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抖音不是說過了嗎?
別看泡茶,它也蘊含了道。要用到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
茶文化與道教之關連性
☯️茶道文化本質與道教之關係,茶生長於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潤,蘊天地之精氣,大自然賦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與恬靜超脫的情懷,這與道教所強調之「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互相契合。也因此,道教的「致虛守靜」觀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茶道中來,成為中國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此種觀念表現於在茶道當中,即為「茶須靜品」,也就是說,人們在飲茶之時,透過營造一種寧靜氣氛和心靈虛靜的心境,讓茶的茶香與甘味浸潤心田肺腑,讓每一個飲茶之人心靈得以沉澱虛靜,在虛靜當中,其內心的深層思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唐代詩人溫庭筠其詩云:「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烏翎,拂壇夜讀《黃庭經》。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亦說明了於寧靜幽雅的環境當中品茗、領悟道經之心境昇華。 此外,若從另一層面來看,正所謂水乃茶之因,無水則不可以泡茶。
《茶說‧擇水》雲:「精美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說明了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的質素。此外,老子於《道德經》當中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將水性加以引申隱含道意。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亦從道教角度詮釋,其記載為:「水善能柔,像道。去高就下,避實歸虛,常潤利萬物,終不爭,故水欲令人法則也。」由此可看出「水」在道教所強調的自然之道當中所扮演之重要性。而由水所泡成的「茶」,也就自然地與道教有著密切關連性。
其四喜為「茶、酒、面、飯」,四供養為「香、花、茶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靜」;燭代表「順化」。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順化」的道教基本教義。至於「茶」以什麼方式作供獻,陳耀庭所著之《道教禮儀》一書當中亦有記載:「供茶當濯以沸渴,次以新焙焙乾,臨期供獻……」,此說明了「茶」可以經沸水沖泡後作供獻,也可以經用火焙乾後之茶葉用作供獻。
《言功設醮全集》當中之獻茶詞記載如下:「夫此茶者,蒙頂摘芽,採仙春於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也就是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其中所提及之蒙山蒙頂茶係產於川蜀,而川蜀乃是中國茶的原始產地。道教將蒙山茶作為供品,而蒙山茶自唐朝開始到明清,一直為貢茶,為茶史中罕見。 俗話說:「自古名山出名茶。」道士的隱居修煉之處,大都是人跡罕至的名山洞府、人間仙境,獨特的僻靜幽深地理位置和雲霧繚繞的氣候條件,使這些洞天福地具有茶樹生長的優越條件,非常適宜種植茶葉。
據《浙江省十大名茶》記載:「葛玄(西元一六四~二四四年),世稱『太極仙翁、葛仙翁』,於光和年間在浙江天台山上華頂歸雲洞前植茗煉丹,潛心修道。此處終年雲蒸霧覆,露氣氳氤。所產之茶終成『帝苑仙漿』,被視為仙藥。後人將葛玄在天台山歸雲洞前修道煉丹植茗之圃稱為『葛仙茗圃』。至今歸雲洞前仍零星散佈著一些古茶樹。」 然而,在道教諸山當中,亦有著名之茗品。
如青城山道教之「洞天貢茶」,其茗品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經》《茶譜》皆有錄,現為「青城四絕」之一。此外,青城山還有一種茶稱為「猴茶」,據傳當年張大千上青城山,觀中道友招待張大千就用此茶並換得畫幅。此種青城野茶,生於懸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觀訓練的靈猴攀巖採摘下來,故名「猴茶」,一年產量僅逾一斤。 湖北武當山亦盛產名茶,至今仍為佼佼者。
有啊,抖音不是說過了嗎?
