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基金大作手
-
2 # 被遺忘的人才
在中化文明中,唐詩宋詞是非常有名的一種文化,其中詩短小精煉,可以用幾十個字就表達出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或是心情,讓讀者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詩為什麼成為唐朝的代表文體呢,為什麼不是唐詞宋詩呢?要知道整個唐朝的詩人有名字的就有兩千三百多人,做了將近五萬首詩,比之前歷朝歷代所做詩的總和還要高出兩倍到三倍!這與當時唐朝的社會背景有關。
1. 唐朝對文化發展保持開放的態度,因為李家並非漢人而是鮮卑族的後裔,所以思想上相比漢人要開放,這就為詩的創作奠定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2. 唐朝沿襲了隋朝的“科舉制”選拔人才,而且在考試內容就有如何作詩,這是因為皇帝本人喜愛詩,這也自然成為百姓追逐的文化熱點。
3. 唐朝詩是在前朝基礎上,積累經驗與長處,揚長避短,並加以發展。
4. 唐朝初期有李白、杜甫中華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起到了明星效應,為唐詩的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
5. 唐朝與周邊國家交流頻繁,經濟文化都受其他少數民族政權文化的影響,詩人受到了很多藝術薰陶,有了創作了源泉。
-
3 # 烏蘭大俠
唐朝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定海神針,因為有了唐詩的怒放,中國文壇才不寂寞!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隋朝實現了短暫大一統,戰後的文化底蘊厚積薄發,到唐朝已呈噴薄之勢,因為安居樂業,才有閒情逸致吟詩弄月,因為有了閒情雅緻,才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繾綣,因為有了民生富足,才有李杜這樣放浪形骸的詩人浪跡江湖,而不必為稻梁謀!
還有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多元性,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有胡族血統,所以唐朝是中國跟中東乃至全世界對話的高峰期,這才造就了詩詞選題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厚重!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應運而生! 失意的張繼臥觀寒山楓火! 李杜緊隨其後,白居易橫空出世! 正是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的大融合,才造就了大唐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才有知章騎馬似乘船、李白斗酒詩百篇,那時的詩人是囂張的,甚至是無法無天的,這與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狂狼是有本質區別的,有史可考,嵇康、阮籍經常吃鐘乳石,產生幻覺才有的文學靈感,類似於嗑藥,而大唐的詩人卻是身處盛世,滿眼聲色犬馬、歌舞昇平,才油然而生的才學,這是千年難遇的高智商、低情商人群的風雲際會,相當於把一本字典扔到黑洞裡變成一本書!
感謝大唐,感謝李白,感謝白居易,因為有了唐詩,大唐才了不起!才不朽!
若論唐詩,誰為第一,很難定論,有文學家評論說是“清時明月漢時關”為千古第一名句,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小夥伴心裡有一千個詩神! 餘以為最佳者,不勝列舉,難以斷論,從寫人來說,唐詩之首當為“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從寫景來說,當為“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從寫心來說,當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從寫情來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從格律對賬來說,杜甫《登高》當仁不讓,從人命關天來說,當屬“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害死了劉希夷…… 太多了,文學功底有限,一時竟無言以對。我早期喜歡李白,那時20多歲的年紀,常常以為自己可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中年更喜杜甫的厚重、深沉! 我要給我閨女講唐詩三百首了,再見!
回覆列表
第一,在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發展、變革的推動。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與政治的發展、變革,促使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為詩歌創作開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的廣度與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封建經濟、政治的變革,把地主階級內部與門閥世族相對立的庶族寒門集團推上了歷史舞臺,他們成為唐代政治生活中最活躍的力量,同時也是唐詩的主要作者。社會變革還促成唐代物質生產的高度發達和國力的強盛,不僅為詩人的學習和寫作提供了比較安定的環境,也有助於激發詩情。
第二,與唐代社會思想比較解放也有密切聯絡。唐代詩人正處在封建歷史發展蓬勃向上的高峰時期,其中大多數人又屬於正在興起的庶族地主階層,因而對生活抱有較為積極、樂觀的態度。這種奮發昂揚的精神狀態,發而為詩歌,就產生了唐詩(尤其是盛唐詩歌)中普遍洋溢著的浪漫氣息。唐代社會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但經過社會變革,舊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新的矛盾尚未達到無法調和的程度,因而當時的知識分子比較敢於正視現實,致力於揭露社會的弊病以療救社會,從而形成了唐詩發展中強有力的寫實傳統。同時,當時的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抱有一定的信心,又需要協調矛盾以利於長治久安,所以在意識形態方面採取比較開明的政策。這對於解除人們的思想束縛,促進詩歌創作的自由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三,唐詩的興盛,也是唐代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產物。唐以前,門閥世族壟斷文化,文學創作幾乎成了少數特權者手中消遣的工具。唐以後,這種局面打破了,一般寒素家庭出身計程車人都走上讀書應舉的道路,甚至更下層的群眾也多少有點接觸文化的機會。這必然會給詩歌創作帶來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種文藝樣式的充分發展,也給予詩歌以多方面的影響。如王維的山水詩被稱作“詩中有畫”。至於唐代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統治者的倡導文學,這本身就是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一個標誌,當然又會反作用於詩歌創作。
第四,唐詩的巨大成就,又是唐代詩人多方面地批判繼承文學遺產,推陳出新的結果。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從《詩經》開始到唐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如《詩經》的寫實傳統、《楚辭》的浪漫氣息、漢魏古詩的“風骨”……無一不為唐詩所充分吸收。但唐詩對待文學遺產,並非無批判地兼收幷蓄,而是有所選擇,有所揚棄。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提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一方面要反對“偽體”,一方面要廣泛學習,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這也是唐詩能夠跨越傳統、大大向前發展一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