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學名句
-
2 # 零識店
本詩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客居巴蜀之時,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的主旨,是表達自己的旅愁,抒發自己的思歸之情。
從詩的題目《山中》來看,此詩應該是詩人身在山中,根據所見,有感而發自然而然寫下的。那麼詩人在山中,都看到了什麼?
先看第一句“長江悲已滯”,這句點明瞭詩人看到了長江。由於詩人在山中,所以長江只能是遠眺到的。那近看本來是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遠眺起來,彷彿是靜止不動,像滯流了一樣。為什麼會滯流?詩人給出了一個“悲”字做理由,長江因悲而滯流!可是,長江會悲嗎?
且看第二句“萬里念將歸”,長江悲的理由,這句給出瞭解答。其實不是長江會悲,而是詩人自己離家萬里,思歸不得,自己內心悲切,不由得寄悲情與景,眼中一切景皆成悲景!唉,我悲不得歸,那長江都悲得不再流動了!
第三、四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長江是遠眺到的,詩人在此又拉回了視線,由江到山,正逢寒秋,看見的是山山風吹黃葉飄,一幅蕭索的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本來已經思歸不得,長江同悲了,又目睹著群山枯索黃葉飄飛的秋景,難免更添愁思!
唉,想來王勃才氣幹雲,卻被廢斥巴蜀,滿腹才華空無用,思歸,想歸的除了那溫暖的家,更應該有廟堂之高吧?
-
3 # 漸行漸無蹤
山中
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第一句用擬人手法,表達作者悲傷之情!羈留甚久,悲於長江,故江水也因之不暢!
第二句直抒胸臆,一個“念”字,體現王勃思歸未歸的思鄉之痛!
第三,四句用深秋的景色(秋風,黃葉)進一步烘托悲和唸的心情!
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意境。首句長江悲已滯,即景起興,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這悲傷竟使江水為之停滯,可見悲之切,之濃!萬里念將歸。點明身在他鄉,將歸未歸,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只能憑添愁緒。詩人在山中望見了秋風蕭瑟,黃葉飄零,沒有一個直接表露情感的字眼,但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
4 # 歷史有妖氣
《山中》是王勃在22歲時寫於被貶巴蜀期間的五言絕句,全詩格調淒涼,充斥著遊子思鄉的悲嘆與秋寒鬱悶的蕭索,與他“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開大闔之筆相去迥異。全詩如下: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長江也為我滯留巴蜀不能北歸的苦悶所悲傷,千山萬水,遙遙無期,萬里之路即使再想歸鄉,也是一廂情願、不可實現的奢夢。長江滾滾襯托遊子心境,如盛唐“詩聖”杜甫《成都府》中也有“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之句。江水滔滔,人渺小而無助,任時光匆匆,卻無法逆轉此身遭際。蒼茫悲愴的情景渲染,令詩人羈旅異鄉的抑鬱凸顯盡致。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我已淪落至此,更奈何當下正是天黑風急的秋山垂暮之時,眼見那滿山滿山的黃葉凋零紛飛,一腔愁怨,又從何排解呢!南宋文學家沈義父於《樂府指迷》裡評此句雲:“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認為這句收尾甚妙,言有盡而意無窮,以景作結,似更有千絲萬縷之思縹緲字外。
正如《唐詩箋註》對此詩的概括——“上二句悲路遠,下二句傷時晚,分兩層寫,更覺縈紆”,“縈紆”於胸,促化了詩人少年心性的失意落寞,使人讀來宛若身臨那時的秋風中,與22歲的王勃一併看暮色回還、一併聽長江浪盡。
-
5 # 山中月2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王勃這首《山中》作於漫遊巴蜀期間。秋遊巴蜀山川為何悲從中來?是因為年輕詩人已被逐出王府。為何被逐?是因為一篇戲《檄英王雞》文而觸怒了唐高宗。與高宗何干?是檄文“挑撥”了李氏諸王間的關糸。本來是“戲文”而已,高宗卻硬扣上了“挑撥”的大帽子。這就是王勃被逐的前因後果。四句詩二十字如此簡短卻能借物(景)抒情,確實不易。
“長江悲已滯”,長江,千百年來大自然中的一條河流而已,“悲”從何來?江水滾滾奔騰不息東入海,“滯”又從何說起?原來詩人心中悲慨,登山遙望長江,猶聞江水轟鳴如悲泣之聲。又因悲泣而凝滯不前。人們常說“觸景生情,情由景生”,而此時眼前的景物卻是隨著詩人的心情或悲或憂而存在一樣。“萬里念將歸”,“念”什麼,“歸”何處?詩人沒有說,或許是思念萬里之遙的故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歸去又有何用?詩人六歲能文,十四歲便入沛王府,不過數年時間又被逐出王府。有詩名而無功名,想歸卻又怕歸。這就是詩人當時矛盾的心理。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此二句承接上句之意,道出念而怕歸的緣由。“況屬”,表示進一層的意思。晚秋風涼黃葉飛,宦遊卻無好心情。詩人想起鬱鬱蔥蔥的青山眼下已是黃葉紛飛,黃葉飄盡寒山將臨,悲秋的愁緒或遠或近或濃或談都會縈繞於心。是悲愁個人時運不佳還是國運不昌,詩中沒說。只有靠讀者去細品填補,尋找合理的答案。
-
6 # 老馬識途183228897
瞭解此詩,重點要參透‘’念將歸‘’。將歸者,該歸也,再若不歸,歸不成矣!白話翻譯過來,應該是:該走了,該走了,再不走,來不及了!作者為什麼如此急迫呢?因為作者看到,過了夏天,長江流水日見減少,入秋以來,漸呈‘’滯‘’狀,若再不動身,深秋黃葉之時,江水停留(誇張),歸不得矣!
