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像漢語這樣完全沒有格的語言是少數,大部分語言都有格的概念,比如英語的me就是賓格。俄語最常見的一般有6個格(也就是還有其它格,但很少用),主要指名詞和代詞,在名詞和代詞發生變格的時候,那麼這些詞之前的修飾語,如形容詞和物主代詞等,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形容詞、物主代詞、限定代詞等也有6個格。這6個格是:
主格(第1格),也就是名詞或代詞作主語時,其實就是詞的原始形態。
所屬格(第2格),一般放在名詞後,表示這個詞屬於後詞的一部分,如Члены семьи(家庭的成員),семьи就是第2格。
給予格(第3格),表示給某人什麼東西,如дай мне(給我), мне就是第3格
補語格(第4格),也就是賓格,這個不用解釋了吧,跟英語的me一樣。
工具格(第5格),表示名詞作為工具,例如Смотреть футбол трубой(用望遠鏡看足球比賽),трубой就是工具格,而足球比賽自然就是第4格
前置詞格(第6格),一般只跟前置詞連用,例如в комнате я видел книгу.這句話,в是前置詞,комнате是第6格,я是第1格,книгу是第4格。
變格法指的就是上述各種詞發生變格的規律。由於漢語沒有格的概念,所以華人一開始學俄語,難免覺得奇怪,對於格一般都要有個接受過程。其實學幾個月,接受了一個新的語言系統,這些格什麼的就會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如果要系統的理解格的概念,可以參見下文,不過那都是語言類研究生需要了解的東西。
格,也叫語義格,是名詞或代名詞因語義角色不同而變化。例如現代英語裡,第一人稱單數“我”,在做施事(動作的發出者)的時候叫做“I”,屬主格,而做受事(動作的承受者)的時候,叫做“me”,屬賓格。有些語言之格異常複雜,名詞作工具時,詞形變化,是為工具格。
不同語言之間的格數也不一樣。
印歐語系中的格
一般認為,原始的印歐語具有如下的格:
主格、屬格/所有格、與格、受格(也叫賓格或離格)、奪格(也稱造格)、方位格、呼格等等。其中各格的大致語法涵義如下:
主格表示主語和表語;屬格表示領屬關係;與格表示間接賓語;對格表示直接賓語;奪格的意義複雜,但一般均能表示離開、工具、憑藉某種手段等等意義;方位格表示方位;呼格表示呼語。即使在古代,印歐語中完全具備這7-8個格的語言也不多,例如拉丁語只有6個格、古希臘語更只有5個格,而梵語則保留了8個格。
現代印歐語的發展趨勢是減少格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多用介詞和語序表達格的意義。
現代印歐語仍具有原始印歐語的全部7個格的語言不多,一般都是斯拉夫語族的相對較小的語言,如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波蘭語、捷克語、烏克蘭語等。這些語言的語法功能幾乎完全由靜詞變格與動詞變位體系承擔,它們是高度屈折語,也是綜合語。
其他斯拉夫語言,一般仍具有複雜的格變化,如俄語具有六個格,這些語言也是高度屈折語和綜合語。斯拉夫語中較為罕見的是保加利亞語和馬其頓語,這兩種語言基本上放棄了格變化,從綜合語演變至分析語。
現代印歐語的羅曼語族雖然是從具備6個格的拉丁語演化而來,但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均已經放棄名詞的格變化,改由介詞和語序表達格的涵義。唯有羅馬尼亞語,因為長期受斯拉夫語言的包圍,保留了5個格。
現代印歐語的日耳曼語族也大部分放棄了格變化。例如英語,名詞只剩下屬格與通格的區別,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語序和介詞在英語中非常重要;由此,英語的語法規則變得非常簡單明瞭。
日耳曼語族中仍將格變化作為語法重要手段的語言有德語和冰島語。它們各保留了4個格,因此處於綜合語到分析語的過渡階段中。
除此以外的現代印歐語,典型的保留格變化的語言還有:現代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普什圖語等等。波斯語和法語一樣,徹底放棄了名詞的變格。
印歐語的格的語法特點在於:印歐語的格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性”、“數”等語法範疇同時存在的。這就導致印歐語的變格系統比阿爾泰語發音更加簡便,但語法規則複雜得多。這正是“屈折語”之於“黏著語”的不同之處。
[編輯] 其他語系的格系統
非“屈折語”之阿爾泰語,其所有語言,均依賴格系統。所以阿爾泰語的格數甚多,如突厥語族有九個左右,而通古斯語族有6個左右。例如:通常認為維吾爾語具有9個格;滿語具有6個格。
與阿爾泰語同屬於“黏著語”的芬蘭語,具有十五格,南美安第斯山區印第安所使用的克丘亞語則有19個格,而匈牙利語,則有二十格以上。黏著語的變格詞尾,只表示格,不涉“性”、“數”等範疇,與印歐語有別。
漢藏語系中的漢語諸方言,大多數屬於“孤立語”,不分格,格的功能,由語序及介詞表示。例如:現代漢語就是典型的例子。“我打你”和“你打我”這兩句的語義區別,完全依靠語序表達,而有格變化的語言,並不是如此。如德語的 Ich schlage dich 與 Dich schlage ich 這兩句,語義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代詞的格沒有變化。要表達“你打我”,德文必須以變格變位表示: Du schlägst mich.
