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小專欄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袁紹一開始是北方最強大的軍閥。佔據冀青幽並四州,兵精糧足。而且袁家是四世三公,世代高官,根正苗紅。曹操的勢力沒有袁紹大,地盤沒有袁紹大,兵馬沒有袁紹多。而且曹操的出身也不好,是宦官養子的兒子。宦官曆來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人,何況東漢就是被宦官攪亂的。可是官渡一戰,曹操以弱勝強,打滅了袁紹。大家不禁要思考,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從袁曹早期的一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到袁曹的優劣。曹操跟袁紹本來是朋友,董卓之亂的時候,兩個人一起起兵討伐董卓。曹操曾經問袁紹:“如果事情失敗了,哪裡可以作為我們的根據地?”袁紹說:“我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塞燕,代,結好戎狄,南下爭奪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說:“我招攬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義統御他們,就可以無往不勝。”

    這段對話讓袁紹和曹操高下立判。你看,袁紹只是想著佔領哪個地方。他就認為只要佔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就可以得到天下。曹操想的是招攬天下人才,想的是崇尚道義,認為有了人才,有了道義就可以無往不勝。這就是境界決定以後的高度,一個人是否能成功,不在乎你的先天條件,而是在乎你的境界。境界低的人,不光外在條件再好,都只會失敗。

    袁紹一心只盯著外在條件,不重視內在修養。他不明白,外在條件僅僅是幫助你成功的一枚棋子,並不是決定以後能不能成功的關鍵。真正能不能幹成大事還要看自己。就拿這句話來說,難道沒有好的地盤就不能傲視天下了嗎?往前看,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把劉邦封到了偏僻的漢中。可劉邦在漢中壯大,逐步打敗了強大的項羽,擁有天下。這難道不是因為劉邦知人善任,善於採納手下的意見嗎?秦國地處偏遠的戎狄之地,土地貧瘠,人煙稀少。可是從秦孝公起,國力漸漸變強,最後秦始皇統一六國。難道不是因為秦孝公採用了商鞅的變法制度嗎?往後看,宇文泰佔據關西,地狹國貧,人煙稀少,而且旱災連年,根本無法跟佔據富饒的關東的高歡相比。可是宇文泰最終打敗了高歡,打下了北周政權的基礎。這難道不是因為重用蘇綽,實施改革嗎?

    可見,曹操說的是對的。地盤不重要,人才才是取勝的關鍵。凡是成就大事的,無一不是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如果你會用人,懂得如何統御人才,讓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雖然條件不好,也轉劣勢為優勢。如果不懂得重用人才,即便有再好的條件,也可能轉優勢為劣勢。官渡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每做一件事,都虛心聽取屬下的正確意見。如果他不聽荀彧讓他堅持下去的意見,撤了兵,袁紹來個反撲,他就完了。而袁紹剛愎自用,不聽手下的意見,還猜忌多疑,懷疑手下。結果許攸叛逃,張郃反水,田豐自刎。袁紹兵精糧足,文人如雲,武將如雨,最後失敗了。難道優越的先天條件一定有用嗎?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說:“雖為天時,亦意人謀也”。

    所以說,先天條件永遠不是取勝的決定因素,關鍵在於胸襟氣度。我想起了《魏書·太武帝紀》裡的一個片段。群臣建議拓跋燾修繕宮殿,拓跋燾說。君子有言,在德而不在顯。赫連勃勃修築統萬城,堅不可摧。可終於被朕所滅。是啊,真正要修築的不是現實的城防,而是心裡的城防。赫連勃勃修築統萬城,規定如果長矛刺進城裡有一寸,築城的就全得死。你可以想象,那築出來的城該是何等的堅不可摧。可是赫連勃勃不修德政,殘暴好殺,驕奢淫逸,不知仁義。大夏國僅僅存在了25年就滅亡了。一個不會用人,不講道義的人,不管到哪都只有失敗。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義,用道義統御天下豪傑,不管到哪,都會成功的。袁紹也一樣,擁有顯赫的家世,廣闊的地盤,強盛的兵力,可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刻薄猜忌。最後這些條件都沒起到作用。就像曹操說的:“袁紹地盤再大,人馬再多。不過是給我當後勤部長罷了。”

    看歷史人物的興衰,不能不帶得人們很多啟發。曹操的成功不在於他先天條件有多好,而在於他懂得運用優勢。人生的成功也不在於有一副好牌,而在於你是否能把壞牌打好。

  • 2 # 撩劇小王子

    諸葛亮曾經對劉備說過:“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說明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主,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偵探柯南中服部平次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