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年節期間,習慣上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並釀製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每一家都要將第一臼舂出的秈米粑放少許在桃、梨等果樹上;有的地方在吃飯前先盛一小碗讓狗吃,據說是表示對狗給人世間帶來谷種的回敬。年節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裝打扮,聚集到所屬村寨的公共場所——打場,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活動,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愛情,定親結友的大好時機。男青年們常以高超的射箭技藝來贏得姑娘們的愛情,有的青年男女則以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歌聲來表達雙方的愛慕之情。一旦彼此有相愛的情意,相互則要以禮品相贈。許多男女青年就是透過這種活動定下終身的。
春節期間,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還有“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前往“春浴”的人們,都要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巖洞歇息。一般都要在溫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認為這樣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湯泉賽詩會”。屆時,附近十幾裡、幾十裡的歌手們都要聚會在這裡賽詩對歌。人們一面賽詩對歌,一面品嚐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闊時節”現已定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歡度的一個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20日。過節期間,有唱歌比賽、射弩比賽、過溜索比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
德宏、騰衝的僳僳族群眾每年農曆二月十七日過“刀杆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慄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裡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慄木杆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收穫節也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曆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穫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部分傈僳族民眾,則要在每年4月過復活節,10月過感恩節,12月過聖誕節。由於受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靠內地區的傈僳族的節日同附近的漢、彝、白、納西等民族相近。農曆正月過年,人們首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對耕牛辛勞一年的尊敬。六月過火把節,八月過中秋節[3] 。
婚姻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在形式和過程上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人口較多的村寨,習慣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修蓋窩棚,為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提供方便。男女青年到晚上可以自由到這樣的房內彈弦子、唱調子,鬧到深夜大家都圍火塘而臥。有時,這種社交活動也可在看守莊稼的窩棚裡進行。女孩子到十三四歲要行“穿裙禮”,行過穿裙禮後即可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過去通常男女在幼年時,即由父母代為訂婚,有的甚至指腹為婚。聘禮很重。姑舅表優先婚配權也很盛行。傈僳族有句俗語:“樹最大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因此,形成“有女先問舅”的習慣。今天,傈僳族男女青年婚戀自由,婚姻家庭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3] 。
喪葬
傈僳族死後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老人死後,全村停止勞動二至三天,本村寨居民及家族成員攜帶酒、肉和糧食到死者家中弔唁,並幫忙為死者洗臉、梳頭、換新衣。死者遺體停放家中一二日,長可7天。停放期間,每天要供奉3次,每次飯、肉、冷水各3碗。未埋葬前,村寨的人都要去死者家中為死者跳葬舞(“施勿登”)。
埋葬日期一般選在屬鼠、兔、蛇、猴、雞和豬日埋葬。出殯時,屍體由4個人抬,屍體放在慄樹幹上,男子9根,女子7根。兩個青年在前持刀開路,家屬送喪至半途即返回。村寨和家族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選一塊平地,挖一墳坑,四周放置木板,屍體即擱置其中,頭部在高處,側臥面向太陽出處,用土填上,不壘墳堆,有些地區受其他民族影響,有開始壘墳的。
墓排列順序,男在左,女在右,按輩次從右向左橫列,後死者亦按輩份依次向後排列。墓形是一頭高而寬、一頭低而窄的長方式,墓之大小視死者年齡老少而定。如死者是男子,埋葬時須將其生前所用砍刀、弩弓、箭包、菸袋等懸掛墓頭為隨葬品;如果是婦女,則將生前所用的織麻工具、麻布掛袋、針線、煮飯用具懸掛墓頭[3] 。
禁忌
傈僳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形成許多習俗禁忌。
例如,傈僳族婦女在懷孕後不能燒帶杈的柴,否則孩子會長兔唇;背柴不能與豬草合背,否則生孩子時會出水;不能吃黃瓜子,否則小孩身上會長花花綠綠的斑點;不能雙腳跨過拴馬的繩子,否則孩子生不出來,等等。由於傈僳族不會計算嬰兒的出生日期,很多孩子都是在田間、地旁出生的。若在家中生產,則一般由產婦的母親來接生,母親年邁或已去世的,由婆婆接生,婆婆不在,就由男方或女方家的姐姐接生。如姐姐也沒有,才在親戚中找合適的老人接生。嬰兒的胎盤被認為是最髒的,要立刻埋到1裡以外的地方。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已逐漸失去影響[3] 。