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語言則例外。以藏語為代表的這類語言,有豐富而複雜的格變化,語法涵義也是由名詞的變格和動詞詞尾來體現的,語序和介詞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漢藏語言的同源關係,有觀點認為早期的漢語也是一種有格變化的語言(待考)。
閃含語系的語言中,標準阿拉伯語有格的變化。現代希伯萊語已經放棄了變格。
其實像漢語這樣完全沒有格的語言是少數,大部分語言都有格的概念,比如英語的me就是賓格。俄語最常見的一般有6個格(也就是還有其它格,但很少用),主要指名詞和代詞,在名詞和代詞發生變格的時候,那麼這些詞之前的修飾語,如形容詞和物主代詞等,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形容詞、物主代詞、限定代詞等也有6個格。這6個格是:
主格(第1格),也就是名詞或代詞作主語時,其實就是詞的原始形態。
所屬格(第2格),一般放在名詞後,表示這個詞屬於後詞的一部分,如Члены семьи(家庭的成員),семьи就是第2格。
給予格(第3格),表示給某人什麼東西,如дай мне(給我), мне就是第3格
補語格(第4格),也就是賓格,這個不用解釋了吧,跟英語的me一樣。
工具格(第5格),表示名詞作為工具,例如Смотреть футбол трубой(用望遠鏡看足球比賽),трубой就是工具格,而足球比賽自然就是第4格
前置詞格(第6格),一般只跟前置詞連用,例如в комнате я видел книгу.這句話,в是前置詞,комнате是第6格,я是第1格,книгу是第4格。
變格法指的就是上述各種詞發生變格的規律。由於漢語沒有格的概念,所以華人一開始學俄語,難免覺得奇怪,對於格一般都要有個接受過程。其實學幾個月,接受了一個新的語言系統,這些格什麼的就會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如果要系統的理解格的概念,可以參見下文,不過那都是語言類研究生需要了解的東西。
格,也叫語義格,是名詞或代名詞因語義角色不同而變化。例如現代英語裡,第一人稱單數“我”,在做施事(動作的發出者)的時候叫做“I”,屬主格,而做受事(動作的承受者)的時候,叫做“me”,屬賓格。有些語言之格異常複雜,名詞作工具時,詞形變化,是為工具格。
不同語言之間的格數也不一樣。
印歐語系中的格
一般認為,原始的印歐語具有如下的格:
主格、屬格/所有格、與格、受格(也叫賓格或離格)、奪格(也稱造格)、方位格、呼格等等。其中各格的大致語法涵義如下:
主格表示主語和表語;屬格表示領屬關係;與格表示間接賓語;對格表示直接賓語;奪格的意義複雜,但一般均能表示離開、工具、憑藉某種手段等等意義;方位格表示方位;呼格表示呼語。即使在古代,印歐語中完全具備這7-8個格的語言也不多,例如拉丁語只有6個格、古希臘語更只有5個格,而梵語則保留了8個格。
現代印歐語的發展趨勢是減少格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多用介詞和語序表達格的意義。
現代印歐語仍具有原始印歐語的全部7個格的語言不多,一般都是斯拉夫語族的相對較小的語言,如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波蘭語、捷克語、烏克蘭語等。這些語言的語法功能幾乎完全由靜詞變格與動詞變位體系承擔,它們是高度屈折語,也是綜合語。
其他斯拉夫語言,一般仍具有複雜的格變化,如俄語具有六個格,這些語言也是高度屈折語和綜合語。斯拉夫語中較為罕見的是保加利亞語和馬其頓語,這兩種語言基本上放棄了格變化,從綜合語演變至分析語。
現代印歐語的羅曼語族雖然是從具備6個格的拉丁語演化而來,但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均已經放棄名詞的格變化,改由介詞和語序表達格的涵義。唯有羅馬尼亞語,因為長期受斯拉夫語言的包圍,保留了5個格。
現代印歐語的日耳曼語族也大部分放棄了格變化。例如英語,名詞只剩下屬格與通格的區別,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語序和介詞在英語中非常重要;由此,英語的語法規則變得非常簡單明瞭。
日耳曼語族中仍將格變化作為語法重要手段的語言有德語和冰島語。它們各保留了4個格,因此處於綜合語到分析語的過渡階段中。
除此以外的現代印歐語,典型的保留格變化的語言還有:現代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普什圖語等等。波斯語和法語一樣,徹底放棄了名詞的變格。
印歐語的格的語法特點在於:印歐語的格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性”、“數”等語法範疇同時存在的。這就導致印歐語的變格系統比阿爾泰語發音更加簡便,但語法規則複雜得多。這正是“屈折語”之於“黏著語”的不同之處。
[編輯] 其他語系的格系統
非“屈折語”之阿爾泰語,其所有語言,均依賴格系統。所以阿爾泰語的格數甚多,如突厥語族有九個左右,而通古斯語族有6個左右。例如:通常認為維吾爾語具有9個格;滿語具有6個格。
與阿爾泰語同屬於“黏著語”的芬蘭語,具有十五格,南美安第斯山區印第安所使用的克丘亞語則有19個格,而匈牙利語,則有二十格以上。黏著語的變格詞尾,只表示格,不涉“性”、“數”等範疇,與印歐語有別。
漢藏語系中的漢語諸方言,大多數屬於“孤立語”,不分格,格的功能,由語序及介詞表示。例如:現代漢語就是典型的例子。“我打你”和“你打我”這兩句的語義區別,完全依靠語序表達,而有格變化的語言,並不是如此。如德語的 Ich schlage dich 與 Dich schlage ich 這兩句,語義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代詞的格沒有變化。要表達“你打我”,德文必須以變格變位表示: Du schlägst mich.
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語言則例外。以藏語為代表的這類語言,有豐富而複雜的格變化,語法涵義也是由名詞的變格和動詞詞尾來體現的,語序和介詞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漢藏語言的同源關係,有觀點認為早期的漢語也是一種有格變化的語言(待考)。
閃含語系的語言中,標準阿拉伯語有格的變化。現代希伯萊語已經放棄了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