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的提問,我非常感動,在舉國的哀悼聲中,終於有人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了。人是要有思辨性的,當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時,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必須有所思考。第一次,汶川地震了,全國哀悼一天;不久後,第二次,玉樹地震了,全國再次哀悼一天;今天,我們再次哀悼了;但是古訓道:“事不過三”,我想你的問題切中了要害,為什麼短短兩年之內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哀悼?我們可以接受前兩次是地震無法預報的事實,客觀的說全球都無法有效的預報地震,中國做不到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這次是泥石流,地震後的產物之一。看到過很多憤青的發言,“震前不預報,震後搞哀悼。”其實這還是缺乏客觀的思維的,畢竟地震我們無法有效的預報{即使預報也為時已晚}。但是這次的舟曲泥石流真的該套用一下這句話的某些觀點了,電視裡講了很多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各路專家出面,但是無法迴避一個問題,這次泥石流的很大成因就是地震改變了當地的地質構造,如果說震前沒預報報可以理解,那麼震後的災害預防為什麼沒有任何提示指出這裡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呢?這個問題一定困擾了所有關注這次泥石流成因的人。舟曲人民面對著一個氣候異常降雨偏多的年份,腳踩著一個地質構造異常的山林,卻沒有一份報告在泥石流發生之前告訴當地人民你們有危險。好吧,沒有提前的預判,沒有提前的告警,沒有提前的撤離,沒有・・・・然後我們再一次的哀悼了。救災的時候,解放軍一樣的衝在前面,人民一樣的做著有力的後盾,不錯,這是國難,我們必須也應該這樣做,而且必須要讚揚和感謝那些為此做出貢獻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就像提問的這位仁兄一樣思考,為什麼沒有阻止這一切一切的犧牲的發生,哪怕是有效的阻止了那麼一點點呢?畢竟這又不是地震那樣無法預報,沒有徵兆。錢還是要捐,血還是要獻,但是我們的思維必須追根溯源:錢和血是有價的,生命不能一次次無價。 在此附上一個更沉重的話題,來自國外媒體:美國《僑報》8月15日載文《中國還有多少個舟曲在“潛伏”?》,文章說,近日,發生在中國甘肅省舟曲縣的泥石流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截至臺北時間13日16時,這場天災已經造成1156人遇難,588人失蹤,各項損失超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該縣所遭受到的損失。舟曲災難的成因,官方和專家雖已作出解釋――主要是降雨量在短期內太大,以及這一地區的山體結構兩年前已受汶川地震的影響,而有所鬆動。這不禁讓人提出疑問:中國還有多少個地方像舟曲這樣,處於不安全中?據相關機構透露,截至2009年大陸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萬處, 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6萬處,威脅人口700萬,威脅財產840億元。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的“隱形炸彈”,分別“埋”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如何避免這些“隱形炸彈”爆炸,重蹈舟曲的悲劇,無疑是當下最值得探討的問題。都說“地質災害防不勝防”,不過,歷史經驗證明,只要做好前期的預測、防範工作,人類完全有能力減少一些重大天災造成的損失、減少無辜生命的傷亡。 預防工作的第一步是需要摸清國家地質狀況的家底。以中國目前在地質方面的資金、人員配備,目前僅能排查1640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並且,有些排查僅僅是用捲尺做簡單測量,精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有專家透露,雖然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但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而地質環境基礎調查的薄弱直接導致很多地方對地質災難缺少防範或防範時沒對準“焦點”,釀成大禍。如今年6月的四川康定山體滑坡,當地嚴密監控著有暴發泥石流可能的河溝,卻未料到溝對岸山坡100米高處,發生高位滑坡。而重慶武隆滑坡儘管在歷史上曾兩次發生滑坡,但地質專家把防範重點定成了崩塌,結果導致2009年當地又發生了第三次滑坡慘劇。 實現了精確排查,災害預防還應重視群測群防機制。考慮到財力不足以及地質專業才人匱乏,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推行“群測群防”,充分發動廣大民眾的力量。時至今日,這個看似簡單的“笨辦法”、“土辦法”卻在多次重大災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連一向在災害防範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人也歎服不已。 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就是“群測群防”的經典案例。當時,地震專家將遼南作為地震重點監視地區,而當地大量參加地震預報工作的民眾將動物異常、井水異常等地震前兆資訊及時彙總、上報,幫助地震專家做出了準確預測。地震當日,遼寧省南部的百餘萬人撤離了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在這場7.3級地震中,傷亡極小,創造了一個“奇蹟”。“群測群防”雖是落後技術條件下的產物、而且人力成本較高,今天基本很難做到,但偏信科技、缺乏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缺乏對重大氣象變化和災難預防知識的宣傳推廣,民眾的防範意識嚴重不足等卻成了今天一些地方的“通病”。今年6月貴州關嶺突發特大山體滑坡,當地民眾最初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此外,一些“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也不容忽視。以舟曲為例,作為“亞洲第一大洩流坡”,這裡是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區,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泥石流。連專家也承認,“除了搬走,沒有別的好辦法。”但考慮到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搬遷成本、安置費用,舟曲縣只能作罷。類似的情況還有四川的北川縣。這個在汶川大地震中飽嘗傷痛的縣城曾三次動了搬遷念頭,均因阻力重重宣告流產。直到災難發生後,縣城成為一片廢墟,才不得不遷址。在對待“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上,當局能否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值得關注。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有人說,汶川地震使中國在抗震經驗、地震預防及相關普及教育方面突飛猛進,而舟曲一定也會使中國對包括泥石流在內的多種地質災害的預防有所推進,這既是人們的美好期待,更是對當局的鞭策
