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的小烏龜

    我們春節一般過完正月十五就算過完了。

    華人把春節看做一年最重大的節日,不管是在天涯還是海北,都要趕著回家過年,回家和家人團聚,所以才有地球上每年一度人口大遷移——春運。

    那麼華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春節的呢?

    春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農曆新年,一般有華人聚集的地方都會過春節。春節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則叫“元旦”或“元日”。

    過年究竟從何起源有多種傳說,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初的祭祀祭祖活動。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為了與西方接軌,決定採用西曆(陽曆)紀年。為了區分西曆與中國傳統農曆新年,將西曆的1月1日確定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也就是說,中國正式使用春節是在民國時期。

    過年我們都要幹些啥?

    中國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這首中國民謠形象地描述了華人在春節過年期間要做的事情,不過各地區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春節為何要這樣過:

    1、祭灶神

    祭灶神的時間一般在二十三或二十四,不同的地區有差異。那我們為什麼要祭灶神呢?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作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2、打掃房屋

    每年過年之前,我們都要收拾屋子,用掃把掃除一年來沉積的灰塵、蛛網等,這又叫除舊佈新,過年了嘛,要將一年來的晦氣和黴運掃走,來年才能有好運。

    3、準備過年期間要吃的食物

    小的時候,每到過年前的一週到過年這段時間,媽媽都要磨豆子做豆腐、蒸饅頭、割豬肉、殺雞、宰魚等,為過年期間準備豐盛美味的食物。所以,小的時候平時都盼著早點過年,因為平時吃不到這麼多好吃的,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可以開葷。

    4、上墳

    上墳實際上就是祭祖,在我們老家一般在除夕當天的早上,準備豐盛的食物,雞魚是必不可少的,然後聯絡整個家族的男人,一起浩浩蕩蕩的去家族的墓地進行祭奠祖先。畢竟過年了嘛,仙人也是要過年的。

    5、貼花紙

    貼花紙又叫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小的時候春聯都是自己買了紅紙來寫,門神一般買楊家埠木板年畫來貼,現在印刷水平提高了,一般都是買現成了印刷品了。貼花紙一般在除夕當天的上午或中午,也就是祭祖回來之後就可以貼了,當然貼花紙不要忘了打一鍋漿糊。

    6、團圓飯

    團圓飯又叫年夜飯,就是身在各地的親人在這一天回到家裡,大家圍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夜飯和濃厚的親情,可以拉家常,聊人生,喝酒划拳,只要你願意都可以。

    7、包餃子

    北方過年多吃餃子,南方過年多吃湯圓。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8、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9、拜年

    拜年是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有早年、晚年之分。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 。

    10、放鞭炮

    以前過年的時候透過燃燒竹子發出噼裡啪啦的炸響,所以叫爆竹,有火藥以後才鞭炮。古人過年放爆竹有驅瘟神惡鬼之願望,現在放鞭炮主要是圖個熱鬧。

  • 2 # Alen150402603

    我們從初一過到初六,初一在自己家裡吃吃喝喝聊聊家常,初二到初六開始去親戚家拜年,收各種紅包,也發各種面額的紅包出去,打打牌喝喝小酒吹吹,可好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聖節法師什麼時候最貴,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