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懂財帝

    敢於創新、把使用者放在眼裡

    7—11,越做越好的秘密

    說起便利店想起來的就是7—11,對於白領來說7—11就像第二個公司食堂,加班晚了就去便利店買點吃的,墊墊肚子。有時候加班到深夜7—11成了等著加班人的一盞明燈,無論什麼時候進去,室內白光通明。

    新零售的浪潮下,7-11和傳統的便利店一樣,但確越做越好了,原因何在呢?

    1. 新零售下7—11,沒有坐以待斃

    現在關於新零售也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線上線下的物流結合在了一起,馬雲提出“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在臺灣,7—11已經開設了一家無人便利店,名為“X—Store”。裡面是塞滿了各種高科技,採取了多家廠商的人工智慧科技,也依商店的日常經營研發了臉部生物特徵的精準人臉識別、商品識別、電子標籤、智慧語音系統、掃地機器人、自動結賬支付系統等。

    客戶深入體驗就能感到高科技的便捷性和智慧性。據說,當你走近冷飲區的冰箱,冰箱就會自動感應開啟,讓你過一把自動化人工智慧的癮。

    便利店是電商無法取代的一個領域,7—11在新零售的浪潮下,也是勇於出擊。從使用者角度說方便永遠是人們的追求,新鮮感也是越來越重要。7—11越來越好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敢於出擊。

    2. 流量時代,使用者成為核心要素

    對於7—11這樣一個老品牌,怎麼會不知道,使用者的重要性,所以7—11成功的要素,在於它對客戶需要的持續洞察。

    7—11的目光不僅僅是停留在產品上,甚至不是看向競爭的對手,而總是將目光的主要焦點放在客戶身上。

    說起7—11對客戶的關注,最早關注的就是經營的時間,從一開始的7時至11時,到1975年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要變更到24小時全天候營業。

    另外,現在人普遍生活節奏比較快,沒有太多時間做飯,於是7—11就引進了許多即食食品,只需要用微波爐叮一下,就能吃到食物了。還可以選擇是在便利店內吃還是帶走吃,7—11的關東煮也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現在有些超市也會設定便民服務點,放置雨傘、座椅、杯子等,但大多數都是形式上的服務點。但是7—11確將公共基礎的服務做到了極致。

    可以說是將便利做到了極致,所有的公共服務都可以在7—11中完成,除了是商品買賣公司,更是一個公共服務公司。

    都說眼裡有活是成為好媳婦的潛力,對於商戶眼裡有使用者,不斷創新就是長勝的秘訣。

  • 2 # 家族企業雜誌

    不要“為消費者而工作”,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

    7-Eleven 的成功與老藝人們的成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正因為7-Eleven具有“以不變應萬變的視角”或者說是“堅定不移的視角”,所以才能大膽假設,果斷執行,自如地應對各種變化。

    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先生說“不要為了消費者而工作,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你的初衷是“為了消費者而工作”,那麼你的指導思想依然是商家本位思想。因此,你考慮問題時也多會從“商家的角度出發”。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那麼即便現實條件對你不利,但是隻要對消費者有利,計劃就能得以實施。

    紅米飯糰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當時,新品開發組的組員們在做前期準備工作時沒有絲毫的懈怠與敷衍,他們收集了幾十家專賣店、名店製作的紅米飯糰,並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只可惜,工廠裡沒有蒸紅米飯糰的專用裝置。如果用電飯鍋煮紅米飯,就是沒有突破“自己設下的限定”的表現。如果你的初衷只是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為了顧客而工作”,那麼就是從商家本位出發的“為滿足顧客的需求”而去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的表現。

    但若是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看問題,生產廠商就會頂著裝置投資成本高的壓力,排除萬難,購進蒸籠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視角”。在這個視角的引領下,紅米飯糰也變成了人氣商品。

    敢想敢做,大膽去預測顧客喜好

    在SEVEN精品一檔高階品牌“SEVEN金牌榜”系列中,“黃金吐司”是於 2013 年 4 月上市的 PB 商品。7-Eleven除了出售暢銷的 NB 商品,也出售SEVEN 精品的自產商品。黃金吐司就是在鈴木敏文提出“應該可以做出更好吃的吐司”的提案下,開發出來的自有品牌。

    此前,7-Eleven從未出售過每斤售價為 250 日元的吐司,可是由於鈴木敏文建立了“應該可以做出更好吃的吐司”、“消費者也許會喜歡更美味的吐司”等假設,所以才挖掘到了潛在的市場需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用射擊來打比方,你要做的不是“準備、瞄準、射擊”,而應該是“準備、射擊、確認”。不要根據過去的市場需求瞄準射擊,要在不知道未來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根據建立的假設進行“盲射”,再核對命中率是多少。

    如果用“瞄準、射擊”的思路去指導實踐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由於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所以未來的結果也無從知曉,在無的放矢的情況下,計劃也許會胎死腹中。然而,如果在“射擊、確認”的思路下建立假設,面向未來市場果敢射擊,也許就會命中潛在的市場需求。

    鈴木敏文把能夠推測未來市場需求的資訊稱作“前期資訊”。POS 資料雖然都是過去的銷售結果,但如果能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舊資料也可以變身成為有利用價值的“前期資訊”。

    無論你怎樣關注過去的銷售結果,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會停留在過去的時間點。要根據前期資訊建立假設並果斷出擊,核對結果。這樣才能瞭解未來的市場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35垂直起降版相比普通艦載版損失了哪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