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正確的!!
而且除了睡醒後馬上起床對身體有害,睡醒後揉眼睛、睡醒後立即疊被子等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1. 醒後立即起身
有些人早上聽到鬧鐘鈴聲會立刻起身,這樣是不對的。人睡醒後,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洗漱,身體沒適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適,中老年人還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最好的辦法是把鬧鈴設定的比預定起床時間早幾分鐘,鈴聲響起後在床上緩一緩,等腦子慢慢清醒過來,在被窩裡活動一下手腳再起床。當然,前提是別在這幾分鐘內又睡回籠覺。
2. 醒後揉眼睛
許多人早上醒來後都有揉眼睛的習慣,覺得揉過眼睛後視力會變得更清晰。事實上起床後揉眼睛對眼睛健康不利,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千萬不要起床後揉眼睛。用手揉眼睛還容易破壞面板彈性,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加速眼部面板衰老,還可能使手上的細菌及眼周圍的汙物進入眼睛,進而造成感染。因此,早晨起床後可以洗淨雙手,用乾淨的溫毛巾熱敷眼部,或用清水沖洗。
3. 起床後立即疊被子
疊被雖然是保持整潔的好習慣,但起床後立即將被子疊起來是不正確的。因為人在一個晚上的睡眠過程中,呼吸道和全身面板上的毛孔都會陸續排出不少的廢氣,比如二氧化碳。與此同時,面板細胞也相應地會排洩出一些代謝產生的物體和皮屑等,這些不乾淨的物質都已經散佈在被子中。這時候如果立即疊被,被子就會保持在相對密閉的狀態下,那這些不乾淨的物質就不容易被排出,如不讓其散發出去,易使被子受化學物質汙染,給蟎蟲創造生存條件。早上起床後最好先將被子翻轉過來,讓被子內側朝外,同時將門窗開啟通風,等洗漱完再將被子疊好。
4. 醒後賴床不起
許多上班族遇上節假日,便習慣躺在被窩裡賴床。但賴床不起的人多數有這樣的感受:躺久了反而覺得四肢發沉、精神萎靡、頭暈目眩,還不如像工作日早早起床那樣精力充沛。還有人鬧鐘響了幾遍,才匆忙起身洗漱,這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自主神經發生紊亂,容易讓人心情煩躁。英國心理學協會一項研究指出,與起床較遲的人相比,早起者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因此,不論何時都要養成不賴床的好習慣。
5. 醒後馬上進食
經過一夜的睡眠,胃在清晨也還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需要十幾分鍾至半小時才能甦醒。而且早上唾液和胃液分泌量相對較少,如果立即進食,尤其是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肉類等),易導致消化不良。晨起後最好先喝一杯水,過段時間再進食。這一杯水,不僅能補充睡眠時失去的水分,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6. 起床後不拉開窗簾
不少人起床懶得拉開窗簾,其實要想從睡眠狀態恢復過來,最好先拉開窗簾,讓Sunny進來,給生物鐘一個訊號。此時,身體就會停止分泌令人睏倦的褪黑激素。然後在窗邊站立片刻,深呼吸,給大腦足夠的氧氣,加速清醒。
7. 醒後立即小便
晚上水喝多了,或者有尿頻、尿急症狀,凌晨常會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廁所,往往會頭暈。睡眠時,人體代謝水平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各項生理機能都運轉緩慢。此時突然下地去廁所,膀胱迅速排空,易誘發低血壓,引起大腦短暫性供血不足,導致排尿性暈厥。即便尿憋得再急,也不要馬上起身往廁所跑,而要慢慢起身,在床邊坐上幾分鐘,再慢慢走向廁所。
8. 醒後立即工作
有人工作任務緊,醒來後就投入緊張工作。但此時大腦供血不足,不僅導致工作效率低,還容易疲勞。醒來後最好睜眼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計劃,讓正在“休息”的肌肉和血液慢慢“清醒”。然後緩慢起身,伸個懶腰。還可以在床上做個小的伸展運動,放鬆全身肌肉:左腿伸直,右腿彎曲,雙臂水平張開,上身有節奏地扭轉20次;然後仰臥,身體蜷縮,雙手抱膝,靜止一會,然後緩緩上下滾動20次。
是正確的!!
