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過一條小灰狗
-
2 # 鷹嘯雲間飛
不得不捨棄,天水,安定都是長安附近的城池。你只要打不下長安只有退兵漢中,你如果留兵駐守天水,安定那就等於是白送軍隊給長安,打都不用打直接投降。這個道理就等於大夥去打群架,我們都撤了就留你一個人去斷後道理一樣,不投降就是傻逼。
-
3 # 養過一條小灰狗
當諸葛亮那句“主公啊,雍涼可以平定了,中原可以平定了,大漢可以中興了”已經耗盡了自己身體最後的一點能量,正如演義小說水鏡先生感嘆的那樣“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蜀國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北伐佔原先佔據的城市大多選擇放棄,為何呢。
蜀國北伐“不得其時”指的是天時,諸葛亮北伐前蜀國全國有戶籍可以統計到的人口只有約一百萬,軍隊只有十餘萬,且還要同時分兵防守東吳和安撫南中等少數民族地區,而此時的中原早就不是漢末天下沸鼎、群雄並起相互爭鋒之時,它們形成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板塊——魏國,魏國有戶103萬戶,人口440萬以上,軍隊有約五十萬,對比之下人口軍隊數量是蜀國的數倍,處於絕對優勢,這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多寡決定國力強弱,戰爭潛力大小,也是最終決定戰爭天平朝哪一方傾斜,但這對於蜀國威脅暫時還不是最大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魏國再大再強,只要民心“在漢不在曹”戰爭蜀國其實還是有優勢的,因為魏國必經剛剛“代漢”立國不久,在一般計程車大夫階層和地方一些平民百姓中並沒有多少威信、恩惠,甚至對魏國有牴觸心理,會人心“思漢”,但是有一樣卻可以改變固化這個大勢,那就是時間,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那些在漢朝生活過計程車族百姓會慢慢變老而逝去,而新出生的下一代士族百姓多是出生在魏國時代,他們對漢朝並無歸宿感認同感,相反他們跟認同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因此時間也會讓老百姓不在懷戀漢朝,因此對於蜀國諸葛亮那邊來講,不能再等,伐魏刻不容緩。
早在第一次北伐前,諸葛亮曾上書後主劉禪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說蜀國國力薄弱,處境艱難,卻是國家最危急存亡的時期,而曹魏那邊天下總共十三個州獨佔九個,且土地大多肥沃,人口眾多,雖然剛剛經過漢末以來的戰爭,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民生困苦,但是曹魏畢竟地廣人多,只要給它休養生息的時間,它的生產力就會迅速發展,人口也會迅速繁衍開來,國力和軍力也會穩步加快提高,加之曹魏政治中心地處北方中原洛陽一帶,距離蜀國相對路途遙遠,道路崎嶇,北伐越發不易,因此要戰勝曹魏必須速戰、巧戰,即要在戰略層次上展開蜀魏兩軍的大會戰,以削弱或殲滅曹魏的有生力量,否則便真如諸葛亮自己說的那樣“北伐千里迢迢,勞師遠征,糧草軍械後援不濟,稍有不慎,便時局陡變”的情況,往往不能趁勢擴大戰果,而且還要受到這些原因制約,不得不被迫退兵。儘管如此,為中興漢室,以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託孤之重,他還是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公元228年年,蜀軍十萬人馬軍出漢中,老將趙雲率偏師出斜谷道北攻郿城,以吸引魏國主力的注意 ,諸葛亮則自率蜀軍主力趁勢向祁山發起進攻,由於隴西魏軍事先毫無準備,突聞諸葛亮提兵三十萬來攻(實際八萬),於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應亮”,一時之間整個隴西震動,魏國朝野大驚,正當蜀軍兵過渭水,軍臨長安之際,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到長安坐鎮,並派大將軍曹真督軍到郿城防禦趙雲,張郃率軍五萬軍去抵抗諸葛亮,諸葛亮聞張郃率軍來,又是魏軍名將,早知是來斷蜀軍糧道的,因此諸葛亮本意是讓馬謖能夠在街亭這個咽喉要道拖住張郃大軍,讓蜀軍主力迂迴攻克長安爭取時間,最後兩軍合圍殲滅張郃魏軍,而一舉平定雍涼二州,但是最終“馬謖大意失街亭”,致使蜀軍糧道截斷,蜀軍主力也有被劫去退路的危險,諸葛亮不得不倉促退兵,而原先攻佔的城池也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至於此前攻佔的城池為什麼被丟失或放棄,是因為蜀軍原本數量就沒有優勢,只能形成區域性優勢,這些城池如果再分兵把守會使得原本就沒有軍隊數量優勢的蜀軍會更加分散,沒法形成合力,加上隴西的城池大多地廣人稀,且距離曹魏的重兵集團很近、無險要可守,很容易被曹魏的重兵集團重新攻佔,因此諸葛亮“取西縣千餘家,引兵退回漢中”。
