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美食官方賬號
-
2 # 豆製品從業者
茶樹菇的烹製特點及菜品有哪些?
閱讀前點“關注”,每天學一種零膽固醇、零乳糖、植物纖維豐富,更適合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人群飲用的植物酸奶。
茶樹菇是已知的三百多種食用菌中比較高檔的一種。鮮脆的菌柄是它的特點,在烹飪中有一定提鮮作用。
咱們一起從具體菜式來分享茶樹菇的魅力吧。
香炒茶樹菇準備:茶樹菇半斤,素肉片半斤,青椒、紅椒、醬油、料酒、食鹽、味精各適量。
步驟:
1、將茶樹菇用溫水泡發,去掉尾部清洗乾淨切成片。青椒、紅椒清洗乾淨後切成圈。素肉片泡發後撒少量食鹽醃製。
2、炒鍋置火上,放入植物油,將素肉片滑炒收水乾燥後撈出備用。鍋內留少許油燒熱放入茶樹菇、素肉片。
3、撒入醬油、料酒翻炒均勻後倒入青椒、紅椒,翻炒至斷生,撒上食鹽、味精,入味後出鍋裝盤。
茶樹菇炒素牛肉準備:茶樹菇3兩,素牛肉片半斤,豆豉1兩,青椒、紅椒、食鹽各適量。
步驟:
1、將茶樹菇用溫水泡發,去掉尾部清洗乾淨切成片。青椒、紅椒去籽清洗乾淨後切成絲。素牛肉改刀切成片。
2、炒鍋置火上,放入植物油,倒入青椒絲、紅椒絲、豆豉爆炒出香味,放入茶樹菇、素牛肉片翻炒。
3、炒勻入味後撒上食鹽,炒熟後出鍋裝盤。
香乾茶樹菇準備:茶樹菇半斤,香乾4兩,蒜薹3兩,洋蔥2兩。幹辣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步驟:
1、將茶樹菇用溫水泡發,去掉尾部清洗乾淨切成片。蒜薹洗淨切成段。洋蔥去皮清洗乾淨切成長條。香乾切成粗絲。
2、炒鍋置火上,放入植物油,將幹辣椒煽炒出香味,放入茶樹菇炒幹水分,加入蒜薹、洋蔥、香乾。
3、斷生後撒入醬油、和食鹽和味精翻炒均勻至熟,出鍋裝盤。
茶樹菇的營養價值茶樹菇是優良的野生食用菌,是具有特殊藥用價值的藥用菌。含有高蛋白、其次為穀氨酸、天門冬氨酸、異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總氨基酸含量為16.86%,並且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鈣、鎂、鐵、鋅等礦質元素。其能直到。
1、防癌抗癌
茶樹菇含大量抗癌多糖,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因此它被人們譽為“中華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2、抗衰老
具有補腎滋陰、健脾胃、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防病能力的功效。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3、緩解小兒尿床
茶樹菇對腎虛尿頻、水腫、氣喘,尤其小兒低熱尿床,有獨特療效。很多人用菇子實體水煎服用,治療胃寒及腎炎水腫、小便不利等,療效甚佳,在民間被譽為“神菇”。
4、茶樹菇與豬骨或雞肉一起吃,具有能起到增強免疫的作用消脂,清腸胃,瘦身的作用,。
5、茶樹菇與酒同食會容易中毒,與鵪鶉同食會降低營養價值。
生活常識,食用茶樹菇的日常注意事項:另以為產品好,你就可以拚命吃,大量吃,要合理吃才對,以下事項希望你在食用時注意。
回覆列表
答:
茶樹菇蓋嫩、柄脆,菌柄長4-12釐米,呈淡黃褐色。主要分佈在江西、福建、雲南、吉林等地。已可以批次人工種殖。現在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有銷售,幹茶樹菇的價格在25元—35元/500克,鮮茶樹菇的價格在8元—12元/500克。茶樹菇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食材,尤其在湘菜和川菜當中運用的比較多。茶樹菇一般採用乾鍋、臘肉炒、乾煸的形式成菜,在粵菜中茶樹菇較多用來煲湯。而在乾鍋和煲湯中大多數用的都是幹茶樹菇,炒菜或乾煸菜餚中用的都是鮮茶樹菇。一般廚師在烹調時喜歡將鮮茶樹菇焯水,其實應該先用180℃的熱油拉油,這樣口感更好。
180℃拉油 炒菜或乾煸菜餚中用的都是鮮茶樹菇,鮮茶樹菇的口感、味道都比較獨特。很多廚師烹製前都是習慣性的先焯水,其實這樣就大錯特錯了。新鮮的茶樹菇不需要焯水,因為焯水過程中吸水較多,不僅會影響口感,還會使菌類有股怪味。正確的方法是:在180℃的油溫下拉油,達到快速去水分的效果,拉油的時間要根據油量和火力大小來定。拉油後將溫度升到八成熱,將茶樹菇二次下鍋炸至幹酥後出鍋。
入味3關鍵 1.使用味道比較濃郁的醬料烹製,例如XO醬、海鮮醬等。2.茶樹菇拉油後,先用醬料煸炒,然後在鍋中充分火靠制,使其入味。3.烹製中應不停翻鍋,可以使醬汁的味道充分融入到食材中。
具體菜品:●美極茶樹菇
創意點 獨特的造型,以及燈影牛肉絲的加入,讓常見的茶樹菇變得藝術起來,乾煸的做法體現出食材的幹香脆嫩。
原料 鮮茶樹菇300克,五花肉丁、燈影牛肉絲各20克。
調料 香蔥段、彩椒丁、蒜末、生菜、蒜薹各10克,美極鮮味汁15克,精鹽、白砂糖各5克,色拉油1500克(約耗50克)。
製作 1.將新鮮的茶樹菇洗淨,改刀成8釐米長的段,再入六成熱油鍋中拉油。2.鍋內留底油,將五花肉丁、燈影牛肉絲、蒜薹煸一下,放入剩餘調料煸香,倒入拉好油的茶樹菇拌炒,爆香出鍋,用模具裝盤,上面點綴生菜。
施天猛試做 我試做後,發現茶樹菇拉油很好用,口感不僅脆嫩,而且沒有菌類的異味。製作時起鍋要快,否則會有焦味。鍋的底油要少。總體感覺裝盤的創意不錯。回答完畢。注:由於東方美食提供的內容回答是重度垂直餐飲行業非常專業性的,適合專業廚師、餐飲經理人或者烹飪研究者閱讀,如果僅是個人對美食的愛好,不懂的可以關注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