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馬親子成長

    我自己的大兒子目前是二年級,我們也剛和孩子一起經歷了幼小銜接這個關鍵的人生階段。回想當時見到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會不好好聽課,小動作多的情況真的是很普遍。

    首先,我們先放下對孩子高的期望。

    為什麼這樣說呢?想想剛上一年級的孩子,6、7歲,大多數的孩子也正在處於好奇心強,自我約束低的狀態,專注力不能長時間保持,這是很正常的。想想,我們成年人在開會/上課學習的過程,有多少次也是會聽著聽著而走神、開小差或者看手機呢?

    再加上,孩子也是剛從幼兒園的輕鬆課堂環境過渡到要達到嚴肅的一年級課堂要求,這也是有壓力的。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幫助,共同面對這樣的過渡情況,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去做好。

    其次,課後多與孩子聊課堂上的收穫。

    剛才,提到我們要放下對孩子高期望,不強調他一節課都是認認真真、坐得挺直的狀態聽課,而是關注孩子在課堂上得到了哪些收穫?獲得哪些樂趣?

    例如課後,多和孩子分享,正向好玩的事情,那麼,他也能夠更加輕鬆地且專注於課堂的樂趣和收穫,慢慢就會把專注力放到課堂中。

    我自己通常會在每天放學回家,就問下,今天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先讓他分享好玩有趣的事情,然後,順著他愉悅的心情,帶著他一起梳理今天他的收穫是什麼?

    比如,在做作業前,會問他今天學了什麼呢?也用行動幫助他複習各科所學之餘,還對他所收穫學到的知識,表示讚歎和肯定,增加孩子的學習信心。通常,我聽完孩子說,他學了什麼並展示出來時。會說,“哇,這個你們已經學啦!超出了我的想像。”或者說,“你是怎麼知道的?我都不知道哦!謝謝你告訴了我這些!”每一次都讓孩子感受到,他很有能力學到了很多新知識,甚至有些媽媽都不會,他會感到自己更加有信心並更興趣去學好。

    當孩子有這樣的自信和想學好的狀態,那麼在課堂上的興趣自然會高,開小差的情況也會減少。

    最後,常與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共同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剛上一年級,老師對孩子的情況也不太熟悉,課堂會是老師瞭解孩子最直接的途徑。那麼,家長保持與老師的溝通,就可以從老師那裡得到更多孩子在校的真實情況,結合孩子的性格,與老師共同引導孩子該怎樣調整自己的狀態,更好地適應一年級的課堂情況。

    同時,保持與老師的溝通,也能幫助老師更快更全面地瞭解孩子;老師會結合家長反饋的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進步,這樣孩子也會更快地適應一年級生活。

    我自己作為班級的家委常與老師保持溝通,也從老師那邊得知:原來老師們都很希望家長能夠多些與他們交流孩子的情況,這樣,也能幫助他們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成長。所以,保持與老師的溝通,是良好效應的體現,更有利於老師(學校)、家長、孩子形成三位一體,共同向前!

    因此,孩子剛上一年級表現出在課堂上的不適應,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從更多維度地看待這個問題,並且帶著接納、放下期待的心態,積極給予孩子陪伴,幫助孩子共同面對問題,並保持與老師的溝通,一起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在學校的進步,絕對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所以,一定要保持與老師的良好溝通,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引導孩子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雨歸舟》全文是什麼?