴望與周圍的人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獲得真正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使自己能夠儘快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但是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禮儀修養和交際技巧,無法有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導致人際交往受挫,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禮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禮儀規範和禮儀知識,幫助他們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的原則,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得體的風度、高雅的氣質,從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礙,充滿自信地走向社會,大膽地參與社交活動,與交往物件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在實踐中鍛鍊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養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參就有所謂“內省”、“自訟”、“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窮理居敬”、“讀書”、“靜坐”等修養方法。明代的陸王學派,認為品質的修養必須要在事上磨練,要同日常生活聯絡起來。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習齋認為,修養必須“躬行實踐”,重視“實用”。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禮儀的要求,在禮儀修養方面必須充分強調實踐的作用,明確與實踐相聯絡是禮儀修養的根本方法。一切禮儀修養如果脫離了實踐,就必然成為空洞的禮儀說教。在實踐中鍛鍊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哪些行為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同樣,要克服自己的失禮行為與習慣,培養自己的禮儀品質,也必須依賴於交往實踐[3]。 (二)提高認識,多自我解剖 一個人的禮儀行為往往與他對禮儀的認識有關。很多失禮者,往往認為禮儀是“小節”,是“形式”,無關大局,有的不知禮儀為何物,甚至有人認為不受禮儀的“約束”,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因而無禮卻自以為榮,高校中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證。所以,要提高禮儀水平和禮儀修養,首先應當提高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禮儀修養的過程,也是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社交行為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弄清在禮儀規範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既要善於發現、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善於正視、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知己者明”,多進行自我解剖才能減少用禮、行禮的失誤,摒棄輕視禮儀的觀念和失禮的言行,培養良好的禮儀品質和禮儀意識[4]。 (三)培養守禮的好習慣 禮儀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行為規範,它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與明顯的可操作性。因此,學校進行禮儀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傳授上,而要緊密聯絡實際,從具體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並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個人在不同場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園,他是遊客;在閱覽室,他是讀者;在商場、飯店,他又是顧客。但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禮儀的要求和規範。只有長期養成的禮儀意識和守禮的好習慣,養成時時處處用禮規範,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並帶動社會風氣好轉,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結束語 當代人文素質教育一般滲透在歷史文化、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中,而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禮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把內在的道德精神與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總是透過禮儀來顯現禮德修養,表現一個人內在的涵養素質。正因為禮儀可以顯現人們的內在品德素質,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
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學的是高層次的道德規範,實際行為上卻往往達不到基礎道德的水平,這與禮儀教育的缺乏是分不開的[1]。透過禮儀教育,直接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大學生與人溝通的實際能力,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 一、禮儀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禮儀教育(Etiquette Education)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為教育,禮儀是大學生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的約束。大學生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心理願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禮儀讓人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著裝、怎樣待客、得體地對待讚美與批評;還懂得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斷變化的場所遊刃有餘,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並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獨立能力。 (二)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禮儀具有道德功能,禮儀道德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行為的發生、發展和修正,從而將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符合禮儀道德要求的範圍內。禮儀本身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引導著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去做符合禮儀規範的事情;禮儀還能透過對人們行為的評價以及評價資訊的反饋,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範。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言行一致”,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大學生[2]。 (三)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當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逐漸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十分渴望與周圍的人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獲得真正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使自己能夠儘快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但是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禮儀修養和交際技巧,無法有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導致人際交往受挫,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禮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禮儀規範和禮儀知識,幫助他們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的原則,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得體的風度、高雅的氣質,從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礙,充滿自信地走向社會,大膽地參與社交活動,與交往物件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在實踐中鍛鍊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養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參就有所謂“內省”、“自訟”、“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窮理居敬”、“讀書”、“靜坐”等修養方法。明代的陸王學派,認為品質的修養必須要在事上磨練,要同日常生活聯絡起來。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習齋認為,修養必須“躬行實踐”,重視“實用”。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禮儀的要求,在禮儀修養方面必須充分強調實踐的作用,明確與實踐相聯絡是禮儀修養的根本方法。一切禮儀修養如果脫離了實踐,就必然成為空洞的禮儀說教。在實踐中鍛鍊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哪些行為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同樣,要克服自己的失禮行為與習慣,培養自己的禮儀品質,也必須依賴於交往實踐[3]。 (二)提高認識,多自我解剖 一個人的禮儀行為往往與他對禮儀的認識有關。很多失禮者,往往認為禮儀是“小節”,是“形式”,無關大局,有的不知禮儀為何物,甚至有人認為不受禮儀的“約束”,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因而無禮卻自以為榮,高校中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證。所以,要提高禮儀水平和禮儀修養,首先應當提高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禮儀修養的過程,也是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社交行為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弄清在禮儀規範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既要善於發現、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善於正視、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知己者明”,多進行自我解剖才能減少用禮、行禮的失誤,摒棄輕視禮儀的觀念和失禮的言行,培養良好的禮儀品質和禮儀意識[4]。 (三)培養守禮的好習慣 禮儀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行為規範,它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與明顯的可操作性。因此,學校進行禮儀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傳授上,而要緊密聯絡實際,從具體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並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個人在不同場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園,他是遊客;在閱覽室,他是讀者;在商場、飯店,他又是顧客。但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禮儀的要求和規範。只有長期養成的禮儀意識和守禮的好習慣,養成時時處處用禮規範,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並帶動社會風氣好轉,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結束語 當代人文素質教育一般滲透在歷史文化、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中,而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禮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把內在的道德精神與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總是透過禮儀來顯現禮德修養,表現一個人內在的涵養素質。正因為禮儀可以顯現人們的內在品德素質,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