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20568044096

      魷魚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鐵元素,對骨骼發育和造血十分有益,可預防貧血。魷魚除了富含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外,還是含有大量牛黃酸的一種低熱量食品。可預緩解疲勞,恢復視力,改善肝臟功能。其所含的多肽和硒等微量元素有抗病毒、抗射線作用。中醫認為,魷魚有滋陰養胃、補虛潤膚的功能。  【吃一口魷魚真的相當於吃四十口肥肉嗎?】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肥肉的膽固醇含量比魷魚低,那是不是意味著肥肉比魷魚更健康呢?其實不然。  評價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並不能只看一種營養素。雖然肥肉的膽固醇含量低於魷魚,但肥肉並不會更健康。因為,肥肉的高能量和高脂肪對健康同樣不利。要知道,100克鮮魷魚的能量為92千卡,而同等重量的肥肉能量為632千卡;鮮魷魚的脂肪大約為1%,魷魚乾的脂肪也只有5%,但肥肉(鮮重)的脂肪高達88.6%。肥肉的能量是同等重量魷魚的7倍左右,脂肪含量也比魷魚高了幾十倍有餘,而且大多是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對心血管健康更為不利,美國心臟病協會指南建議首先要控制總脂肪和飽和脂肪的攝入[7]。同時,魷魚的蛋白質含量為17%,而肥肉只有2.4%,比肥肉高多了,魷魚對於補充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也有較大幫助。魷魚的礦物質含量,如鈣、鋅、硒等也要明顯高於肥肉。所以,總體來看,魷魚的營養價值還是優於肥肉的。  肥肉不僅脂肪含量高,而且膽固醇含量也不低。瘦肉不僅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而且膽固醇含量也更低,如每一百克鮮豬肉(瘦)的膽固醇含量是81毫克,牛肉(瘦)是58毫克,羊肉(瘦)是60毫克,雞胸肉是82毫克。因此,建議平時吃肉儘量吃瘦肉,少吃肥肉。  動物內臟中往往有非常多膽固醇。如,100克鮮重內臟的膽固醇含量:豬肝,288毫克;豬腦,2571毫克;豬脾,461毫克;豬腰子,354毫克;雞肝,476毫克,鴨肝341毫克[2]。這些內臟的膽固醇含量都遠遠高於魷魚(240毫克/100克 鮮重)。要減少膽固醇攝入,就要儘量少吃所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動物內臟更應該少吃,而不是將責任全部歸咎於魷魚。  夏天到了,吃海鮮喝啤酒成為了夜晚消遣的首選。不過,夏季溫度高,海鮮產品往往更容易滋生微生物,食用時也要注意安全。  在外優先選擇品質較好的海鮮餐廳,儘量不要在路邊小攤,路邊小攤可能海鮮的質量無法保證,食品安全風險較高。  為了減少吃海鮮引發的食品安全風險,要儘量吃新鮮的海鮮,死太久及變質海鮮不要吃;選購時,儘量選活的,有異味、死蟹、死貝等最好不要買。  在家烹調時一定要充分加熱,儘量不要生吃。海鮮容易存在寄生蟲、細菌的風險,此外各種深海魚類、蝦蟹在運輸過程中也會遭受重新汙染,細菌容易大量繁殖。海鮮中的病菌常見的有副溶血性弧菌等,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汙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菌。同時,加工及烹調時注意生熟用具分開,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汙染。  海鮮等水產品除了可能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外,還可能存在重金屬(鉛、汞等)富集的問題,為了減少這些風險,建議每次吃海鮮要適可而止,不要因為它好吃,就吃很多,一定要節制食慾,對海鮮河鮮淺嘗輒止。一般來說,每天吃海鮮不超過100克。  另外,海鮮也是一類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會升高尿酸,對於有血尿酸高和痛風問題的人,最好不要多吃;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就應該儘量避免吃海鮮。  總的來說,魷魚中的確膽固醇含量高於肥肉,但魷魚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豐富,和肥肉相比是一種營養更好的食物,只要每次不吃過多,注意食品衛生,依舊可以成為夏季的一道美味。  相關參考來源如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主播棒棒糖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