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光體型別轉變
在A1——550℃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珠光體型別組織(即都是由F和Fe3C組成),而且等溫溫度越低,組織中F和Fe3C的層片間距越小,組織越細,力學效能越高。這些組織分別稱為珠光體、索氏體和屈氏體,用符號P、S、T表示。其中S只有在1000倍的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其層片狀形態;而T則只有在更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其層片狀形態。
這個轉變是一個擴散型相變,需要完成鐵的晶格改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佈。
2、貝氏體轉變
在550℃——Ms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發生貝氏體轉變。貝氏體是過飽和F和碳化物組成的機械混合物,用符號B表示。在550℃——350℃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上貝氏體(B上),呈黑色羽毛狀,其中斷續的碳化物分佈在F片之間,這種上貝氏體力學效能較差,一般不用。在350℃——Ms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下貝氏體(B下),呈黑色針狀或竹葉狀,其中顆粒狀碳化物分佈在F片之上,這種下貝氏體具有較好的力學效能,應用廣泛。
3、馬氏體轉變
1)定義
當等溫溫度低於Ms線時,過冷奧氏體將轉變成馬氏體。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用符號M表示。
2)形態
馬氏體按形態不同分為板條狀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兩種。板條狀馬氏體又稱為低碳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呈一束束的板條狀;片狀馬氏體又稱為高碳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呈黑色針狀,其立體形狀為雙凸透鏡狀。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混合馬氏體,如45鋼淬火後的馬氏體組織。
3)晶體結構
由於馬氏體中固溶了過飽合的碳,所以其晶體結構由體心立方晶格變體心正方晶格,即高度C比寬度a大,C/a稱為正方度,馬氏體中的含碳量越多,正方度越大,組織轉變應力越大,變形或開裂的危險也就越大。
另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在鋼的相和組織中馬氏體的比容最大,而奧氏體的比容最小,所以當奧氏體轉變成馬氏體時,鋼的體積增大。這也是造成應力的主要原因。
4)效能
馬氏體是鋼中最硬的組織,馬氏體的硬度主要取決於其中的含碳量,與其它因素關係不大。但當含碳量增大到0.6%時,馬氏體的硬度不再繼續升高,大約為60-64HRC,如圖.
馬氏體的高硬度主要是由於固溶強化造成的,另外還有位錯和孿晶的影響,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造成的組織細化也是一個因素。
原來認為馬氏體是一個脆性相,但近年的研究發現,低碳板條馬氏體有較好的塑性和韌性,因此常用低碳鋼直接淬火得到以馬氏體代替滲碳淬火。
高碳馬氏體仍然是脆性較大的相。
5)轉變特點
這裡主要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馬氏體是在一個溫度範圍(Ms——Mf)內進行的,需要連續冷卻,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等溫轉變。
其次,馬氏體轉變具有不完全性,最後總有一部分奧氏體殘留下來。原因是部分鋼的Mf低於室溫,所以殘餘奧氏體的數量與Ms、Mf有關,而Ms、Mf又與鋼的成分有關,含碳量和合金元素量越多,Ms、Mf越低,殘餘奧氏體量越多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的等溫C曲線
首先,這兩種的等溫C曲線與共析鋼相比,多一條先共析轉變線。亞共析鋼是鐵素體轉變線,過共析鋼是滲碳體轉變線。
其次,這兩種鋼的等溫C曲線的位置比共析鋼靠左,也就是說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較差。
最後,先共析產物的數量與等溫溫度有關係,等溫溫度越低,先共析產物越少,有可能出現偽共析組織。
1、珠光體型別轉變
在A1——550℃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珠光體型別組織(即都是由F和Fe3C組成),而且等溫溫度越低,組織中F和Fe3C的層片間距越小,組織越細,力學效能越高。這些組織分別稱為珠光體、索氏體和屈氏體,用符號P、S、T表示。其中S只有在1000倍的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其層片狀形態;而T則只有在更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其層片狀形態。
這個轉變是一個擴散型相變,需要完成鐵的晶格改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佈。
2、貝氏體轉變
在550℃——Ms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發生貝氏體轉變。貝氏體是過飽和F和碳化物組成的機械混合物,用符號B表示。在550℃——350℃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上貝氏體(B上),呈黑色羽毛狀,其中斷續的碳化物分佈在F片之間,這種上貝氏體力學效能較差,一般不用。在350℃——Ms之間等溫時,過冷奧氏體轉變成下貝氏體(B下),呈黑色針狀或竹葉狀,其中顆粒狀碳化物分佈在F片之上,這種下貝氏體具有較好的力學效能,應用廣泛。
3、馬氏體轉變
1)定義
當等溫溫度低於Ms線時,過冷奧氏體將轉變成馬氏體。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用符號M表示。
2)形態
馬氏體按形態不同分為板條狀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兩種。板條狀馬氏體又稱為低碳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呈一束束的板條狀;片狀馬氏體又稱為高碳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呈黑色針狀,其立體形狀為雙凸透鏡狀。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混合馬氏體,如45鋼淬火後的馬氏體組織。
3)晶體結構
由於馬氏體中固溶了過飽合的碳,所以其晶體結構由體心立方晶格變體心正方晶格,即高度C比寬度a大,C/a稱為正方度,馬氏體中的含碳量越多,正方度越大,組織轉變應力越大,變形或開裂的危險也就越大。
另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在鋼的相和組織中馬氏體的比容最大,而奧氏體的比容最小,所以當奧氏體轉變成馬氏體時,鋼的體積增大。這也是造成應力的主要原因。
4)效能
馬氏體是鋼中最硬的組織,馬氏體的硬度主要取決於其中的含碳量,與其它因素關係不大。但當含碳量增大到0.6%時,馬氏體的硬度不再繼續升高,大約為60-64HRC,如圖.
馬氏體的高硬度主要是由於固溶強化造成的,另外還有位錯和孿晶的影響,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造成的組織細化也是一個因素。
原來認為馬氏體是一個脆性相,但近年的研究發現,低碳板條馬氏體有較好的塑性和韌性,因此常用低碳鋼直接淬火得到以馬氏體代替滲碳淬火。
高碳馬氏體仍然是脆性較大的相。
5)轉變特點
這裡主要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馬氏體是在一個溫度範圍(Ms——Mf)內進行的,需要連續冷卻,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等溫轉變。
其次,馬氏體轉變具有不完全性,最後總有一部分奧氏體殘留下來。原因是部分鋼的Mf低於室溫,所以殘餘奧氏體的數量與Ms、Mf有關,而Ms、Mf又與鋼的成分有關,含碳量和合金元素量越多,Ms、Mf越低,殘餘奧氏體量越多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的等溫C曲線
首先,這兩種的等溫C曲線與共析鋼相比,多一條先共析轉變線。亞共析鋼是鐵素體轉變線,過共析鋼是滲碳體轉變線。
其次,這兩種鋼的等溫C曲線的位置比共析鋼靠左,也就是說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較差。
最後,先共析產物的數量與等溫溫度有關係,等溫溫度越低,先共析產物越少,有可能出現偽共析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