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元老,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都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這跟它能夠在漫長的春秋時代一直保持相對強盛的國力有著直接的關係,這點體現在歷史上便是即使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後,所謂的“三晉”依然能夠壓制秦國東向長達幾百年。而晉國能夠做到這點,究其原因,跟春秋時代早期的“曲沃代翼”事件不無關係。
所謂“曲沃代翼”,指的是以翼城為首的晉國公族被以曲沃為首的晉國庶族取代的過程,它來源於公元前745年的國君晉昭侯將其叔公子成師封到了曲沃一地開始。關於為何成師以一個非嫡長的身份會得到曲沃這樣一個有著重要戰略位置的大城,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在昭侯之父晉文侯從叔父晉殤叔手中將國君之位奪還的過程中,成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昭侯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對成師做出感謝。
當然了,雖然按照《史記》的說法,大夫師服從一開始就預言成師和仇會因為名字的不同給晉國帶來禍患,但是這種神棍預言自然是沒有什麼可信度。實際上人的慾望都是隨著地位和年齡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曹操最開始也只想做一名徵西將軍,只是後來隨著地位越來越高,貪心不足而已,有理由相信,最開始的成師可能也只想當一名忠良輔弼的臣子而已。然而時代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晉昭侯在位七年後被大臣潘父所刺殺,而潘父正是公子成師,或者現在應該叫曲沃桓叔的親信,從這個時候開始,有理由相信,實際上成師就已經開始有了取代晉國公族的野心了。面對一個在各方面的才能上都跟自己相去甚遠的國君,同樣擁有正統血脈的成師無法甘心於處在為人之下的地位上,更何況西周的秩序已經崩盤,隨著鄭莊公而開啟的春秋時代,以“唯力為視”的政治態度影響諸國,晉國自然也不例外。“曲沃代翼”的大幕正式拉開。
儘管曲沃桓叔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擁有相對的優勢,然而大義名分的餘波仍在,對於晉國來說,舊有周禮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消失,尤其是當晉昭侯死於非命後,他們更加無法接受曲沃桓叔接手晉國的大權。於是在這件事情上,曲沃桓叔最終沒有能夠成功實現篡權的目的,反而是大臣潘父搭上了一條命。此後過了幾年,桓叔因為年老病逝,繼承他位置的是其子曲沃莊伯,而這個時候翼城的國君一系則是有昭侯之子晉孝侯即位,可能是在潘父暗殺中嚐到了甜頭,結果莊伯如法炮製,又派人暗殺了孝侯,這次莊伯以為問題不大,可以一鼓作氣的結束,沒想到翼城系找到了以荀國為首的外援,對曲沃系展開了一次反攻,莊伯被打了措手不及,再次以失敗告終。
在此後對晉鄂侯以及晉哀侯的作戰中,曲沃莊伯吸取了教訓,也開始聯絡諸侯甚至於周天子,以各種方式尋求幫助和背書。此時的周天子尚未徹底失去權威,對於春秋時代諸侯國也有一定的威望和掌控力,透過這種手段來讓翼城系得到制裁和失去外援,是莊伯此後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然而比較尷尬的是,正統國君的影響力依然在晉華人心中佔據主導地位。以曲沃系想要透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來進行篡奪始終比較困難。最終在哀侯時代晚期,莊伯也因為多年的勞累而病逝,將接下來的目標傳給了兒子曲沃武公。
但是並不能說曲沃桓叔和莊伯兩代人的努力是沒有結果的,實際上在“鈍刀子割肉”的指導方針下,曲沃系對於翼城的國君勢力是採取了一點一點的削弱,最終在武公繼承曲沃系宗主時,翼城的國君嫡系已經開始明顯的跟曲沃繫有了不對等的力量對比。此時的翼城系已經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而哀侯卻突然昏頭,調轉槍頭進攻起了自己的盟友,這個舉動直接讓曲沃系得到了絕佳的機會,於是武公聯絡原本支援翼城系的諸侯,打了一個伏擊戰,一舉擊殺了晉哀侯,讓翼城系內部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政治洗牌。此後繼承翼城系君位的是晉小子侯,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小子侯的死更加具備戲劇性,是被曲沃武公派人以談和為名誘導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進而一舉暗殺的,這種歷史退場方式顯得啼笑皆非。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翼城系退出歷史舞臺已經成為了定居,公元前678年,翼城系的最後一位君主晉侯緡被曲沃武公消滅,為了確保戰鬥順利,在此前曲沃武公還提前賄賂了周王室,買通他們不會隨意干涉自己的軍事舉動,自此“曲沃代翼”大功告成,小宗和庶族徹底取代了大宗和嫡族,獲得了晉國的統治權力。
曲沃代翼作為歷史事件本身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偶然性,比如公子成師被封曲沃和昭侯暗殺事件,但是自此之外,也詮釋了一種必然。那就是如晉國這種地域面積以及實力都處在春秋諸國巔峰狀態的國家,必然會因為權力劃分和隨著社會環境以及整體政治局勢的不同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動。因此這種近似於篡逆的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晉國本身政治生態的發展,諷刺的是正因為傳統貴族在晉國被踢下了政治舞臺,而取而代之以異姓的才能之士被重用,才最終導致了晉國能夠一以貫之的擁有超強國力維持爭霸,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晉國的成功源於超越時代的改革以及政策,而晉國最終分裂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也同樣源於此,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巧合。