-
7 # 大先生的故紙堆
獨在異鄉為異客,王勃望著巴蜀的山山水水,思念的卻是故鄉的情情景景,寥寥二十個字,讀起來有彷彿看到的是一根衰敗的枯枝,悲涼且又有些許渾壯。
首句“長江悲已滯”,詩人在蜀山上遙望長江,蜿蜒東去,觸景生情,獨處異鄉悲思油然而生。這個“滯”並不是在王勃的詩中第一次出現了,他在《別人四首》之四中就有“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表達,而真是這個“滯”帶出了詩人內心的失望與悲涼。
本來,望著滾滾長江東逝水,應該被那種奇異的自然壯美之境所折服與感嘆,可詩人偏偏用了一個停滯不前的“滯”,足見他當時的人生境遇。
面對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洪流,杜甫在《成都府》詩中感慨“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
謝脁也有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王勃面對生命長河的思索,真是有些匪夷所思和特立獨行。最後,詩人也是溺水而亡。這不禁讓我們嘆息命運的捉弄與巧合。
第二句“萬里念將歸”則是直抒胸臆。宋玉在《九辯》裡有“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的詞句,不知道王勃是否就是借用了這個典故。
有人說,宋玉的“送將歸”,一是送別將歸之人,再者是送別將盡之歲。不知道王勃在《山中》裡所指何事。但是,詩無達詁,只要我們能感悟到詩句中停滯的“悲”與歸鄉的“念”,便足矣。
王勃不虧為“初唐四傑”,他沒有把自己的悲傷完全展現在整詩當中,雖然三四句,他又把自己的心緒收回到當下,“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但是這高風也象徵著秋涼,山葉雖紅卻也是預示著衰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內心的蕭瑟、淒涼正是與肅殺的秋景相渾融。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此詩道:“寄興高遠,情景俱足。”
回覆列表
唐朝·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除了在描寫景色中寄寓主觀感情以宣洩懷抱這種手法以外,抒情短詩的一種常用技巧是直抒胸臆,也就是把心中所想,用藝術語言直接明白地傾吐出來。像王勃這首《山中》的第一、二句就是分別用了這兩種手法。
第一句是主觀化地寫景:“長江悲已滯”。長江不會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詩人;長江日夜奔流不息,並無半點停滯,認為它滯重不暢的也是詩人。詩人為什麼會有此感覺?第二句就清楚地說了出來:“萬里念將歸”。原來,他遠離家鄉滯留於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萬里”狀離家之遠,“念將歸”是借用宋玉《九辯》中“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中的成語,表明自己的處境。“將歸”即將歸去之人。作者渴望歸去,可是一時不能實現,思想(即“念”)起來,好不傷感,於是有了“長江悲已滯”的獨特感覺。
以下兩句是深入一層揭示心理。“況屬”正是表達了漢語中推進的語氣。詩人思歸心切,已經感到十分焦急,何況又正值暮秋。“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好一片蕭瑟零落的景色,怎能不引起詩人內心情感的劇烈翻騰?他或許會想到自己天涯宦遊猶如飄零的黃葉,或許會想到秋盡冬至家中正在為自己準備寒衣,當然他更會想到家鄉的秋光,家鄉的親人朋友,等等等等。可是這一切,詩中都沒有說,也沒有必要去說,詩人要傳達的只是一種遊子思鄉的情緒,至於具體內容,讀者們儘可按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填充補足。
抒情詩的妙用正在這裡,它所吟詠所揭示的常常是超越了具體事實而為人所共有的某些情感,因此它的涵蓋面就不僅僅是某個特定時代,某種特定人群,它可以超越時間、國度、文化圈而引起更多人們的同感和共鳴。真正的詩人總是不僅抒洩一己的悲歡,而是充當人類美好情感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