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澄清一下你是有兩個問題嗎?一個是他遇到不友好的索取,一個是他有需要幫助但是遭到了拒絕?
首先遇到不友好的索取直接拒絕,孩子有拒絕的權利,如果一個孩子什麼都被要求分享並且非常樂意分享會讓他缺少物權主義的概念,長大後對於自己該爭取的東西或利益會不知道也沒有意識要去爭取。
什麼都被要求分享也會形成一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將來別人的不合理要求都不懂得拒絕,或是反向發展為一個內心真實什麼都不願分享的人,長大後急需補償。
受到拒絕這種情況呢,關鍵是不要偏離自己的最初需求,不因別人的拒絕受氣或感到不爽,要明確自己本來是想解決什麼問題的,有什麼需要的,換目標和方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去管別人接受不接受自己的請求怎麼辦,是去想自己本來的需要幫助的事還有什麼辦法和途徑呢?
在家長多次的帶領示範中去塑造孩子不因別人不接受就生氣。比如小戰向同桌借橡皮同桌不給,他因此非常生氣,大怒爭吵覺得同桌太小氣等等,他本來的需求是借到一塊橡皮,但因為別人不借把自己的問題轉向發怒和生氣了,你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到他自己身上,和他確認問題“是因為他沒有借橡皮給你感到非常生氣對嗎?”,“你本來就是想借一塊橡皮的對嗎?”,“那還有什麼其他方法或是其他同學可以幫助我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困難嗎?”
去把孩子們拉回到自己,去思考怎麼能去達成最初需要。
我想澄清一下你是有兩個問題嗎?一個是他遇到不友好的索取,一個是他有需要幫助但是遭到了拒絕?
首先遇到不友好的索取直接拒絕,孩子有拒絕的權利,如果一個孩子什麼都被要求分享並且非常樂意分享會讓他缺少物權主義的概念,長大後對於自己該爭取的東西或利益會不知道也沒有意識要去爭取。
什麼都被要求分享也會形成一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將來別人的不合理要求都不懂得拒絕,或是反向發展為一個內心真實什麼都不願分享的人,長大後急需補償。
受到拒絕這種情況呢,關鍵是不要偏離自己的最初需求,不因別人的拒絕受氣或感到不爽,要明確自己本來是想解決什麼問題的,有什麼需要的,換目標和方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去管別人接受不接受自己的請求怎麼辦,是去想自己本來的需要幫助的事還有什麼辦法和途徑呢?
在家長多次的帶領示範中去塑造孩子不因別人不接受就生氣。比如小戰向同桌借橡皮同桌不給,他因此非常生氣,大怒爭吵覺得同桌太小氣等等,他本來的需求是借到一塊橡皮,但因為別人不借把自己的問題轉向發怒和生氣了,你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到他自己身上,和他確認問題“是因為他沒有借橡皮給你感到非常生氣對嗎?”,“你本來就是想借一塊橡皮的對嗎?”,“那還有什麼其他方法或是其他同學可以幫助我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困難嗎?”
去把孩子們拉回到自己,去思考怎麼能去達成最初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