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rana2401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原來的印象對於這首詩我原來的印象,是春天,晚起,有鳥,有花,昨晚還有雨。不過至於它的好處,其實我是不明白的。我知道它朗朗上口,知道它用字簡單好讀,知道它點了很多春天特有的事物,但我想僅僅這些因素應該不足以使其流傳千古;要論意象意境,它也並沒有帶給我很多畫面外的想象空間。 實際上,我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更多的就只是因為小時候就熟讀了而已。這次我仔細揣摩了下,有了些新的認識,記錄如下。 重新解讀“夜來風雨聲“是突破口。本詩寫的是春天早上睡醒那一刻的所聽所想。而如果昨夜有風有雨,則想必睡得很好 ---- 春天意味著不冷不熱,有雨的話應該還有點微涼,也有白噪音,有風意味著不悶。所以再看“春眠不覺曉”,並不僅僅是因為春天,而且是因為昨晚的春雨。而“不覺曉“三字也變得有言外之意:睡得好精神就好,下文再聽鳥叫聲,感受會更樂觀到位。 以春雨來說,一般早上雨也就停了。“處處”兩字修飾的實際上是鳥啼聲,“處處聞啼鳥”實際上是“聞處處啼鳥”。鳥啼必定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此起彼落的。早上是涼的,亮的,空氣是潤的,鳥叫聲是此起彼伏的 ---- 再加上孟浩然是隱居山林村落的,則此處可以聯想到一個非常清幽的環境了。 聽到鳥聲,有個感受後,馬上又想起昨晚下雨了 ---- “夜來”兩字恐怕還暗示作者半夜聽雨了(半夜聽雨的舒適感請自行聯想)---- 馬上又聯想到落花。落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則,問落花多少的前提是花本身要多,如此則自帶春意;二則則說是作者惜春。可惜我從來不能感受“惜春”,所以我沒有共鳴。不過我是相信這個“花落知多少”應該不僅僅是說“花多有春意”的,因為那太簡單了。 總結這二十個字,其實是抓一個瞬間的微妙感受,且寫得富有動態感。我向來認為一首詩,一幅畫,如果能把一個動態描繪得生動到位,則這個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已經非常高了。從這個角度出發,至少這次,我對這首《春曉》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場是受到“從眾”心態的驅動的,但為什麼市場中永遠只有小部分人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