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幽靈炮彈

    二戰時,德國能過橫掃歐洲。與戰前所做的準備是分不開的。

    1934年8月,希特勒完成了對德國政權的控制。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使整個德國按照他個人的意識開始走向戰爭。德國成為了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集權國家。當時甚至提出了“希特勒就是德國、德國就是希特勒”的說法(這於希特勒極富煽動性的演說是分不開的)。

    軍事上,1933—1939年僅僅6年時間,德國的軍費開支直線上升增加了近9倍,由19億馬克增漲到了可怕的到184億馬克。軍隊規模更是呈幾何倍數增漲。陸軍由10萬人增加到370萬人,成為歐洲第一陸軍,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空軍從無到有,達37.3萬人,戰鬥機4,093架,成為世界第一大空軍,比英、美、波三國的戰鬥機總數還要多。海軍艦艦艇數量由33艘猛增到107艘。

    希特勒為了發展軍備,大幅度的降低民眾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制度。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速度不僅超過美、英、法等國,而且在全球工業總產值排名中,德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1939年時,德國的軍火生產量已是美、英兩國總和的2倍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這一切都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所以在二戰初、中期德國能夠橫掃整個歐洲和蘇聯不是沒有道理的。

  • 2 # 觀察哨

      德華人最大的政治準備,就是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然,德國為什麼願意簽訂一個看上去有些丟人的條約,原因無外乎幾點。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德華人當時為發動戰爭進行準備活動時遇到的困難。德國是一個歐洲中部的大國,他的人口所能提供的兵源是足夠的,而且德國的經濟發達能夠為德國作戰提供足夠的物資支援。但是,生產這些戰略物資的原料卻非德國所產(除了魯爾地區的煤和部分鐵礦石)。他生產武器所需鋼材的鐵砂來自瑞典,供應它機械化部隊行動所需的石油來自蘇聯和羅馬尼亞。瑞典和德國的關係十分密切,加上兩國之間有著便利的陸路和水上運輸交通線。所以,德國對鐵礦砂的需求是能夠滿足並能夠保障的。但是,石油則不一樣。羅馬尼亞所提供的石油數量並不多,而且羅馬尼亞的石油產區正好靠近蘇聯的國境。這些地方正是蘇聯希望得到的勢力範圍,蘇聯有可能隨時會對這些地方發動侵略。由此可見,這處石油供給地也保證不能正常的運輸和生產。德國的石油命脈被蘇聯人牢牢的掌握著。德華人想使石油的供給得到保障就必須讓蘇聯人滿意,並消除蘇聯對德國的敵意和恐懼感。德華人只能與蘇聯簽定那個有些丟面子的互不侵犯條約及其密約。當然,蘇聯在最後也向德國作出了讓步,蘇聯不再對羅馬尼亞的石油產區作出領土要求。一個條約可以使德國的石油正常化,德華人又何樂不為呢。

      其次,就是面對戰爭德華人的戰略考慮。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一下當時德華人所面臨的戰略環境。德國面臨兩大敵人,一方是以英法為主的所謂西方世界,另一方則是蘇聯。德國要想消滅兩大敵人就必須對他們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德國必須選擇一方作為暫時和平相處的“盟友”。德國選擇了蘇聯,他的戰略考慮應該是這樣的。德國從地緣政治上來考慮是一個傳統上的西歐國家。它的戰略重點或者說是它的戰略核心問題都在歐洲的西部。將戰略重點放在西部不僅符合德華人的政治觀念,更可以極大的調動起人民的復仇精神,使德國全國走上戰爭的軌道。另一方面考慮西歐的氣候環境與德國的極為相似,所以進攻西歐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因為水土不服等原因造成的戰鬥力下降、非戰鬥減員等嚴重影響士氣的事情發生。又加上西歐的絕大多數屬於平原地帶交通十分便利,國土面積相對來說狹小,戰略縱深保護不夠,很適合德國的機械化部隊的展開與進攻,可以更好的發揮德國軍隊的優勢和閃擊戰的戰術。反觀蘇聯,氣候環境相當惡劣,尤其是俄國的冬天,那可以稱得上是蘇聯的一道天然屏障。蘇聯的國土面積僅在歐洲部分便很龐大了,不僅戰略縱深的保護相當好,更要求德國投入的兵力要大大增加。又加上蘇聯的地理條件和交通條件都對裝甲部隊的展開和進攻不利。正是因為這些,德國應該將戰爭的矛頭首先指向西方,放棄首先攻擊蘇聯是明智的。所以為了穩住蘇聯,有必要簽定一個對蘇聯有利的和約,使蘇聯人消除戒心。

      第三,德國是在對蘇聯和英法的軍事力量作出評估後,為了選擇獲勝而作出的選擇。德國的戰爭目的是稱霸整個歐洲和世界。那麼可以阻擋它這一計劃的就只有英法美和蘇聯這兩股分別居於東西不同方位的軍事力量。為了取得最佳的攻擊效果,德國必須遵循戰略原則上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或敵對方的弱勢力量。那麼比較東西兩股軍事力量的實力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以英法為首的一方的力量是處於絕對劣勢的。英法,加上比利時和荷蘭的全部陸軍僅有125個師的兵力,而德國在西線的兵力部署就達126個師。而且,德國的盟友和僕從國還能夠提供大約100個師的兵力。當然這些不包括那些適齡的和預備役的青年。從兵力部署和兵力資源方面來看德國在西線佔有壓倒性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在東線是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蘇聯人的軍隊數量要遠遠大於德國。蘇聯人僅在邊境地區就部署了大約200——300萬或者更多的的軍隊,而且蘇聯國內大約有1200萬適齡的青年人可以參軍。而法國這個人口近5000萬的國家只能動員45個師的部隊,英國也只能動員26個師的部隊。綜合對西方和蘇聯的比較軍事實力,德華人會很明白他們應該怎麼做。如果首先進攻西方的英法所付出的代價、人力和物力是較小的;進攻蘇聯的話,僅從兵力上就明顯不夠,而且付出的代價是會高於向西用兵的代價的。所以德國選擇了暫時與蘇聯通好,全力向西的戰略方針。那麼就不得不和蘇聯簽定那個互不侵犯條約。

      德華人經過全面的衡量和思考之後,找出了他們稱霸的一條捷徑,那麼他們就會堅定的走下去。當然,為使這條捷徑可以少一些阻力,失去一些利益也是必要的。所以,德華人選擇了與蘇聯的“和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蟬脫殼三十一六計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