而且除了睡醒後馬上起床對身體有害,睡醒後揉眼睛、睡醒後立即疊被子等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1. 醒後立即起身
有些人早上聽到鬧鐘鈴聲會立刻起身,這樣是不對的。人睡醒後,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洗漱,身體沒適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適,中老年人還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最好的辦法是把鬧鈴設定的比預定起床時間早幾分鐘,鈴聲響起後在床上緩一緩,等腦子慢慢清醒過來,在被窩裡活動一下手腳再起床。當然,前提是別在這幾分鐘內又睡回籠覺。
2. 醒後揉眼睛
許多人早上醒來後都有揉眼睛的習慣,覺得揉過眼睛後視力會變得更清晰。事實上起床後揉眼睛對眼睛健康不利,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千萬不要起床後揉眼睛。用手揉眼睛還容易破壞面板彈性,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加速眼部面板衰老,還可能使手上的細菌及眼周圍的汙物進入眼睛,進而造成感染。因此,早晨起床後可以洗淨雙手,用乾淨的溫毛巾熱敷眼部,或用清水沖洗。
3. 起床後立即疊被子
疊被雖然是保持整潔的好習慣,但起床後立即將被子疊起來是不正確的。因為人在一個晚上的睡眠過程中,呼吸道和全身面板上的毛孔都會陸續排出不少的廢氣,比如二氧化碳。與此同時,面板細胞也相應地會排洩出一些代謝產生的物體和皮屑等,這些不乾淨的物質都已經散佈在被子中。這時候如果立即疊被,被子就會保持在相對密閉的狀態下,那這些不乾淨的物質就不容易被排出,如不讓其散發出去,易使被子受化學物質汙染,給蟎蟲創造生存條件。早上起床後最好先將被子翻轉過來,讓被子內側朝外,同時將門窗開啟通風,等洗漱完再將被子疊好。
4. 醒後賴床不起
許多上班族遇上節假日,便習慣躺在被窩裡賴床。但賴床不起的人多數有這樣的感受:躺久了反而覺得四肢發沉、精神萎靡、頭暈目眩,還不如像工作日早早起床那樣精力充沛。還有人鬧鐘響了幾遍,才匆忙起身洗漱,這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自主神經發生紊亂,容易讓人心情煩躁。英國心理學協會一項研究指出,與起床較遲的人相比,早起者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因此,不論何時都要養成不賴床的好習慣。
5. 醒後馬上進食
經過一夜的睡眠,胃在清晨也還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需要十幾分鍾至半小時才能甦醒。而且早上唾液和胃液分泌量相對較少,如果立即進食,尤其是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肉類等),易導致消化不良。晨起後最好先喝一杯水,過段時間再進食。這一杯水,不僅能補充睡眠時失去的水分,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6. 起床後不拉開窗簾
不少人起床懶得拉開窗簾,其實要想從睡眠狀態恢復過來,最好先拉開窗簾,讓Sunny進來,給生物鐘一個訊號。此時,身體就會停止分泌令人睏倦的褪黑激素。然後在窗邊站立片刻,深呼吸,給大腦足夠的氧氣,加速清醒。
7. 醒後立即小便
晚上水喝多了,或者有尿頻、尿急症狀,凌晨常會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廁所,往往會頭暈。睡眠時,人體代謝水平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各項生理機能都運轉緩慢。此時突然下地去廁所,膀胱迅速排空,易誘發低血壓,引起大腦短暫性供血不足,導致排尿性暈厥。即便尿憋得再急,也不要馬上起身往廁所跑,而要慢慢起身,在床邊坐上幾分鐘,再慢慢走向廁所。
8. 醒後立即工作
有人工作任務緊,醒來後就投入緊張工作。但此時大腦供血不足,不僅導致工作效率低,還容易疲勞。醒來後最好睜眼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計劃,讓正在“休息”的肌肉和血液慢慢“清醒”。然後緩慢起身,伸個懶腰。還可以在床上做個小的伸展運動,放鬆全身肌肉:左腿伸直,右腿彎曲,雙臂水平張開,上身有節奏地扭轉20次;然後仰臥,身體蜷縮,雙手抱膝,靜止一會,然後緩緩上下滾動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