別看泡茶,它也蘊含了道。要用到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
茶文化與道教之關連性
☯️茶道文化本質與道教之關係,茶生長於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潤,蘊天地之精氣,大自然賦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與恬靜超脫的情懷,這與道教所強調之「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互相契合。也因此,道教的「致虛守靜」觀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茶道中來,成為中國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此種觀念表現於在茶道當中,即為「茶須靜品」,也就是說,人們在飲茶之時,透過營造一種寧靜氣氛和心靈虛靜的心境,讓茶的茶香與甘味浸潤心田肺腑,讓每一個飲茶之人心靈得以沉澱虛靜,在虛靜當中,其內心的深層思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唐代詩人溫庭筠其詩云:「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烏翎,拂壇夜讀《黃庭經》。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亦說明了於寧靜幽雅的環境當中品茗、領悟道經之心境昇華。 此外,若從另一層面來看,正所謂水乃茶之因,無水則不可以泡茶。
《茶說‧擇水》雲:「精美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說明了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的質素。此外,老子於《道德經》當中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將水性加以引申隱含道意。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亦從道教角度詮釋,其記載為:「水善能柔,像道。去高就下,避實歸虛,常潤利萬物,終不爭,故水欲令人法則也。」由此可看出「水」在道教所強調的自然之道當中所扮演之重要性。而由水所泡成的「茶」,也就自然地與道教有著密切關連性。
☯️茶文化與道教之關連層面 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老子出涵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此外,道教對敬神之供品,強調僅須四喜五果及四供養、六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絕不主張殺豬宰羊來奉祀聖尊。其四喜為「茶、酒、面、飯」,四供養為「香、花、茶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靜」;燭代表「順化」。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順化」的道教基本教義。至於「茶」以什麼方式作供獻,陳耀庭所著之《道教禮儀》一書當中亦有記載:「供茶當濯以沸渴,次以新焙焙乾,臨期供獻……」,此說明了「茶」可以經沸水沖泡後作供獻,也可以經用火焙乾後之茶葉用作供獻。
《言功設醮全集》當中之獻茶詞記載如下:「夫此茶者,蒙頂摘芽,採仙春於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也就是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其中所提及之蒙山蒙頂茶係產於川蜀,而川蜀乃是中國茶的原始產地。道教將蒙山茶作為供品,而蒙山茶自唐朝開始到明清,一直為貢茶,為茶史中罕見。 俗話說:「自古名山出名茶。」道士的隱居修煉之處,大都是人跡罕至的名山洞府、人間仙境,獨特的僻靜幽深地理位置和雲霧繚繞的氣候條件,使這些洞天福地具有茶樹生長的優越條件,非常適宜種植茶葉。
據《浙江省十大名茶》記載:「葛玄(西元一六四~二四四年),世稱『太極仙翁、葛仙翁』,於光和年間在浙江天台山上華頂歸雲洞前植茗煉丹,潛心修道。此處終年雲蒸霧覆,露氣氳氤。所產之茶終成『帝苑仙漿』,被視為仙藥。後人將葛玄在天台山歸雲洞前修道煉丹植茗之圃稱為『葛仙茗圃』。至今歸雲洞前仍零星散佈著一些古茶樹。」 然而,在道教諸山當中,亦有著名之茗品。
如青城山道教之「洞天貢茶」,其茗品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經》《茶譜》皆有錄,現為「青城四絕」之一。此外,青城山還有一種茶稱為「猴茶」,據傳當年張大千上青城山,觀中道友招待張大千就用此茶並換得畫幅。此種青城野茶,生於懸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觀訓練的靈猴攀巖採摘下來,故名「猴茶」,一年產量僅逾一斤。 湖北武當山亦盛產名茶,至今仍為佼佼者。
歷史記載:「太和山出騫林茶,木之並者,芽茁如陽羨,能滌煩熱,道流所珍。」「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爾後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甯齊雲山則盛產綠茶,稱為「祁紅屯綠」。至今山上道士仍然持續種茶。其「白嶽黃芽」名聞遐邇,其味鮮醇濃甘,為道教供茶。在廣東羅浮山則有高山「雲井茶」。蘇東坡贊曰:「縱複苦硬終有錄,汲黯少戇意饒猛。」另有道士常年養身飲用的「雲霧甜茶」,此茶種非紅茶亦非綠茶,味甘性涼,入口香味四溢,還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山東嶗山海拔千米處有一天茶頂,半空懸崖中有株野生茶樹,相傳此茶可療百病,至今仍是枝繁葉茂。另道教引種嶗山茶,也成為道家一絕。其他如峨眉、廬山、武夷山、四明山、天目山、君山、羅浮山、衡山、逍遙山、南昌西山等道教大小名山宮觀,洞天福地所產名茶不勝列舉,既是道教修道場所,又是著名的茶葉產地。 除此之外,「全真七子」之首的馬鈺道長,世稱「丹陽真人」。他在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旗茶,休獻機心名義家,無眠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另一首《西江月》也很巧妙:「江畔溪邊雪裡,陰陽造化希奇。黃芽瑞草出幽微,別是一番香美。用玉輕輕研細,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罷赴瑤池,不讓盧仝知味。」這兩道詞的涵義歸結到一點,就是說道教品茶講究的是貼近自然、清靜無為,主張從修道成仙、養生延命之目的出發。 自古以來,道教徒對於茶道所追求的「真」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追求道之真,即透過品茗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二)追求情之真,即透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達到復歸本性,觀見初心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