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元老,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都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這跟它能夠在漫長的春秋時代一直保持相對強盛的國力有著直接的關係,這點體現在歷史上便是即使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後,所謂的“三晉”依然能夠壓制秦國東向長達幾百年。而晉國能夠做到這點,究其原因,跟春秋時代早期的“曲沃代翼”事件不無關係。
一、嫡庶之爭所謂“曲沃代翼”,指的是以翼城為首的晉國公族被以曲沃為首的晉國庶族取代的過程,它來源於公元前745年的國君晉昭侯將其叔公子成師封到了曲沃一地開始。關於為何成師以一個非嫡長的身份會得到曲沃這樣一個有著重要戰略位置的大城,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在昭侯之父晉文侯從叔父晉殤叔手中將國君之位奪還的過程中,成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昭侯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對成師做出感謝。
當然了,雖然按照《史記》的說法,大夫師服從一開始就預言成師和仇會因為名字的不同給晉國帶來禍患,但是這種神棍預言自然是沒有什麼可信度。實際上人的慾望都是隨著地位和年齡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曹操最開始也只想做一名徵西將軍,只是後來隨著地位越來越高,貪心不足而已,有理由相信,最開始的成師可能也只想當一名忠良輔弼的臣子而已。然而時代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晉昭侯在位七年後被大臣潘父所刺殺,而潘父正是公子成師,或者現在應該叫曲沃桓叔的親信,從這個時候開始,有理由相信,實際上成師就已經開始有了取代晉國公族的野心了。面對一個在各方面的才能上都跟自己相去甚遠的國君,同樣擁有正統血脈的成師無法甘心於處在為人之下的地位上,更何況西周的秩序已經崩盤,隨著鄭莊公而開啟的春秋時代,以“唯力為視”的政治態度影響諸國,晉國自然也不例外。“曲沃代翼”的大幕正式拉開。
二、 拉鋸戰儘管曲沃桓叔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擁有相對的優勢,然而大義名分的餘波仍在,對於晉國來說,舊有周禮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消失,尤其是當晉昭侯死於非命後,他們更加無法接受曲沃桓叔接手晉國的大權。於是在這件事情上,曲沃桓叔最終沒有能夠成功實現篡權的目的,反而是大臣潘父搭上了一條命。此後過了幾年,桓叔因為年老病逝,繼承他位置的是其子曲沃莊伯,而這個時候翼城的國君一系則是有昭侯之子晉孝侯即位,可能是在潘父暗殺中嚐到了甜頭,結果莊伯如法炮製,又派人暗殺了孝侯,這次莊伯以為問題不大,可以一鼓作氣的結束,沒想到翼城系找到了以荀國為首的外援,對曲沃系展開了一次反攻,莊伯被打了措手不及,再次以失敗告終。
在此後對晉鄂侯以及晉哀侯的作戰中,曲沃莊伯吸取了教訓,也開始聯絡諸侯甚至於周天子,以各種方式尋求幫助和背書。此時的周天子尚未徹底失去權威,對於春秋時代諸侯國也有一定的威望和掌控力,透過這種手段來讓翼城系得到制裁和失去外援,是莊伯此後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然而比較尷尬的是,正統國君的影響力依然在晉華人心中佔據主導地位。以曲沃系想要透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來進行篡奪始終比較困難。最終在哀侯時代晚期,莊伯也因為多年的勞累而病逝,將接下來的目標傳給了兒子曲沃武公。
三、大功告成但是並不能說曲沃桓叔和莊伯兩代人的努力是沒有結果的,實際上在“鈍刀子割肉”的指導方針下,曲沃系對於翼城的國君勢力是採取了一點一點的削弱,最終在武公繼承曲沃系宗主時,翼城的國君嫡系已經開始明顯的跟曲沃繫有了不對等的力量對比。此時的翼城系已經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而哀侯卻突然昏頭,調轉槍頭進攻起了自己的盟友,這個舉動直接讓曲沃系得到了絕佳的機會,於是武公聯絡原本支援翼城系的諸侯,打了一個伏擊戰,一舉擊殺了晉哀侯,讓翼城系內部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政治洗牌。此後繼承翼城系君位的是晉小子侯,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小子侯的死更加具備戲劇性,是被曲沃武公派人以談和為名誘導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進而一舉暗殺的,這種歷史退場方式顯得啼笑皆非。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翼城系退出歷史舞臺已經成為了定居,公元前678年,翼城系的最後一位君主晉侯緡被曲沃武公消滅,為了確保戰鬥順利,在此前曲沃武公還提前賄賂了周王室,買通他們不會隨意干涉自己的軍事舉動,自此“曲沃代翼”大功告成,小宗和庶族徹底取代了大宗和嫡族,獲得了晉國的統治權力。
曲沃代翼作為歷史事件本身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偶然性,比如公子成師被封曲沃和昭侯暗殺事件,但是自此之外,也詮釋了一種必然。那就是如晉國這種地域面積以及實力都處在春秋諸國巔峰狀態的國家,必然會因為權力劃分和隨著社會環境以及整體政治局勢的不同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動。因此這種近似於篡逆的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晉國本身政治生態的發展,諷刺的是正因為傳統貴族在晉國被踢下了政治舞臺,而取而代之以異姓的才能之士被重用,才最終導致了晉國能夠一以貫之的擁有超強國力維持爭霸,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晉國的成功源於超越時代的改革以及政策,而晉國最終分裂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也同樣源於此,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