節日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年節期間,習慣上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並釀製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每一家都要將第一臼舂出的秈米粑放少許在桃、梨等果樹上;有的地方在吃飯前先盛一小碗讓狗吃,據說是表示對狗給人世間帶來谷種的回敬。年節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裝打扮,聚集到所屬村寨的公共場所——打場,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活動,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愛情,定親結友的大好時機。男青年們常以高超的射箭技藝來贏得姑娘們的愛情,有的青年男女則以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歌聲來表達雙方的愛慕之情。一旦彼此有相愛的情意,相互則要以禮品相贈。許多男女青年就是透過這種活動定下終身的。
春節期間,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還有“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前往“春浴”的人們,都要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巖洞歇息。一般都要在溫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認為這樣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湯泉賽詩會”。屆時,附近十幾裡、幾十裡的歌手們都要聚會在這裡賽詩對歌。人們一面賽詩對歌,一面品嚐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闊時節”現已定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歡度的一個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20日。過節期間,有唱歌比賽、射弩比賽、過溜索比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
德宏、騰衝的僳僳族群眾每年農曆二月十七日過“刀杆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慄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裡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慄木杆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收穫節也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曆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穫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部分傈僳族民眾,則要在每年4月過復活節,10月過感恩節,12月過聖誕節。由於受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靠內地區的傈僳族的節日同附近的漢、彝、白、納西等民族相近。農曆正月過年,人們首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對耕牛辛勞一年的尊敬。六月過火把節,八月過中秋節[3] 。
婚姻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在形式和過程上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人口較多的村寨,習慣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修蓋窩棚,為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提供方便。男女青年到晚上可以自由到這樣的房內彈弦子、唱調子,鬧到深夜大家都圍火塘而臥。有時,這種社交活動也可在看守莊稼的窩棚裡進行。女孩子到十三四歲要行“穿裙禮”,行過穿裙禮後即可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過去通常男女在幼年時,即由父母代為訂婚,有的甚至指腹為婚。聘禮很重。姑舅表優先婚配權也很盛行。傈僳族有句俗語:“樹最大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因此,形成“有女先問舅”的習慣。今天,傈僳族男女青年婚戀自由,婚姻家庭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3] 。
喪葬
傈僳族死後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老人死後,全村停止勞動二至三天,本村寨居民及家族成員攜帶酒、肉和糧食到死者家中弔唁,並幫忙為死者洗臉、梳頭、換新衣。死者遺體停放家中一二日,長可7天。停放期間,每天要供奉3次,每次飯、肉、冷水各3碗。未埋葬前,村寨的人都要去死者家中為死者跳葬舞(“施勿登”)。
埋葬日期一般選在屬鼠、兔、蛇、猴、雞和豬日埋葬。出殯時,屍體由4個人抬,屍體放在慄樹幹上,男子9根,女子7根。兩個青年在前持刀開路,家屬送喪至半途即返回。村寨和家族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選一塊平地,挖一墳坑,四周放置木板,屍體即擱置其中,頭部在高處,側臥面向太陽出處,用土填上,不壘墳堆,有些地區受其他民族影響,有開始壘墳的。
墓排列順序,男在左,女在右,按輩次從右向左橫列,後死者亦按輩份依次向後排列。墓形是一頭高而寬、一頭低而窄的長方式,墓之大小視死者年齡老少而定。如死者是男子,埋葬時須將其生前所用砍刀、弩弓、箭包、菸袋等懸掛墓頭為隨葬品;如果是婦女,則將生前所用的織麻工具、麻布掛袋、針線、煮飯用具懸掛墓頭[3] 。
禁忌
傈僳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形成許多習俗禁忌。
例如,傈僳族婦女在懷孕後不能燒帶杈的柴,否則孩子會長兔唇;背柴不能與豬草合背,否則生孩子時會出水;不能吃黃瓜子,否則小孩身上會長花花綠綠的斑點;不能雙腳跨過拴馬的繩子,否則孩子生不出來,等等。由於傈僳族不會計算嬰兒的出生日期,很多孩子都是在田間、地旁出生的。若在家中生產,則一般由產婦的母親來接生,母親年邁或已去世的,由婆婆接生,婆婆不在,就由男方或女方家的姐姐接生。如姐姐也沒有,才在親戚中找合適的老人接生。嬰兒的胎盤被認為是最髒的,要立刻埋到1裡以外的地方。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已逐漸失去影響[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