隨後展開的第二次北伐,是因為與郝昭的魏軍在陳倉城下況日持久的攻城戰耗盡了糧草,被迫退兵。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只是成功奪取了魏國的二郡,便罷兵回漢中。公元231年,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馬懿為大都督抵禦蜀軍的北伐,蜀軍以“木流流馬”運糧,包圍魏軍祁山大營,司馬懿派張郃去救祁山大營,自己則親率大軍向西推進,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攻打魏國祁山大營,自己則率主力去迎戰司馬懿,最終蜀軍大勝,並收割了魏軍的麥糧,經此一役以後,司馬懿深知蜀軍勞師襲遠,糧食補給困難,只要憑險死守,拒不出戰,待蜀軍糧盡,便自行退兵。因此第四次北伐儘管戰果頗為豐盛,但是司馬懿自祁山兵敗之後,只是一面堅守城池拒不出城交戰,一面不斷派出小股魏軍襲擊騷擾蜀軍糧道,迫使蜀軍退兵,成為他以後對付蜀軍北伐的慣用伎倆。
公元234年,諸葛經過三年勸農講武準備,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漢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下紮營寨,果不其然司馬懿則背水築營,想再次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令蜀軍自行撤退,期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任憑蜀軍將士百般羞辱,魏軍將士人人引以為恨,司馬懿就是不出,終於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最後病逝五丈原,北伐軍也退回漢中,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時代結束,隨後的姜維的九伐中原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因為經過“十年休養,十年生息,十年生聚”,魏國已經越發強大,已經從初期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中基本恢復過來,魏強蜀弱之勢越發明顯,相反蜀國經過多年的北伐戰爭,早已經濟凋敝,國力削弱,再也沒有力量北伐了。
-
4 # 鷹嘯雲間飛
不得不捨棄,天水,安定都是長安附近的城池。你只要打不下長安只有退兵漢中,你如果留兵駐守天水,安定那就等於是白送軍隊給長安,打都不用打直接投降。這個道理就等於大夥去打群架,我們都撤了就留你一個人去斷後道理一樣,不投降就是傻逼。
回覆列表
當諸葛亮那句“主公啊,雍涼可以平定了,中原可以平定了,大漢可以中興了”已經耗盡了自己身體最後的一點能量,正如演義小說水鏡先生感嘆的那樣“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蜀國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北伐佔原先佔據的城市大多選擇放棄,為何呢。
蜀國北伐“不得其時”指的是天時,諸葛亮北伐前蜀國全國有戶籍可以統計到的人口只有約一百萬,軍隊只有十餘萬,且還要同時分兵防守東吳和安撫南中等少數民族地區,而此時的中原早就不是漢末天下沸鼎、群雄並起相互爭鋒之時,它們形成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板塊——魏國,魏國有戶103萬戶,人口440萬以上,軍隊有約五十萬,對比之下人口軍隊數量是蜀國的數倍,處於絕對優勢,這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多寡決定國力強弱,戰爭潛力大小,也是最終決定戰爭天平朝哪一方傾斜,但這對於蜀國威脅暫時還不是最大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魏國再大再強,只要民心“在漢不在曹”戰爭蜀國其實還是有優勢的,因為魏國必經剛剛“代漢”立國不久,在一般計程車大夫階層和地方一些平民百姓中並沒有多少威信、恩惠,甚至對魏國有牴觸心理,會人心“思漢”,但是有一樣卻可以改變固化這個大勢,那就是時間,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那些在漢朝生活過計程車族百姓會慢慢變老而逝去,而新出生的下一代士族百姓多是出生在魏國時代,他們對漢朝並無歸宿感認同感,相反他們跟認同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因此時間也會讓老百姓不在懷戀漢朝,因此對於蜀國諸葛亮那邊來講,不能再等,伐魏刻不容緩。
