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aukg647
-
2 # 湯圓電影Vlog
恐龍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出現在大約兩億一千萬年前,最後確神奇地滅絕了。今天我們所知道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的化石得來的。恐龍的種類很多,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可以分為鳥龍類和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分為食肉類和食草類。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它們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遊的,有在陸地上爬的。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如此的龐然大物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所以叫它“震龍”。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很長的時間,直到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了。對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小天體撞擊說”, 6500萬年前的一次隕星撞擊地球導致了火山噴發和地球氣候的巨大變化,最終使恐龍在地球上滅絕;另一種是“火山大爆發說”,即火山群爆發,熔岩漿噴出,接著便是冰雪世界來臨,導致恐龍的滅絕。至於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至今還未找出答案,這將是人類心中的一個謎,讓我們去探索科學秘密吧!將來這個秘密就讓我們去解答!恐龍的自述大家好,相信你們一定對我不會感到陌生吧,我就是生活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前的史前動物——恐龍。雖然我們恐龍化石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是直到十九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過這麼一種奇特的動物。說起“恐龍”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1820年,英國一個叫曼特爾的醫師首先發現了我們牙齒的化石,知道可能是某種龐大爬行動物所有,取名“禽龍”。1841年,當時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理查·歐文爵士,才將我們正式命名為恐龍,學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從此揭開研究恐龍的熱潮。我們恐龍的種類很多,大約有900多種呢。所以我們的體形和習性相差很大。其中個子大的可達45米,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不足一米,跟一隻雞差不多。就拿食性來說,我們恐龍有溫順的素食者和兇殘的食肉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6500萬年前的地球可是由我們統治和稱霸的啊,無論天上、陸地和海里都有我們恐龍的身影。為了大家更加了解我們,我就給你們講講我們恐龍家族中比較有特點的一些恐龍吧!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恐龍和今天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一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麼樣,其實不全是如此。有一種恐龍,它的幼龍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它們列隊外出的時候,大恐龍在兩側,小恐龍在佇列中間受到保護。它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只小恐龍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大恐龍就要不辭辛勞的到處尋找食物,多辛苦啊。於是,科學家給它們取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龍。在加拿大的雷德迪爾河沿岸,有一種恐龍叫阿爾伯特龍,與一般恐龍相比,它們的身軀要小一些,但它們卻更令其他動物害怕。因為它們奔跑的速度極快,據估計,短距離內可達時速30多公里。阿爾伯特龍的可怕之處還在於它的嘴巴特別大,裡邊排滿了尖利的牙齒,能咬穿堅硬的骨頭,更不用說其他恐龍的厚皮了。另外它們的前爪像老鷹一樣非常尖銳,任何動物被它抓住都難以逃脫惡運,你們在恐龍園裡應該看到過它的樣子吧。我們恐龍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會經歷產生、繁榮和滅亡的過程,這是一個生物演化史a的必然規律。但是我們恐龍突然從地球
回覆列表
恐龍大家知道恐龍是什麼嗎?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 埃德蒙頓甲龍是頓甲龍中的一種。以下是對它的簡介:埃德蒙頓甲龍披了一身重重的釘狀和塊狀甲板,用於保護自己。在它的頭部還有一些像拚圖玩具一樣接在一起的骨板,保護著三角形的腦袋。除了這層厚厚的重甲之外,埃德蒙頓甲龍還有另外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在它身體的兩側,各長有一排很尖銳的骨質刺,使它具有伸向兩側的刺狀邊緣。當它受到攻擊的時候,它大概會匍匐在地上,以保護自己無甲板的柔軟的肚子。 翼龍,霸佔天空的恐龍。是我最喜歡的恐龍之一。翼龍(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它們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的翼是由面板、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下面是巨齒龍。巨齒龍是最早發現的恐龍,但生活的時期卻是在侏羅紀。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國牧師對它的零星骨骼進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師並不知道何種動物會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說成是“巨人”的遺骨。直到1823年又發現了同一動物的頜骨及牙齒,才由英國地質古生物學家威廉姆·巴克蘭對它作了科學的記述,命名為“巨齒龍”。 最後是劍角龍。簡介:儘管個子不大,劍角龍可不是個好惹的傢伙。這種兩足行走的食草動物來自一個不同尋常的恐龍家族:腫頭龍家族共同的特徵是都長有一塊又厚又圓的頭蓋骨。它呈半圓形,由許多小骨塊組成,蓋住了它的眼睛和後脖頸。這塊頭骨在劍角龍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是很厚,隨著小龍的逐漸長大,它也越長越厚。某些專家相信他們分別找到了雄劍角龍的頭蓋骨和雌龍的化石。他們發現有些劍角龍的頭蓋骨比另一些的厚,這些較厚的骨頭可能是雄劍角龍身上的。一隻雄劍角龍的頭蓋骨可達6釐米——足足頂得上半塊磚了。劍角龍五倍於人頭骨厚的頭蓋骨還是它對付兇猛敵人的有力武器。一隻劍角龍自衛時的樣子可真是嚇人!大多數攻擊者都經不起這麼猛的一撞,它們不是斷根肋骨就是折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