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自律,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一套修身養性的方法,指每時每刻思考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透過反省檢查出自己行為思想的問題並克服去掉自己的壞毛病。
綜上所述:慎獨自律是按照既有的要求在一個人的時候嚴格要求自我,省察克治是透過對自己的思想及行為進行自省而發現問題並整治。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之慎獨另解: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錄的孔門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說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後漸漸流為學問之說,離其真意甚遠了。
其中“君子”和“慎獨”兩個概念,與原意大相徑庭,是理解原意的關鍵。《中庸》裡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獨,指的是謹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獨特的見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生起心念的那個能力,凡是生命可以離開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道。(每個人從不間斷的思維作用、心念活動,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生起思維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來修行的人,對自己不能耳聞目睹的事物,應該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懼的恭敬態度。雖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侷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還是能夠在最隱秘的地方和最細微之處,感知到普通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修行人應該謹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獲得的)獨有的知見。
不是。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自律,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一套修身養性的方法,指每時每刻思考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透過反省檢查出自己行為思想的問題並克服去掉自己的壞毛病。
綜上所述:慎獨自律是按照既有的要求在一個人的時候嚴格要求自我,省察克治是透過對自己的思想及行為進行自省而發現問題並整治。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之慎獨另解: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錄的孔門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說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後漸漸流為學問之說,離其真意甚遠了。
其中“君子”和“慎獨”兩個概念,與原意大相徑庭,是理解原意的關鍵。《中庸》裡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獨,指的是謹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獨特的見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生起心念的那個能力,凡是生命可以離開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道。(每個人從不間斷的思維作用、心念活動,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生起思維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來修行的人,對自己不能耳聞目睹的事物,應該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懼的恭敬態度。雖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侷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還是能夠在最隱秘的地方和最細微之處,感知到普通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修行人應該謹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獲得的)獨有的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