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春秋》與《左傳》的區別,類似於《易經》與《周易》的區別。前者是經,後者是傳。

    在先秦時期,諸侯皆有國史:楚國史書名曰《檮杌》,晉史名曰《乘》,鄭史名曰《鄭書》,魯史名曰《春秋》。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化典籍。其對魯國國史進行筆削後,中國首部私家史書誕生。經過孔子修訂之後的《春秋》不僅是史,還被賦予了儒家思想以及“春秋大義”,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春秋》極其簡略,這類似於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書面文字。而歷史老師講課口述的內容,肯定比教科書更加豐富。與此類似,孔子講《春秋》時的口頭文字,就是傳。

    正如《史記》所言: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旨。魯國史官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而失其真。便對孔子講《春秋》時口述的內容加以編輯整理,成書《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最終完成此書的,是儒家大師吳起。

    也就是說,《春秋》是孔子講學時的書面文字。而《左傳》則是其講學時的口述。由左丘明和吳起,將孔子口述之言整理成書。並做了增益補充。

    秦始皇焚書坑儒,各諸侯的官方史書全部焚燬。儒家弟子不顧秦朝的禁書令,私藏《左傳》。使這部先秦典籍得以儲存。

  • 2 # 伊耆角木

    簡而言之,就是教材和教輔的區別。只不過這個教材現在不能單獨看,必須結合教輔一起。

    《春秋》是儒家經典,與《詩》、《書》、《禮》、《樂》、《易》並稱六經(後《樂》失傳,並稱五經)。所以《春秋》也叫《春秋經》。是孔子編輯修訂的周代魯國國史。但是由於用語簡練,孔子在編撰《春秋》的時候注重價值觀的輸出,將一些事情的褒貶蘊含在隻言片語之中,稱之為“春秋筆法”,所謂“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所以其中內容就相當值得玩味。一般人很難理解。於是,就誕生了一系列專門解釋《春秋》的書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穀梁傳)

    所以說,《左傳》就是對《春秋》的解釋文字。說的淺一點的話到這兒也就結束了。不過還有很多點值得說一下。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單獨出版的《春秋》了,要看《春秋》的原文,就要到春秋三傳中去找。原文都在春秋三傳之前有。但是,三傳記載的原文是不同的。首先是時間長度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裡的原文都是從魯隱公元年記錄到魯哀公十四年,而《左傳》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兩者相差了整整十四年。其次是文字寫法不同,雖然在魯哀公十四年之前的事蹟都是相同的,寫法卻有不少差異。原因就是《春秋》也有兩個版本流傳,《左傳》裡的是《春秋古經》而《公羊傳》、《穀梁傳》裡的是《春秋經》。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流傳下來的難免不同。甚至有一種說法,《左傳》補充的十三年內容與《春秋》已經無關了,是另一部書。至於春秋三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也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最早成書於漢代。三本書傳說都能追溯到戰國時代,但都是口傳,《公羊傳》作者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高,《穀梁傳》作者相傳為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左傳》作者相傳為左丘明,當然,其實都不可考。

    (左丘明)

    歷朝歷代,由於《春秋》作為儒家經典必讀,也是官方主流思想和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據,所以,不同朝代會根據各自不同喜好選取《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作為《春秋》的正統解釋。到了唐代,將原本的“五經”擴充套件為“九經”。即將《禮》一分為三《周禮》、《儀禮》、《禮記》。而《春秋》則也一分為三,春秋三傳全部列為“經”,成為儒家經典。

  • 3 # 傅船山

    春秋是經,孔子編的;左傳是傳,左丘明寫的,是用來註解春秋的。

    春秋更有三傳,其他兩傳分別是穀梁傳和公羊傳,這兩傳差不多,著眼於政治哲學的闡發,對後世影響很大,如,董仲舒學的是公羊傳,康有為學的也是公羊傳。宋朝講究夷夏之防時,也流行公羊傳,王安石、胡三省等都是公羊大家。穀梁傳在東漢流行,左傳在西晉,經過杜預註解之後,才流行開來的。

    當然,公羊、穀梁兩傳,雖然也是註解春秋,但是裡面有很多的錯誤和曲解的地方,而左傳可為信史。在東漢,穀梁傳起來之後,與公羊傳有個爭論,爭論的結果就是東漢明帝開了一個高階會議,把公羊和谷娘兩傳都作為太學生的必讀教材定了下來。

    從內容方面看,春秋是斷爛朝報,左傳才是趣味橫生的歷史。唐朝歷史學家劉知幾從小跟著家中的兄弟學習尚書、春秋等書,感到索然無味,後來聽父親講左傳,感慨道每天都聽左傳,那該有多好。可見,左傳在史家心目中的地位。

  • 4 # 陳廣逵

    《春秋》和《左傳》的區別?

    有人用《易經》和《周易》來比,有人用教材和教輔來比:其實這兩個比不足以證明《春秋》和《左傳》二者的關係。

    《春秋》和《左傳》是互為補充不可分割的一體:單獨看《春秋》看不明白,單獨看《左傳》大致能看明白。但有些內容《春秋》上有,《左傳》上沒有;有些內容《左傳》上有,《春秋》上沒有。所以它們合稱《春秋左氏傳》。《春秋》是《經》,多具有“提綱”“目錄”的性質;《左傳》是對“提綱”的展開,對“目錄”的迴應。

    《春秋左氏傳》的來歷

    《春秋》是魯國史官對魯國國務重要事項和其他諸侯國發生的且告訴了魯國的重要事項的不完全記錄。

    孔子整理了《春秋》也整理了與之配套的《左傳》,合在一起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史記》稱《左傳》是一個叫左丘明的史官寫的。其實《春秋》及原《左傳》的原始內容是這個叫左丘明的魯國史官向孔子提供的。孔子將其抄寫下來,並編輯整理出來,形成了魯史副本。這個副本藉助孔子的民間之力得以“留”傳下來,而正本隨著國家消亡和戰亂反而遺失了。孔子在整理《春秋左氏傳》過程中添加了一些議論,揉進了思想理念;在原始《左傳》基礎上也添加了他知道和經歷的一些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論文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