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才哥原創
-
2 # 江果原創詩詞
詩是詩人情感的表訴,要鑑賞一首古詩詞,必須要深刻體會詩文中豐富的內涵、意象,瞭解熟悉詩人的行文風格和修辭手法。留意詩人感情的變化,置身其中,隨著詩人,進入詩文,體會詩人的歡樂喜悅、苦悶悲哀。
正所謂信手拈詩文,功夫在詩外。個人淺見,賦詩一首答謝。
又見春花盛,倏忽若雪飄;
韶光輕易逝,零落向風遙。
-
3 #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古詩詞鑑賞中,要想正確理解古詩詞內容,就必須辨明人、事、景、物、情之間的關係,辨明各聯(各句)之間的關係,明確是否是託物言志、因事說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關係。任何類別的古詩詞都離不開“景”、“事”、“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古詩詞的核心。
辨明關係,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基本方法是:仔細閱讀全詩(詞),對文字資訊進行檢索分類,注意詩詞中出現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髮開去。只有一個意象的畫面,如荷花、竹子,本身就含有作者的情感,眾多意象組成的畫面意境,其中也以一兩個意象為主體。透過對景、事的提煉、理解,推匯出詩詞的主旨。
明朝的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王國維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弄清了景與情的關係,也就大致把握了詩詞的主題。
要想盡快辨明人、事、景、物、情之間的關係,還要掌握以下常識:
一.古詩詞的結構章法
(一).詩歌。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以自然詩節為層次。近體詩則相對複雜些。
1.絕句:前兩句寫景(次),後兩句抒情(主),其中尾句即結句最重要。
2.律詩:前兩聯寫景(次),後兩聯抒情(主)。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有時都講究起承轉合。
(二)詞
1. 上片(上闕):首句渲染氣氛,主句寫景,尾句過度(次)。
2. 下片(下闕):抒情(主)。
二.古詩詞情景關係的基本特點:情景結合。
1.前後內容(即寫景與抒情)是對應一致的,如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
2.前後內容(即寫景與抒情)是相反、相對、相襯的,形成虛實相襯的關係,如樂景寫哀情等。
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景:浮雲、太陽;
事:詩人望長安而不見;
情:愁。
“浮雲蔽日”有深意,“雲”飄忽不定,與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代指皇帝天子,浮雲蔽日,使自己不得見長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統治者重用而憂愁。
辨明關係,有助於我們迅速理解詩詞內容。
-
4 # 王升傑
老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它,熟能生巧也。架上詩詞類書籍真不少,不玩手機的年代還真去讀,遇到喜歡的甚至去背,當然,也是年青時了。
古之詩詞,講究格律前,亦有傳播久遠的。如〈風〉如〈雅〉如〈頌〉如〈騷〉如〈天問〉等,如《詩經》如《古樂府》。即便盛唐之太白詩詞亦有格律無格律之別。非要“推敲”細究,詩成泣鬼神,也可也不可。朗朗上口者亦是好詩詞,如樂天居士,傳之北韓日本等,可謂通俗更遠播。晦澀難懂難解者未必易傳誦,如歐陽修之詩詞,也拜讀但難明之,當然絲毫不影響其在中國古詩詞地位,不過個人能力有限也。
詩詞之劃分現實或浪漫,也是為讀者朋友興趣章目,似今日之網路投你所好推送。其實,多數詩詞人都現實和浪漫兼有。
拋開個人文才不論,詩詞在心境裡,詩詞在實踐中。無論工農商學兵,還是東西南北中,有人的地方就有詩詞!
-
5 # 西門小愛
古詩詞鑑賞中,如何辨明關係,理解古詩詞內容?我來嘗試一下。
在古詩詞鑑賞中,一般來說,如果有詩的名字的話,大機率就是他要說的意思。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說的就是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說的憶。
有時候,什麼教授專家就是一通扯,什麼透過這個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情懷。我給你舉個例子,有一年高考,浙江捲上寫著,有一條死魚的眼睛泛起了犀利的目光。大概是這個意思,問題是透過這個景象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意思。結果,電視臺採訪作者的時候。作者說,有什麼意思,沒什麼意思,就是隨便寫寫。
再來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聽說賈島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關於用敲還是用推,想了很長時間。
實際上用推還是用敲,很明顯的。用敲。為什麼,因為你看詩名是什麼,詩名是《題李凝幽居》,說明他是去訪友。自然是用敲,相當於你去別人家要按門鈴吧。那麼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用推。
接下來再連延一下,
僧砸,那是要拆了。
僧背,那是偷出去賣了。
僧窺,那是偷看那什麼,你懂的。
僧燒,那是魯智深吃燒烤沒柴火。
於是訪友用敲非常合適!
鑑賞詩詞啊,不是詩人什麼時候做官了,什麼時候又被貶了,什麼時候吃了什麼菜,什麼時候又去做大保健了。那是歷史學家,八卦雜誌。
詩詞鑑賞,談不上什麼鑑賞。言為心聲,就是詩人要表達的心裡話發於筆端。
再給你留個問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個《就》字你要看出來三種以上意思,就算你跟孟浩然之間距離接近了。
回覆列表
可以根據詩中的寫景,意象,總體,區域性以及時間空間的關係辨別每一句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根據寫作手法切入辨別,化好承接,轉折。情與景的關係等等,只要你解讀的有理有據,不管從哪方面辨別都是對詩的一種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