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76659237040

    浩然正氣不是憑空而來,需要長期積累,需要靜心修養,是由平時積累義而產生的。集義養氣,要持之以恆,做每一件事都合乎義。這樣才能養成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 2 # 好玩的國學

    浩然之氣是孟子的天才的發明。

    浩然之氣是華人道德修養的一種崇高的境界。通俗地說,浩然之氣就是人的心中,存在的一種至剛至強至遠至大的一種精神狀態,它的外在表現是,一個人堅持獨立的人格,不人云亦云,堅持頑強不屈的氣節,不為外界的壓力和誘惑所屈服,堅持光明磊落的精神,不自私不自利,一切以道義為準繩。

    用孟子的說法,一個人只有達到了大丈夫的境界,才會在心中充滿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也是孟子關於道德修養境界的核心學說,是孟子關於道德修養的一種崇高的境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可貴的品質。

    修身立德之道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一生勸人向善,人該如何向善?首先是“居仁由義”,人要真誠地活著,應該把行仁義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其次,人要“存心養性”,保護好心中的善端。第三要“先立乎其大”,第四是“心無愧怍”。第五是“捨生取義”。人生所有的取捨只能基於一種法則——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當,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第六是“反求諸己”。最後,孟子提出了“養浩然之氣”的最高境界。一個人身上有了“浩然之氣”,就能夠成為大丈夫君子和聖人,成就最高人格境界。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大丈夫、君子或者是聖人,成就最高的理想的人格境界,那要進行道德上的修煉,只有達到了胸中充滿了浩然之氣,才能實現這樣的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在心中充滿浩然之氣呢?

    這個問題是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提出來的。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問孟子擅長哪個方面,孟子回答說,自己善於養護浩然之氣。於是孟子就解釋了什麼是浩然之氣。

    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和義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麼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透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什麼是義,是因為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義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不長而拔起它們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疲累之極啊,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裡去看,禾苗都乾枯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不給作物除草的人;幫助莊稼生長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從孟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首先,養浩然之氣,需要內心無愧。心中無愧則胸懷坦蕩生活如光風霽月般美好,心中有愧則心中有鬼行走坐臥寢食難安,這就是良心本心對人的行為的獎賞與懲罰。孟子認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心中充溢著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但“浩然之氣”就像純淨的雪孩子,遇到不道德的事情,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浩然之氣”是人內心最光明磊落宏大剛正的心理狀態,“浩然之氣”要用仁義去培養,最大的敵人就是心有愧怍,一旦人在良心上有了虧欠,就會變得軟弱無力直到消失殆盡。所以要培養“浩然之氣”,就不能違背良心本心,做有虧於良心的事情。換句話說,“心無愧怍”是培養“浩然之氣”的前提。

    第二,要持之以恆,一直堅持下去。而不能一天打魚三天曬網。這樣養不出浩然之氣。

    第三,要堅持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

    第四,一切都要靠自己,禍福均由自取。

    孟子的道德修養論,從“存心養性”開始,到自覺自願地“居仁由義”,再到返回內心的“反求諸己”,最後體察並聽從道德命令從而讓自己“心無愧怍”,都是要求人們,沿著挺立獨立人格和道德主體性的道路,做一個道德上完美的人。正是因為如此,人才有成為堯舜的可能。

    在孟子的人生哲學中,自我是生命和道德的主宰,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切都由自我決定。南宋著名哲學家陸九淵,把孟子的道德哲學概括為一個“自”字,可謂與孟子“心有慼慼焉”。陸九淵說,“暴謂之自暴,棄謂之自棄,侮謂之自侮,反謂之自反,得謂之自得,聖賢道一個自字煞好”。人都是自我殘害自我放棄,都是自取其辱,得與失都是自我的選擇。可見,禍福均由自取,人生的坦然與紛擾,無不與自我選擇有關,而如何選擇人生道路,其實很簡單,只需要返回內心傾聽良心本心的聲音,按照道德律令去做,就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油標準標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