看到你的提問,我非常感動,在舉國的哀悼聲中,終於有人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了。人是要有思辨性的,當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時,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必須有所思考。第一次,汶川地震了,全國哀悼一天;不久後,第二次,玉樹地震了,全國再次哀悼一天;今天,我們再次哀悼了;但是古訓道:“事不過三”,我想你的問題切中了要害,為什麼短短兩年之內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哀悼?我們可以接受前兩次是地震無法預報的事實,客觀的說全球都無法有效的預報地震,中國做不到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這次是泥石流,地震後的產物之一。看到過很多憤青的發言,“震前不預報,震後搞哀悼。”其實這還是缺乏客觀的思維的,畢竟地震我們無法有效的預報{即使預報也為時已晚}。但是這次的舟曲泥石流真的該套用一下這句話的某些觀點了,電視裡講了很多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各路專家出面,但是無法迴避一個問題,這次泥石流的很大成因就是地震改變了當地的地質構造,如果說震前沒預報報可以理解,那麼震後的災害預防為什麼沒有任何提示指出這裡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呢?這個問題一定困擾了所有關注這次泥石流成因的人。舟曲人民面對著一個氣候異常降雨偏多的年份,腳踩著一個地質構造異常的山林,卻沒有一份報告在泥石流發生之前告訴當地人民你們有危險。好吧,沒有提前的預判,沒有提前的告警,沒有提前的撤離,沒有・・・・然後我們再一次的哀悼了。救災的時候,解放軍一樣的衝在前面,人民一樣的做著有力的後盾,不錯,這是國難,我們必須也應該這樣做,而且必須要讚揚和感謝那些為此做出貢獻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就像提問的這位仁兄一樣思考,為什麼沒有阻止這一切一切的犧牲的發生,哪怕是有效的阻止了那麼一點點呢?畢竟這又不是地震那樣無法預報,沒有徵兆。錢還是要捐,血還是要獻,但是我們的思維必須追根溯源:錢和血是有價的,生命不能一次次無價。 在此附上一個更沉重的話題,來自國外媒體:美國《僑報》8月15日載文《中國還有多少個舟曲在“潛伏”?》,文章說,近日,發生在中國甘肅省舟曲縣的泥石流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截至臺北時間13日16時,這場天災已經造成1156人遇難,588人失蹤,各項損失超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該縣所遭受到的損失。舟曲災難的成因,官方和專家雖已作出解釋――主要是降雨量在短期內太大,以及這一地區的山體結構兩年前已受汶川地震的影響,而有所鬆動。這不禁讓人提出疑問:中國還有多少個地方像舟曲這樣,處於不安全中?據相關機構透露,截至2009年大陸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萬處, 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6萬處,威脅人口700萬,威脅財產840億元。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的“隱形炸彈”,分別“埋”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如何避免這些“隱形炸彈”爆炸,重蹈舟曲的悲劇,無疑是當下最值得探討的問題。都說“地質災害防不勝防”,不過,歷史經驗證明,只要做好前期的預測、防範工作,人類完全有能力減少一些重大天災造成的損失、減少無辜生命的傷亡。 預防工作的第一步是需要摸清國家地質狀況的家底。以中國目前在地質方面的資金、人員配備,目前僅能排查1640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並且,有些排查僅僅是用捲尺做簡單測量,精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有專家透露,雖然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但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而地質環境基礎調查的薄弱直接導致很多地方對地質災難缺少防範或防範時沒對準“焦點”,釀成大禍。如今年6月的四川康定山體滑坡,當地嚴密監控著有暴發泥石流可能的河溝,卻未料到溝對岸山坡100米高處,發生高位滑坡。而重慶武隆滑坡儘管在歷史上曾兩次發生滑坡,但地質專家把防範重點定成了崩塌,結果導致2009年當地又發生了第三次滑坡慘劇。 實現了精確排查,災害預防還應重視群測群防機制。考慮到財力不足以及地質專業才人匱乏,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推行“群測群防”,充分發動廣大民眾的力量。時至今日,這個看似簡單的“笨辦法”、“土辦法”卻在多次重大災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連一向在災害防範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人也歎服不已。 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就是“群測群防”的經典案例。當時,地震專家將遼南作為地震重點監視地區,而當地大量參加地震預報工作的民眾將動物異常、井水異常等地震前兆資訊及時彙總、上報,幫助地震專家做出了準確預測。地震當日,遼寧省南部的百餘萬人撤離了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在這場7.3級地震中,傷亡極小,創造了一個“奇蹟”。“群測群防”雖是落後技術條件下的產物、而且人力成本較高,今天基本很難做到,但偏信科技、缺乏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缺乏對重大氣象變化和災難預防知識的宣傳推廣,民眾的防範意識嚴重不足等卻成了今天一些地方的“通病”。今年6月貴州關嶺突發特大山體滑坡,當地民眾最初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此外,一些“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也不容忽視。以舟曲為例,作為“亞洲第一大洩流坡”,這裡是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區,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泥石流。連專家也承認,“除了搬走,沒有別的好辦法。”但考慮到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搬遷成本、安置費用,舟曲縣只能作罷。類似的情況還有四川的北川縣。這個在汶川大地震中飽嘗傷痛的縣城曾三次動了搬遷念頭,均因阻力重重宣告流產。直到災難發生後,縣城成為一片廢墟,才不得不遷址。在對待“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上,當局能否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值得關注。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有人說,汶川地震使中國在抗震經驗、地震預防及相關普及教育方面突飛猛進,而舟曲一定也會使中國對包括泥石流在內的多種地質災害的預防有所推進,這既是人們的美好期待,更是對當局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