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長兩短 【讀音】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 【解釋】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借指人的死亡。 【出處】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 。 有學者以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棺材是用來裝死屍的,“三長兩短”在口語中常指意外的災禍、有生命危險的事故,或許與此有關。這位學者擔心隨著火葬制度的推行,後世見不到棺材也就搞不清“三長兩短”的來源了。“三長兩短”指棺材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且不說蓋棺論定,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蓋上蓋兒那就不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或許另有他解。 對照《辭源》、《漢語大詞典》、《成語辭典》等書,“三長兩短均”只有釋義與例句,沒有出處。較早的例子有明朝的,如範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以後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也有:“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禮記·檀弓上》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 用現代話作一簡要複述: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線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後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另一種說法為:鑄劍大師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華人)鑄過“三長兩短”五把名劍:純鈞、磐郢(又名勝邪)、湛盧、巨闕和魚腸。其中純鈞、磐郢(勝邪)和湛盧為長劍,巨闕和魚腸為短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託魚盤,魚肚子裡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三長兩短 【讀音】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 【解釋】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借指人的死亡。 【出處】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 。 有學者以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棺材是用來裝死屍的,“三長兩短”在口語中常指意外的災禍、有生命危險的事故,或許與此有關。這位學者擔心隨著火葬制度的推行,後世見不到棺材也就搞不清“三長兩短”的來源了。“三長兩短”指棺材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且不說蓋棺論定,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蓋上蓋兒那就不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或許另有他解。 對照《辭源》、《漢語大詞典》、《成語辭典》等書,“三長兩短均”只有釋義與例句,沒有出處。較早的例子有明朝的,如範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以後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也有:“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禮記·檀弓上》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 用現代話作一簡要複述: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線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後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另一種說法為:鑄劍大師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華人)鑄過“三長兩短”五把名劍:純鈞、磐郢(又名勝邪)、湛盧、巨闕和魚腸。其中純鈞、磐郢(勝邪)和湛盧為長劍,巨闕和魚腸為短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託魚盤,魚肚子裡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