早在第一次北伐前,諸葛亮曾上書後主劉禪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說蜀國國力薄弱,處境艱難,卻是國家最危急存亡的時期,而曹魏那邊天下總共十三個州獨佔九個,且土地大多肥沃,人口眾多,雖然剛剛經過漢末以來的戰爭,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民生困苦,但是曹魏畢竟地廣人多,只要給它休養生息的時間,它的生產力就會迅速發展,人口也會迅速繁衍開來,國力和軍力也會穩步加快提高,加之曹魏政治中心地處北方中原洛陽一帶,距離蜀國相對路途遙遠,道路崎嶇,北伐越發不易,因此要戰勝曹魏必須速戰、巧戰,即要在戰略層次上展開蜀魏兩軍的大會戰,以削弱或殲滅曹魏的有生力量,否則便真如諸葛亮自己說的那樣“北伐千里迢迢,勞師遠征,糧草軍械後援不濟,稍有不慎,便時局陡變”的情況,往往不能趁勢擴大戰果,而且還要受到這些原因制約,不得不被迫退兵。儘管如此,為中興漢室,以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託孤之重,他還是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公元228年年,蜀軍十萬人馬軍出漢中,老將趙雲率偏師出斜谷道北攻郿城,以吸引魏國主力的注意 ,諸葛亮則自率蜀軍主力趁勢向祁山發起進攻,由於隴西魏軍事先毫無準備,突聞諸葛亮提兵三十萬來攻(實際八萬),於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應亮”,一時之間整個隴西震動,魏國朝野大驚,正當蜀軍兵過渭水,軍臨長安之際,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到長安坐鎮,並派大將軍曹真督軍到郿城防禦趙雲,張郃率軍五萬軍去抵抗諸葛亮,諸葛亮聞張郃率軍來,又是魏軍名將,早知是來斷蜀軍糧道的,因此諸葛亮本意是讓馬謖能夠在街亭這個咽喉要道拖住張郃大軍,讓蜀軍主力迂迴攻克長安爭取時間,最後兩軍合圍殲滅張郃魏軍,而一舉平定雍涼二州,但是最終“馬謖大意失街亭”,致使蜀軍糧道截斷,蜀軍主力也有被劫去退路的危險,諸葛亮不得不倉促退兵,而原先攻佔的城池也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至於此前攻佔的城池為什麼被丟失或放棄,是因為蜀軍原本數量就沒有優勢,只能形成區域性優勢,這些城池如果再分兵把守會使得原本就沒有軍隊數量優勢的蜀軍會更加分散,沒法形成合力,加上隴西的城池大多地廣人稀,且距離曹魏的重兵集團很近、無險要可守,很容易被曹魏的重兵集團重新攻佔,因此諸葛亮“取西縣千餘家,引兵退回漢中”。
隨後展開的第二次北伐,是因為與郝昭的魏軍在陳倉城下況日持久的攻城戰耗盡了糧草,被迫退兵。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只是成功奪取了魏國的二郡,便罷兵回漢中。公元231年,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馬懿為大都督抵禦蜀軍的北伐,蜀軍以“木流流馬”運糧,包圍魏軍祁山大營,司馬懿派張郃去救祁山大營,自己則親率大軍向西推進,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攻打魏國祁山大營,自己則率主力去迎戰司馬懿,最終蜀軍大勝,並收割了魏軍的麥糧,經此一役以後,司馬懿深知蜀軍勞師襲遠,糧食補給困難,只要憑險死守,拒不出戰,待蜀軍糧盡,便自行退兵。因此第四次北伐儘管戰果頗為豐盛,但是司馬懿自祁山兵敗之後,只是一面堅守城池拒不出城交戰,一面不斷派出小股魏軍襲擊騷擾蜀軍糧道,迫使蜀軍退兵,成為他以後對付蜀軍北伐的慣用伎倆。
公元234年,諸葛經過三年勸農講武準備,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漢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下紮營寨,果不其然司馬懿則背水築營,想再次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令蜀軍自行撤退,期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任憑蜀軍將士百般羞辱,魏軍將士人人引以為恨,司馬懿就是不出,終於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最後病逝五丈原,北伐軍也退回漢中,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時代結束,隨後的姜維的九伐中原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因為經過“十年休養,十年生息,十年生聚”,魏國已經越發強大,已經從初期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中基本恢復過來,魏強蜀弱之勢越發明顯,相反蜀國經過多年的北伐戰爭,早已經濟凋敝,國力削弱,再也沒有力量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