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虛偽這麼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操守,或是迫於無奈,或是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等現實問題。
古代講“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皇帝是大臣的老闆,他給他們發俸祿,帶給他們做官的榮耀,大臣們就要為皇帝做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買賣關係。
不管這個皇帝個人是明君還是昏君,大臣拿多少俸祿,按理就要做多少事情。
碰到好的皇帝,大家一起做事,其樂融融;碰到昏君,只要你拿他的工資,就要幹一天的活;而且古代還講究“文死諫,武死戰”,糾正皇帝的錯誤,讓他的政策走向利國利民的正道上來,也是大臣們的職責。
在一個比較開放、比較健全的朝代,真正的大臣並不認為天下是某個皇帝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忠於國比忠於君更大,就像孟子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雖然實際上君就是天下,但比較有操守的大臣還是堅持孟子的理想為自己的理想,站在昏君的朝堂上做利國利民的事情,不讓事情變得更壞,這叫忍辱負重。
說一個人是奸臣,必定是掌握大權,能否影響皇帝的,不然他沒資格被稱為奸臣。奸臣能掌握大權,朝堂的大臣做很多事就不得不透過他,不得不與他共事,這沒辦法。
你跟他對著幹,他便會視你為眼中釘,讓你什麼事都做不成,還會給自己的權位和人身安全帶來麻煩。你不贊成他,還要與他共事,這叫不得已,不能算是同流。
同流就是要與他一起幹壞事,幹一些禍國殃民的事情。一旦跟奸臣同流,這樣的大臣,就不可能是忠臣,哪怕是被迫的,考慮的也不會是國家利益,而是個人的榮華富貴了;主動同流,沆瀣一氣的,那更是奸邪小人了,這已經不是虛偽這樣的詞能概括的了。
不是虛偽這麼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操守,或是迫於無奈,或是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等現實問題。
古代講“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皇帝是大臣的老闆,他給他們發俸祿,帶給他們做官的榮耀,大臣們就要為皇帝做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買賣關係。
不管這個皇帝個人是明君還是昏君,大臣拿多少俸祿,按理就要做多少事情。
碰到好的皇帝,大家一起做事,其樂融融;碰到昏君,只要你拿他的工資,就要幹一天的活;而且古代還講究“文死諫,武死戰”,糾正皇帝的錯誤,讓他的政策走向利國利民的正道上來,也是大臣們的職責。
在一個比較開放、比較健全的朝代,真正的大臣並不認為天下是某個皇帝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忠於國比忠於君更大,就像孟子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雖然實際上君就是天下,但比較有操守的大臣還是堅持孟子的理想為自己的理想,站在昏君的朝堂上做利國利民的事情,不讓事情變得更壞,這叫忍辱負重。
說一個人是奸臣,必定是掌握大權,能否影響皇帝的,不然他沒資格被稱為奸臣。奸臣能掌握大權,朝堂的大臣做很多事就不得不透過他,不得不與他共事,這沒辦法。
你跟他對著幹,他便會視你為眼中釘,讓你什麼事都做不成,還會給自己的權位和人身安全帶來麻煩。你不贊成他,還要與他共事,這叫不得已,不能算是同流。
同流就是要與他一起幹壞事,幹一些禍國殃民的事情。一旦跟奸臣同流,這樣的大臣,就不可能是忠臣,哪怕是被迫的,考慮的也不會是國家利益,而是個人的榮華富貴了;主動同流,沆瀣一氣的,那更是奸邪小人了,這已經不是虛偽這樣的詞能概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